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的认识制定的;科学原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训练有无规律?--训练规律客观吗?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指导性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操作性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的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意义:竞技需要原则决定着训练的行为,而训练的设计和实施则影响着比赛的成败。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1、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2、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3、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体能类技能类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表现性对抗性难美准确隔网同场格斗形态000000000000000机能0000000000000000000素质0000000000000000000000技术000000000000000000000战术000000000000000心理00000000000000000智能00000000000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二)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内容(三)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强调: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变化的周期性运动员竞技生涯阶段划分阶段主要任务负荷特点基础训练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逐渐增加逼近极限最佳竞技阶段创造专项优异成绩保持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保持专项竞技水平保持强度明显减量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类别成人项目少年项目男男女到世界水平的年龄21±119±117±115±1必要的训练年限8-128-12始训年龄10-126-8战胜马丁内斯、帕斯奎尔组合(No.2)大威、鲁宾(单打排名11、9)共赢得过83个双打冠军,其中包括16个大满贯赛双打冠军2、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训练连续性遭到破坏或停顿时,会出现素质消退、技术手生、战术生疏等现象如运动员心脏的可逆性埃萨尼(Ehsani)等观察36名长跑运动员停训3周期间心脏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仅仅停训4天,就可见到左心舒末内径明显减少,并在整个停训期间继续减小,左心壁厚度在停训3周后测量可见到显著性减小。1、肌肉力量3周等张力量训练(3次/周,3*6RM)获得的肌力增长,停训后6周力量不变。12周的训练获得的力量增长,1年后仍有45%可以保持。因此,一旦达到力量增长的目的,应及时建立保持力量训练计划,每周一次的大负荷力量训练,可有效保持最大力量很长时间。2、肌耐力(影响很大)卧床一周,最大摄氧量、血红蛋白量、血容量和做功能力下降约6-7%,而这些素质的获得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停训一周,细胞色素C的增加量丧失50%,一月后降到训前水平。停训4-6周,训练引起的酶适应可完全消退。3、停训后速度、灵敏性消退慢,而柔韧消退极快。停训35天对肌肉能量储备和力量的影响指标停训前停训后变化%CP(毫摩尔/克肌)17.913.0-27.4ATP(毫摩尔/克肌)5.975.08-14.9肌糖原(毫摩尔/克肌)113.957.4-49.6肘伸展力量(磅)39.025.5-34.63、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负荷能量物质消耗恢复能量物质再生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提高负荷刺激适应机制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性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时期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的训练学要点(一)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思考:我国目前的多级训练体制的优缺点中小学运动代表队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初级形式初级业训形式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专项业余体校中级形式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中级形式中级业训形式高级业训形式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行业系统、高校代表队国家集训队高级形式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我国三级训练体制及相应训练阶段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中小学课外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1)制定各项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2)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3)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美国训练体制示意图国家集训队大学生代表队高中代表队小学、初中代表队企业俱乐部奥运会训练中心私人俱乐部古巴运动训练体制示意图国家队寄宿学校普通少体校学校训练队体育学院省体校奥林匹克训练中心青年体校(二)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注意:周期的衔接工作周期类型时间构成多年周期年度训练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日周期2-20年1-3个大周期准备、竞赛、恢复期各1个每个大周期10-30周4-15周7±3天4-20次课1-3次训练课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前者则是变异因素。--重要比赛日程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要求最符合项目比赛并有助于运动员发挥水平;主观要求所有的训练安排都要围绕着重要比赛日程来进行负荷配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的训练状态。--因此,处理好固定因素和变异因素的关系主要是将负荷的安排有效地打破固有的生物节律形成新的生物节律,并朝着有利于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方向发展。生物节律介绍•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time-series-analysis,TSA)等方法揭示有机体内时间结构的本质、变化规律、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科学的生物节律观--生物节律的遗传性:心动周期0.8秒,呼吸16-20次/分--生物节律的可塑性:高峰时相、调节时差--生物节律的复杂性:--生物节律与生物“自稳态”的一致性:1857年ClaudeBernard提出“内环境”;1926年WalterB.Cannon提出“自稳态”-机体动态平衡;生物节律学说:生日节律和生物节律。训练课的安排要考虑“日周期”及劳逸的节奏性•机体在运动过程中交感一肾上腺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机能是动员机体的能量贮备和机能能力,而人体正是依靠能量供应才能进行肌肉活动,即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兴奋可使肝糖元迅速分解,以满足人体活动的能量需要。还有一些和人体运动能力有关的如心率、吸氧量、直肠温度、尿液中钾和儿茶酚胺等的排泄量等等。这些指标在人体内一天中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即夜间这些指标处于最低水平,凌晨4时左右开始回升,上午8时达到高值,以后逐渐下降。人类对此研究证明,人在一天中会出现两个功能高潮,一个是上午9~11时,另一个是下午17~18时。除了全天生理机能周期变化外,很多科学家还发现,人体最佳工作持续时间是90~100min,工作这样一段时间后就应该进行短时间休息人体生物三节律理论(月周期节律)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人的体力节律周期为23,人的情绪节律周期为28,人的智力节律周期为33计算公式:出生日到检测日经历总天数计算:X=365A+B+CX=总天数;A=周岁;B=被测人当年生日到检测日的天数;C=闰年天数(四年一闰四年加一天)某人出生1980年8月18日,现检测他2001年10月16日的生物三节律状态:X=365*21+59+5=77297729/23=336余1,说明其处于体力的低潮时期在周期安排训练计划时要考虑年节律和周节律好的工作能力表现在周三和周四,而年节律中,在我国,工作能力第一个高潮在5~6月,第二个高潮在8~1O月,这为运动训练周期的安排和重大比赛的安排提供了科学的生理学依据。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指运动员、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二)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1、运动项目竞技需要的多样性:很难每个运动项目均好2、个体的多样性:每个人的思维、机能、结构等等都不同3、运动训练的特点:本身就复杂多变(三)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生物学特征性别年龄形态发育节律心理学特征气质个性动机社会学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文化水平训练学特征年限水平负荷能力所处训练时期阶段场地气候同伴环境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二)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本章重难点)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与相应的量度和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负荷的含义•负荷的量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负荷量--通过练习的次数(整个练习的次数或某个练习的重复次数),或训练时间,或练习距离、负荷重量等特征表现出来。•负荷强度--通过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以及难度表现出来。。•技术强度、专项强度、对抗强度等重要的是在完成一定强度下的负荷量。关于负荷的理解负荷是一种相对值,同样的单位指标,对运动员不同状态下都是不一样的负荷。1、可接受性(生理、心理)2、负荷有效性(这是核心问题,它不仅仅指负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负荷的性质,也即教练员设计的负荷与目的和训练任务、目标是否一致)3、适时性(力求达到超量恢复)(即从负荷的大小、性质和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对于人类总体而言适应是绝对的如,中长跑运动员近20年全年跑量由平均不到4000公里,发展到今天的接近7000公里。对个体而言适应是相对的,每个人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不同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二)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机体的不正常反映或保护性反应。(三)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称谓恢复。超量恢复: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恢复的目标是超过原有的机能水平和能量水平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呢?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把握训练负荷适宜度问题负荷临界点是训练疲劳恢复的依据慢性疲劳积累的机制肌肉微损伤-筋膜无菌性炎症和水肿-蛋白质破坏的内分泌机制-心理阈限降低超量恢复理论的介绍和辩证对超量恢复原理的质疑1、对机能的增长。2、对运动能力极限的解释。3、对一般训练的误导。4、对运动“平台”的解释。5、忽视了机能的保持和
本文标题:运动训练学4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