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课题研修人张凌云任教学科语文教学课例名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5.长征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主席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对革命充满必胜信心,以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大家欢悦的心情。本课的重点是熟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豪情壮志。难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豪情壮志。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习生字词语“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2.理解诗意;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诗歌。过程和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深入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对七言律诗的节奏把握不准,不知该怎样停顿,该怎样朗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尤其是要结合时代背景、战争状况来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诗意的理解指导。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采用同桌互读、互讲诗意,小组互讲诗意,教师点拨指导的方法学习此诗。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曾经拜读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它。二、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三、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五、指导朗读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学生齐读课文。六、整体感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同桌讨论交流: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七、合作探究。1、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2、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3、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五、课例研究综述学生的阅读量大小,知识储备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课前如果让学生先找一找这方面的书籍阅读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的。
本文标题:教学课例研究作业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0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