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经济学导论》PPT课件
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内容和方法•第四节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三、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发展:18世纪德国•起源:古希腊和罗马•从一般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1、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进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2、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3、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三、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为人们所重视。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有较丰富的成分。•2、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受阻。•3、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探索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完善之中。(热点问题)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研究对象第二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性质•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专业选修课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前继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后继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林)业政策学、农村经济统计、农(林)产品营销、土地经济学三、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运动的规律。第三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内容和方法•一、体系结构•二、内容•三、方法第三节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内容和方法•一、体系结构•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共分5篇20章。•二、内容•讲解内容共分11章。三、方法1、学科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与借鉴•—调查研究•—归纳法、演绎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三步曲•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阅读报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四多•多读: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吸收新信息•多看:观察现实,深入社会实践•多思:多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多问:多质疑、追根溯源3、教师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幻灯,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第四节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习目的要求•二、教学、考核安排•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第四节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一、学习目的要求•初步掌握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改革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面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内容、实践意义和绩效;•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考核安排1、教学安排•本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共讲授11章内容,各章学时分配如下。2、课程考核•由于该课程定位高——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色课•课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分:100分•——平时成绩:40分•(平时成绩含:讨论2次——30分;期中考试——10分;考勤、缺笔记扣分等)•——期末闭卷考试:60分(由题库抽题考试)•期末闭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1、课程学习教材•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7月2、参考教材•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郑景骥主编《农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3、参考资料•《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F2等杂志。《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4、资料查找处•——经贸学院资料室•——学校图书馆:学生期刊室、图书阅览室(一楼)、文献检索室(三楼)、流通部(四楼)•——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Internet。复习思考题•一、简答•1、请比较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你为什么要学习《现代农业经济学》?•4、《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何独特之处?各章学时分配章序内容总学时其中讲授讨论第一章导论44第二章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862第三章农业现代化44第四章农业生产要素66第五章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642第六章农业社会化44第七章农产品市场66第八章农村消费市场44第九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66第十章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44第十一章农业可持续发展22目的要求:掌握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第三章农业现代化第三章农业现代化•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第二节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第三节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第四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第一节农业的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二、传统农业•三、现代农业•一、原始农业新石器时代——铁器工具出现前,历时约7000年基本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工具;•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主要是采集经济,靠天吃饭、掠夺式经营突出成就: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二、传统农业(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的统称)奴隶社会——20世纪40年代•分为: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两阶段•1、古代农业(奴隶社会-19世纪中后期)•基本特征:•铁制工具,人畜力为动力;•生产技术主要来自直接的经验;•物质和能量在农业内部循环;•自给自足的经济为主•重大成就:•精耕细作,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基本上维持了自然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较少。•世界有的国家19世纪结束了传统农业时代,有的国家至今仍在延续2、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基本特征:•半机械和机械化农具•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分工开始发展•向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转化•农业企业出现(三)现代农业:资本主义产业革命——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基本特征:•农业机械为生产工具;•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物质循环和能源转化是开放式循环•技术体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实践现代农业的成效•(1)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较高•(3)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基本上消灭了城乡差别•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容不同•原始农业是凭人类的本能向大自然乞讨的农业•传统农业是凭人类的感性经验向大自然索取的农业•现代农业是科学技术使自然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农业第二节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概念:1、定义: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2、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能提高循环和转化的效率。•生产目的:获取农产品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未来发展:•——农业将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发展可以证实。3、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P33)•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发展的高效系统。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的协调•世界性: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二、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一)生产技术现代化(二)生产手段现代化(三)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1、生产技术现代化•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2、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广泛地运用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畜力的过程。•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大地园林化:对土地进行全面规划,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3、劳动者现代化•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具备四个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律意识•较高的科技和文化素质4、经济管理现代化•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包括:•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建立新型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结构。•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实现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的高速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第三节农业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一、目标•二、指标体系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三)近期目标(一)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1、起步(初级)阶段——增加粮食产量•2、发展时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3、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时期——协调经济、技术体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发达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的统一•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三)近期目标•2010年全面实现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分三步走•第一步:准备阶段(1980-1990)•第二步:起步阶段(1990-2000)•第三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2000-2050)•到2010年,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具体目标:•粮食产量5.6亿吨,棉花500万吨,肉类7000万吨,水产品4200万吨;•农民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更加富裕;•全国人均每日主要营养供给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热量2600千卡,蛋白质80克,脂肪80克;•在农村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发展,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和专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比较富裕;•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各项配套制度更加完善。•到205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的物质装备、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
本文标题:《农业经济学导论》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5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