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1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犯罪和事故预防是基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分析和研究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理成因,把握其心理变化规律,有的放矢地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才能有效地预防与减少犯罪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基层部队的安全和稳定。(一)犯罪形成的心理分析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犯罪都离不开心理的支配,从犯罪动机的产生到犯罪行为的出现,都遵循一定的心理发展轨迹。1、犯罪意念的萌生。青年军人处在一种奋发向上的黄金时期,对人生抱有很高的期望,有很多需要是积极的、合理的。但如果对需要的认识产生歪曲的理解,对需要的追求恶性膨胀到与社会要求完全背离时,这种需要结构就是畸形的。犯罪军人的畸形需要结构通常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需要的低级性。个人不合理的生理物质需要常居优势地位,贪图吃、喝、玩、乐,追求腐朽低级的感官上的刺激,并且把这种低级的、本能的满足,看得比成就、荣誉等精神需求更有价值;二是需要的唯我性。只考虑个人的需要,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一旦个人的欲望与现实可能性形成矛盾,就会产生悲观、泄气、愤懑、反抗等消极情绪;三是需要的无止境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发展,往往脱离本身的客观条件。这种畸形的需要结构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得到满足时,2就会挖空心思地寻求不正当的途径达到满足,于是,犯罪的意念便开始萌生。2、犯罪动机的形成。犯罪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所驱使的,这种动机可能由生理物质需要畸形发展而引起,也可以由荣誉、地位、友情、爱等精神需要的恶性膨胀所诱发。在不良意念转化为动机的过程中,交织着动机体系内的“趋避”冲突,所谓“趋”,就是企图接近和希望得到某种事物的心理;所谓“避”,就是企图排斥和拒绝某种事物的心理。犯罪动机的趋避冲突形式,一般表现为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冲突。犯罪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一旦败露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却抱着不一定被人发现的心理而干了犯罪的勾当,就是犯罪的侥幸心理。一般来说,罪犯在犯罪时都有一种害怕被发现、遭到法律惩处的恐惧心理。因为犯罪活动是违法的,一旦败露,不但失去面子,丢了人格,而且还要受法律的制裁。但他们又存在着“不会有人发现”、“也许能逃脱惩罚”等侥幸心理,于是产生了干与不干的内心冲突。干吧,担心法律责任,害怕受到处罚;不干吧,又不能实现自己的某种特殊需要。恐俱和侥幸是两个作用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恐惧具有抑止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作用;侥幸心理则具有推动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功能。如果侥幸心理战胜了恐惧心理,就沟通了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犯罪行为得以产生;如果恐惧心理战胜侥幸心理,就阻止了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犯罪行为就会被抑制。侥幸心理与恐惧心理的矛盾运动,是制约企图犯罪的人犯3罪的心理规律。掌握这一心理规律,对于军人犯罪心理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3、犯罪行为的发生。从犯罪动机到实际行为的转化有一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实施犯罪的意向和设想,是一种思想上的预谋和准备。有了思想准备,就要对实施犯罪所必须使用的工具做出选择和安排。然后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并反复进行表象演练,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一旦外界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就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犯罪行为。尽早察觉犯罪准备的迹象,严格控制能引起犯罪的机遇,可以有效地制止犯罪的发生。(二)经济犯罪的心理预防经济犯罪是以破坏经济秩序,侵犯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财物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盗窃、走私、受贿、诈骗、抢劫、敲诈勒索等。经济犯罪是犯罪军人的利欲贪婪心理膨胀的结果。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铲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思想根源,防止军人利欲贪婪心理的滋长,消除犯罪行为产生的土壤。1、经济犯罪动机的形成。个别军人的经济犯罪,主要受贪利动机的驱使。他们盲目追求所谓的社会时尚和消费潮流,对吃喝玩乐极端关注,对享受十分倾心,对艰苦的部队生活由不感兴趣到厌恶。追求享乐和腐朽生活方式,是经济犯罪共同的心理基础。有的从小偷小摸开始,发展到盗窃犯罪;有的平时满脑子都是钱,一遇到机会就顿起歹念,实施抢劫犯罪;有4的常常利用工作之便,沾一点、贪一点,演变为贪污犯罪。