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合肥一中:肖琼说课理念回到历史本身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历史为中心感悟历史、思考历史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0510152025303540457班16班20班31班男生女生学情分析——学生特征一、学情分析1.学生特征2.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教给谁确定学生的初始能力——教什么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怎么教一、学情分析1.学生特征2.认知结构学情分析——认知结构(1)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通过初中的学习和乡土材料的学习(如李鸿章故居),已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有初步了解。(2)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能力较强,敢于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见解、乐于探究问题;情感丰富,需要引导其形成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2.课标要求3.教学目标4.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材地位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2.课标要求3.教学目标4.重点难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2.课标要求3.教学目标4.重点难点确立依据:学情、课标、内容教材分析——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学生中心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2.课标要求3.教学目标4.重点难点教材分析——三维目标体会到民族屈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感悟民族觉醒的意义。创设情境“荣尚谦”的日记,史料分析、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②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2.课标要求3.教学目标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和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签订的条约及对中国的影响。确立的依据:课标、学情、三维目标突出的方法:设置情境、小组合作史料研习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难点:感受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确立的依据:课标、学情、三维目标突破的方法:史料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多媒体演示;(2)指导阅读;启发式教学等。教法学法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研读史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知来藏往、论从史出、情随事迁。依据:“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检测反馈课堂小结课后延伸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留美归国幼童“荣尚谦日记”东西狼子迫来时救国志士前后继一个宏观情境战争背景人民抗争列强侵华神州战火苍生泣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青春中国(节选)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让人读得疲惫更让人读得伤悲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消瘦的中国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荣尚谦:广东人,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被召回国,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建立后,加入北洋海军,成为一名海军军官。设计意图:让人物回到历史中创设情境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一、东西狼子迫来时尚谦日记1:1894年2月某日今日偶见一幅西洋画,深觉忧愁。思考:什么画会让他忧愁?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以日记形式贴近学生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材料: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颐和园石舫吉野号巡洋舰19世纪末最华美的艺术品19世纪末航速最快的巡洋舰之一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造明治天皇从宫廷费用中省出30万供海防设计意图:历史对比使后面的失败原因容易理解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一、东西狼子迫来时——战争背景国际: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清政府腐朽(甲午中日战争):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外侵略扩张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民族矛盾加剧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尚谦日记2:1894年11月21日从7月至今,战火不休,倭人气焰嚣张。目睹今日之报道,屡屡涕下,心酸愤懑难眠。思考:“战火”指什么?什么报道会让他“涕下、心酸愤懑难眠”呢?设计意图: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二、神州战火苍生泣——1、甲午日本侵华史实、影响黄海战役威海战役丰岛战役平壤战役旅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日军进军路线日军进军路线清军进军路线设计意图:直观空间感1894年11月,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尸体抬了一个月才抬完。两万多尸体,堆成尸山,日本人用火,烧了十几天才烧完,将骨灰埋在白玉山东麓”。日本血洗旅顺看了这些图片文字你的感受是什么?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尚谦日记3:1895年某月某日李傅相去了马关。遇刺。后和议成,共二十一款。时全国反对和约,卒以恭亲王之力通过。问题情境:李鸿章到马关谈判遇到怎样的情形?《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影响?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角色扮演: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模拟谈判场景领悟内容感受创剧痛深依据教材归纳内容:一批工厂二亿白银三块土地四口通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2、庚子列强侵华史实、影响尚谦日记4:1901年9月某日庚子以来,听闻列强在京肆意妄为。今有得知京城至大沽炮台被撤,甚感悲切。思考:结合教材指出日记中庚子以来列强侵华的史实。阅读教材指出“拆炮台”依据哪一条约?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拓展探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意味着清朝名存实亡。——朱维铮《重读近代史》结合教材《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分析,谈谈你如何理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意味着清朝名存实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便于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列强控制京津地区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内容影响①赔款4.5亿③拆炮驻兵④严禁反帝⑤设外务部②划使馆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二、神州战火苍生泣1、甲午中日战争旅顺屠杀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暴行《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三、救国志士前后继尚谦日记5:1894年9月某日“致远”的沉没,邓公以下250人均阵亡;“经远”碎裂,林公以下270人俱殉国;吾当随其而去,以死报国。思考:日记记录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看到这段日记你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史料研习场景再现情感升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材料:《马关条约》造成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结合59页历史纵横和所学知识谈谈民族觉醒的表现?(反割台斗争;戊戌变法;革命派兴起;义和团兴起……)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尚谦日记6:1900年某月某日大刀会、梅花拳、卖烧饼者、修伞者、营勇、农民、还有众多饥民等组成的义和团,由山东进入直隶,到处是他们的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誓要灭尽洋人教民。合作探究:义和团为什么要“灭尽洋人”?如何看待义和团运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史学争鸣观点一义和团,其实是一大群乌合之众。……从晚清到民国,义和团都是一个国人最不愿意提起的话题。‘拳乱’已经成了野蛮的象征…——张鸣《义和团,一个世纪的阴影和话题》观点二舆论热衷于指责义和团反洋教是“盲目排外”,殊不知此种“排外”,乃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指责义和团拆毁铁路是“敌视西方文明”,殊不知在清军进剿和联军入侵之前,团民并不热衷拆毁铁路。——杨津涛《国人对义和团的评价为何如此自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1、甲午爱国官兵2、维新志士3、义和团反帝4、革命派兴起……三、救国志士前后继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近六十年来,中国一再遭外敌入侵,割地赔款,饱受屈辱,原因何在?”——《亲历晚清四十五年》“历史课堂不是展示亡灵的画廊而是思想的战场”——情感升华后的理性认识深度剖析李提摩太之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2——讲授新课结合“李提摩太之问”,根据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两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有何启示?(分组讨论情感升华)拓展延伸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教学流程3——检测反馈设计意图:巩固运用重点难点知识,检测已学过的知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4——课堂小结诗歌小结梦殒东海岸缔约在马关危机空前强人民要救亡拳民来抗争庚子八国侵辛丑条约签清国实已亡亟需新力量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教学流程5——课后延伸设计意图:巩固运用已学重难点知识,情感的再升华。课后探究:弥补“冰心的遗憾”自编《甲午中日战争史》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刺激列强瓜分中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朝鲜农民起义根本原因契机义和团运动借口民族危机加深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设计意图: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设计反思1.基本史实的贯彻和历史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理想化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中贯彻效果之间的矛盾。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设计反思感谢倾听敬请指正
本文标题:安徽省2013年高中课堂教学竞赛说课课件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合肥一中肖琼(共4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3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