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故都的秋》试题集锦
【月考1】9、比喻句的句数C(2分)10、简析第12段在文中的作用。联想(虚写)文学中的秋(1分),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1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旨(1分)。11、上文写景角度丰富。请结合第3段具体内容,分别从2组不同角度,加以简析。每组2分,“角度+举例分析”都对才得分。例如:①从视觉、听觉多角度写景。视觉如“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觉如“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②从仰视、俯视多角度写景。仰视如“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俯视如“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另可考虑:以闹(“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衬静(“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等整体氛围);绘形(“象喇叭似”“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绘色(“蓝朵”“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虚(总想起)实(北平秋晨)相生。【其它试题】1、本文作者是郁达夫,请写出他的其它主要作品一部《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她是一个弱女子》。(2分)2、本文主要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从中表现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1分)3、第12段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作用是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颂秋,赞颂北国之秋。(联想(虚写)文学中的秋(1分),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1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深化了文章主旨(1分)。)(3分)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结合本文中的景物描写,简要分析这个特点。(4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深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钟爱的院落秋色等,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逼真而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画,便将读者带入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达到了完美的统一。5、作者在第12中写道: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请结合一部你学过的与秋天有关的作品,来说明这种“特别深”的关系。(3分)答本题要做到与作品内容相结合,突出秋天与作者的关系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1、本文作者郁达夫有自传体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1分)2、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1分)A、潭柘(tuò)寺B、一椽(yuán)破屋C、槐(kuí)树D、廿(niàn)四桥3、作者写对孤独之秋的想念时,突出写了住在北平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2分)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之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不愿去陶然亭等处,当然就写不出那些地方的秋景。D、写租住破屋时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4、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6、文章题目含义丰富,仔细体会。
本文标题:《故都的秋》试题集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6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