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如果学习没能赢在起点,就让我们赢在转折点!转折点教育黎老师1372435678325016023深圳市转折点教育独家笔记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纲要一、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a)1、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2、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4、小行星: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5、彗星:彗星顺时针绕日公转,轨道为扁长轨道,其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三、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b)1、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2、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四、太阳辐射的特点(a)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0.4~0.76~4.0微米。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六、太阳活动与地球(b)①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影响气候: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总星系(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部分)如果学习没能赢在起点,就让我们赢在转折点!转折点教育黎老师1372435678325016023深圳市转折点教育独家笔记22、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地球自转360o59’,所需时间为24小时,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3、速度:角速度:为15°/时,每4分钟1°,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一)昼夜更替现象(b)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二)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区时地方时的计算(d)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区时,又称标准时。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区时差。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向西日期加一天;向东日期减一天。人文日期变更线:地方时0时的经线。九、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及图示(a)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3、周期:1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4、速度:①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③变化:1月初过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过远日点速度慢。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d)(一)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c)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注意: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②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学习没能赢在起点,就让我们赢在转折点!转折点教育黎老师1372435678325016023深圳市转折点教育独家笔记3③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四季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注意:①弄清太阳直射点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关系;②了解在一定时间直射点在哪个半球?正在向哪个方向移动。③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往返一次为一回归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2、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δ|,|φ-δ|为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差,它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三)昼夜长短的变化(d)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1、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极昼范围先扩大后缩小。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B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A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D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C如果学习没能赢在起点,就让我们赢在转折点!转折点教育黎老师1372435678325016023深圳市转折点教育独家笔记4夏至日,北纬66º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纬66º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2、秋分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极夜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冬至日:北纬66º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纬66º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3、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4、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5、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晨昏线总是平分赤道,全年昼夜等长。6、变化幅度: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四)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1、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白昼最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①西方四季:把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点。②中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③气候四季: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2、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十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a)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2、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3、地壳: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4、地幔:位置与结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5、地核:位置:古登堡面以下。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如果学习没能赢在起点,就让我们赢在转折点!转折点教育黎老师1372435678325016023深圳市转折点教育独家笔记5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态。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a)大气圈: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提示]简易侧视和俯视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第一类:侧视图1.晨昏线的表现形式:晨昏
本文标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1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