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正数和负数对于初一新生来说,本节课的语言方面感到很吃力,因为之前他们学的数学都是藏文版,现在他们既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又要理解题意。本节课是我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对负数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拓展新课程的内涵.在课堂上,我努力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拥有者转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下面三组数据.要求记录时做到准确,简捷,快速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了几种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可以多举一些和学生现实生活有关又经常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加深他们的印象,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理数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运算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关有理数运算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有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是,略举简单的事例,尽早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法则,背法则。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单元教学设计上尽量考虑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本节课我们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深加工、再创造,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数轴这一节课后,针对两个班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其中《数轴》这一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悟:一、问题的引入我在黑板上设计以下三种情境:A、一只老虎和一只狮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分别向东西方向跑去,比较相同时间后它们所在的位置(奔跑速度不同)B、放风筝C、温度计。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数轴任意两点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进一步的加强以及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四、设计思想:本课之所以这样设计,理由是:(1)从教学目标看,数轴是数形结合的典范,也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初次出现,抽象性较高,同时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师必须提供足够生动的背景,使学生获得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2)从教学艺术的需要看,运用生动活泼的场景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教学情景中,学生理解最深刻,记忆最牢靠。特别要强调的是:深刻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理解、记忆、应用等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强有力的支撑点。(3)在动态的演示与多种情况的归纳,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态解决问题的意识,建立运动的观点,同进也有利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4)一些感性认识的建立,也有利学生学习下一节“绝对值”的概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反数本节课我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一个操作、三个讨论。相反数这节课实在数轴一节课后学习的,而数轴又是初中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图形,所以我重点利用数轴对相反数进行理解。我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数轴,并将数轴沿原点对着折,感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对称性。通过对这还比较容易的解决了0的相反数是0这一难点。(因为对折后远点与本身重合)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地方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通过观察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两数,讨论它们的异同点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第二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是否任何有理数都有相反数;第三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化简双重符号的数的规律。通过参与其中某些组的讨论,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对0是否有相反数的讨论,同学们都很投入,讨论得很激烈,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无,他们都各持己见,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得出0的相反数是0的结论。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觉得有不足的地方。我设置的三次讨论的时间都比较短,每次都只有2——3分钟,学生讨论得不够深入。可能设置少一两次讨论,而讨论的时间长一点会更好。最后就是这节课针对中考的练习少了一点。这些都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加强的。绝对值对初一新生来说,绝对值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数学术语。本节课我首先复习相反数的知识,从一对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自然引出它们距离原点相等。接着举例:出租车从车站出发,向南行了10千米,又从车站出发向北行了5千米。如果用正负数表示两次运行的情况,需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假设向北为正,则分别是-10千米和+5千米。可是要想知道这两次运行中,出租车一共用了多少油,与方向还有关系吗?该与什么有关呢?面对这些问题,学生纷纷说出,只与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距离有关。对。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在黑板上板书“距离”二字。然后又引导他们想象,把出租车的路线看成一条数轴,对照黑板上的数轴,理解“距离”的涵义。再次面对初一的新生,我觉得很多非常熟悉的知识,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理解,而且,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整个新知识的处理,要一气呵成,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紧张状态中,形成知识系统,直到讲完新课.当所有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的时候,再来教给学生,竟然可以深入浅出,四两拔千斤,尤其当你启发点拨的到位,学生水到渠成的自己得出你想要讲解的新课时,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当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掌握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他们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加法组织教学后我问大家,你们喜欢打乒乓球么?扎西最喜欢打了。一次他和别人比赛结果是这样的,他先赢了10个球,但接着又输了5个球,他这一场一共赢了多少个球?若把赢球记为“+”,输球记为“-”,用算式如何表示他赢球的个数?类似思考:(-9)+5=?(-9)+(-5)=?这两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这样避开了“净胜球”这个专业名词,由实际经验及正负的规定,学生就会很轻松地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获得正数与负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接着观察数轴上,先向东运动3个单位,再向西运动2个单位,一共向东运动了多少个单位呢?用算式如何表示?“一共”暗示学生知道用加法,学生很自然地想到“3+(-2)=1”这样的结论,而不会出现“3-2=1”这个对这节课教学极有影响的回答(因为这又不错),从而浪费时间,完不成本节课的任务。这节课初想来还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奈,但经过认真反思,带来的则更多的是对今后教育教学的启示,“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想我对新课标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学习都要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最常见的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这样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最终要走向社会,要成为会做事的人,把数学用于生活更是我们数学教师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基本功的含义更为广泛了,她不仅包括了我们过去所要求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而是要广闻博识,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终级目标。减法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正负数概念、以及有理数加法等知识之后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课题的引入是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城市拉萨日喀则山南成都最高气温9℃6℃-2℃-7℃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课题的引入尽量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而温度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采用不同城市在同一时间内最高温度来引入。2010年冬季的某天,我国四个城市的最高气温情况如下表。[师]拉萨的最高气温比拉萨的最高气温高多少摄氏度呢?[生]拉萨的最高气温比拉萨的最高气温高13摄氏度。[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来表示呢?[生]6-(-7)=13[师]6与哪个数的和也是13呢?[生]6+7=13[师]6-(-7)=6+7=13,挑选两个你喜欢的城市计算它们的最高气温之差,并写出这样的算式。[师]仔细观察下列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与你的同桌讨论一下。9-(-2)=9+2=119-(-7)=9+7=166-(-2)=6+2=86-(-7)=6+7=13-2-(-7)=2+7=5[生]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至此已经得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接着应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作运算。这样课上下来很顺,学生也理解了,作业完成的相当好。方法二:教学过程中,课题的引入原想是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由于这个班级的投影仪开始出了故障,无法打开;但此时正式铃声已经响起,在问候声之后,学生的眼睛齐刷刷看着我。当时我面带微笑,但心里在想要是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肯定是不可能了,该怎么办?心情异常的复杂、难受。大概过了三十秒左右,此时教室鸦雀无声。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3-2=1,[师]谁能用生活事例来解释这个式子吗?[生]买了3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1个苹果。这时我又在黑板上写了2-3[师]谁能用生活事例来解释这个表达式呢?[生]买了2个苹果,吃了3个[生]这怎么可能呢?总共才两个苹果,哪能吃3个苹果呢?[师]刚才那位同学解释不能另我们信服,谁能解释清楚?[生]家里原有一箱苹果,买了2个苹果,吃了3个,家里少了1个苹果。[师]那3-2=1能用类似的方法去解释吗?[生]家里原有一箱苹果,买了3个苹果,吃了2个,家里多了1个苹果。[师]哪位同学还能用其他的生活事例来解释2-3这个表达式?[生]赚了2元钱,花了3元钱,家里少了1元钱。[师]那3-2=1能用类似的方法去解释吗?[生]赚了3元钱,花了2元钱,家里多了1元钱。[师]刚才同学们在解释2-3=-1的过程中分别是多了2,又少了3,结果就是少了1。如果我们将多了2记为+2,那么少了3就记为-3;2-3=2+(-3)=-1在举多个式子:2-4=2+(-4)=-25-3=5+(-3)=21-5=1+(-5)=-4[师]仔细观察上列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与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生]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至此已经得到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接着应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作运算。这样课上下来很顺,学生思维非常的活跃与兴奋,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作业完成的相当好。教学反思: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虽然两节课都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两堂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前一节课是在教师设想上设置问题;而后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
本文标题: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4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