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诵国学经典-创校园文明
诵国学经典,创校园文明白杨镇一中杨要杰什么是国学,一般而言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课前、大课间诵读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下面就谈谈我自己在诵国学经典中的感受。首先,诵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如今的学生,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学生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则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然而然会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刘蓉),教育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其次,诵国学经典,学生学会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今的学生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其三,诵国学经典,让学生乐于孝悌,学会感恩。“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我们不仅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而且还要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因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试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最后,诵国学经典,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国学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学生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国学经典中也体现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校的经典诵读成效显著:学生的打架斗殴现象在日趋减少,偶有发生,即能主动认错;放学楼道、校门口、餐厅就餐秩序井然,先前的拥挤情况,悄然消失;近千人的大集合会场,鸦雀无声;学校餐厅也不见了随意丢弃的馒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已根植于学生的意识之中;校园、教室、楼道再不见纷飞的纸屑与食品的包装垃圾;学生学习主动、目的明确,学风蔚然。我校教学质量的连年攀升,也得益于经典诵读。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学生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学生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经典诵读征文诵国学经典,创校园文明白杨镇一中杨要杰2015.9
本文标题:诵国学经典-创校园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9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