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1950-70年代散文
1950-70年代散文一、当代的散文概念•“广义”的散文除了“抒情性散文”,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有人把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狭义”的散文,主要指“抒情性散文”(艺术散文),类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提出的“美文”,后来有人称为艺术散文。二、散文发展的轨迹•1950~1956年,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在散文创作中占有绝对的分量。两大主题:歌颂新时代,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动。•1957~1966年,是当代散文创作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以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为代表的一批散文家,尤其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散文出现了复兴现象。三、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1、杨朔的诗化散文2、秦牧的知识小品文(杂文和随笔的调和)。3、刘白羽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四、散文的其它种类1、杂文:邓拓的《燕山夜话》是杂文的最大收获。2、回忆录: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高玉宝》,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3、史传文学:《志愿军英雄传》(共三集,1956年出版),《红旗飘飘》16集,《星火燎原》诗化散文——杨朔•杨朔,出生于1913年,1968年去世,享年55岁。他的原名叫杨毓晋,是山东省蓬莱县人。他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一位热爱大海的作家。杨朔的许多散文,都直接描写了大海,如《蓬莱仙境》、《黄海日出》、《雪浪花》、《海市》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杨朔主要从事文艺领导工作和外事工作。因而他的散文有一部分是域外题材。建国以后,是杨朔散文创作的繁荣期和成熟期。•1961年,有人称为“散文年”,这次“复兴”大约持续了两年左右时间,这个阶段散文的成绩,主要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了一个实体性的概念。•当时被称为“散文作家”的人很多,如秦牧、碧野、菡子等等,老作家有巴金、冰心、吴伯萧等等,学者有吴晗、邓拓、翦伯赞等。杨朔在这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东风第一枝》等。题材与主题•揭露国民党的腐败,日本侵略者的横暴;歌颂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如《木棉花》、《雪花飘在满州》。写于1938年—1949年。•歌颂中朝人民英雄业绩与深厚情谊。如《鸭绿江南北》、《平常的人》。写于1950年—1954年,是作者亲历抗美援朝战争时写的。•反映祖国新面貌,歌颂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高尚品质。《香山红叶》、《荔枝蜜》、《海市》、《雪浪花》、《茶花赋》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写于1956年—1963年。这类散文是他散文的代表,是我们要重点讲述的。•歌颂亚非人民的反霸斗争与在斗争中结下的亲密友谊。如《金字塔夜月》、《蚁山》、《樱花雨》、《生命泉》、《赤道雪》,写于出访亚非各国时期,即域外题材。•对当代散文的杰出贡献:•对生活独特的分析方式,是杨朔散文独有的“诗魂”。即在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在神奇的美景中寄寓情思。这种方式甚至形成了模式:以斑见豹,以目传神。•创造诗的意境,是杨朔散文艺术造诣的集中体现。和刘白羽、秦牧不同,他创造的意境是“杨朔式”的,用四个字来概括:清、逸、灵、洞。事物幽微的探索者-----秦牧•秦牧,1919年出生在香港,三岁跟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度过了童年时代,1932年他13岁时父亲破产,带领全家返回大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以后,他当过中山大学讲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秦牧的散文表现了重视“知识性”的特点,他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形成了“秦牧式的散文”模式: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1)怀古思今的作品,《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社稷坛抒情》:由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展开联想,热情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创造文明的丰功伟绩,进而激发读者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2)赞美新时代和劳动人民的作品,《土地》:叙述了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赞美了劳动人民对土地深厚的爱。《花城》描写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歌颂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才能的品质。•(3)描绘山川风物的作品,《海滩拾贝》:阐述了伟大与渺小的辨证关系,集体与个体的辨证关系。《雄奇瑰丽的中国山水》:“大自然的杰作是值得赞美的,人类双手创造的奇迹应该说尤其值得讴歌。而真、善、美的东西,必然超越时间与空间,打动我们大家的心灵。”•(4)剖析事理的作品,《摸鱼老手》:书写一个青年渔民,爬到桅杆上,一看水色,就知道哪儿有鱼群,哪没鱼群。通过书写奇人奇事,阐述道理--强调实践和继承的重要性,经验从实践中来,从前人那继承来。•(5)鞭挞丑类的作品,《鬣狗的风格》:描写了鬣狗的丑陋长相和丑恶行经,然后把它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小爬虫、小爪牙),加以讽刺鞭挞。《说狼》:鞭挞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比作恶狼。抒写激越情感的散文家--刘白羽•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大学中文系。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在6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他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字。《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著有长篇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红玛瑙集》(代表作)、《海天集》、《秋阳集》、《腊叶集》•短篇小说集:《草原上》、《兰河上》、《五台山下》、《太阳》、《幸福》、《扬着灰尘的道路上》、《晨光集》•报告文学集:《刘白羽东北通讯集》、《环行东北》•短篇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1、融会着战士的思想与哲学,闪烁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长江三日》:特点是景、情、理自然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景:三峡风光,情:浓烈的战士的激情,理:作者把“江津”号的轮船及其行程当成了象征物,它冲破惊涛骇浪,绕过险滩暗礁,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象征了中国革命及其进程。•2、在选择处理材料方面:截取生活激流,提炼壮美诗意,勾勒英雄群像。刘白羽对诗意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你的鲜明的感觉、锋锐的观察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跃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总之,你是一个真正与社会主义时代相融合的人,你会感觉到我们的生活中洋溢着诗意。”•3、在艺术处理与艺术风格方面,刘白羽的散文常常采用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既记叙事件,也描绘场面,但最主要是抒发那种激越的情感。•艺术风格:•雄浑、豪放,具有较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1)他总是用燃烧的热情,饱蘸着色彩,描绘壮美画面。(2)他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革命征途上翱翔,通过经典的画面,展示革命历程。
本文标题:1950-70年代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9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