一旦犯罪得逞,非法得到钱物,可以进行畸形的消费,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满足;轻而易举获取的钱物,又进一步强化了犯罪动机,使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继续滑下去,不顾一切地连续作案,直至被揭露。2、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对策。极少数军人经济犯罪的发生,经历了一个从正常需要到不合理需要,从追求私利的动机到经济犯罪产生的心理突变过程。预防经济犯罪,要注意把握经济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1)进行经济犯罪预测。经济犯罪预测就是凭借对经济犯罪规律的认识,在获取大量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可能犯罪的军人心理状况和行为发展趋势进行估计、分析和推断,为及时预防某种经济犯罪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减少盲目性。一是类推预测。以外单位发生的经济案件为范例,分析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类推本单位可能发生经济案件的特征和过程。二是定向预测。以刑法中经济犯罪条文为依据,按照经济犯罪多发生在分散人员和管钱管物人员身上的规律,重点分析这类人员的现状,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三是因果预测。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从某些人异常的行为表现和一些隐蔽性的活动,分析和推断可能产生的后果,由因看果或由果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犯罪措施,防患于未然。5(2)构筑预防经济犯罪的心理防线。预防经济犯罪,就是要抵制和消除影响犯罪的思想源,充分发挥教育的效应和威力,有效地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筑起预防犯罪的心理防线。通过理想教育,使军人树立远大的、正确的目标,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懂得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幸福,怎样去获得幸福,摆脱低级趣味的奢望和追求,把注意力放在部队建设上,放在个人的成长进步上。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军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知道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青年军人的不合理需要和非法行为,尚未形成犯罪之时,法律虽然不能给予制裁,但却逃脱不了自身道德和舆论的谴责。人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只要良心尚未泯灭,道德感依然发挥作用,就会感到不安、痛苦、内疚,甚至悔恨、羞耻。道德感可以制止违法的念头,使人放弃某些邪念,催人自新。法制教育可以发挥法律知识的教化功能、法制的行为规范功能、刑罚的惩治和威慑功能。通过法制教育,强化军人的法律意识和遵守法律规范的自觉性,确立对刑罚惩戒的正常的惧怕感。(3)多渠道控制经济犯罪的机遇。犯罪机遇是犯罪动机向犯罪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篱笆筑牢犬不入”。健全各种制度,堵塞各种漏洞,实施有力的监督,认真做好管理钱物的人的工作,就能有效地减少犯罪机遇,不给犯罪人留下任何可钻的空子。新形势下,部队物质供给的渠道和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质的采购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钱财物的流动比过去更6加频繁,部队与地方的联系和交往增多了。这样,给财务、物质和人员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预防经济犯罪,需要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改进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堵塞新的漏洞。(三)报复性犯罪的心理预防报复性犯罪是犯罪军人感到被侵害时,非法伤害他人或毁坏财物的犯罪行为。它是基层部队出现较多的一种犯罪形式,有的破坏、盗窃武器装备和物资,有的伤害、枪杀他人,多属重大恶性案件,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和极坏的影响。这种犯罪形式突发性强,多采用暴力。因此,研究和探索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及预防,是部队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的问题。1、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报复性犯罪心理,是由挫折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复仇的心理趋势。报复行为的发生,是在报复动机的推动下实现的,报复动机的发展,是报复心理外化为报复行为的关键因素。军人报复动机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外在条件。一是出自人际冲突而萌发的报复动机。有的因个人的愿望没有满足,目的没有达到,对领导产生怨恨,或对领导的批评,处分产生强烈的不满,有的因平时一些小磨擦没有得到化解,产生了很深的积怨;有的是受到一些无端的指责和言语侮辱,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二是出于哥们义气而萌发的报复动机。老乡观念大于组织原则,遇事不分是非,只讲“亲不亲,故乡人”,遇有老乡受辱,不靠组织解决问题,把法律、纪律抛到脑后,一听老乡召唤就两肋插刀,用暴7力为老乡讨回“公道”。三是婚恋受挫而产生的报复动机。一旦恋爱对象提出“吹灯”,就感到被蒙骗、被耍弄,特别是在谈了多年、花了大量钱财后被对方抛弃,愤怒的情绪更是难以排解,报复之心非常强烈。2、预防报复性犯罪的心理措施。预防报复性犯罪心理的形成,就要尽力去减轻或消除他们的挫折感和被侵犯感,在满足他们各种正当的、合理的需要的前提下,做好教育疏导工作。(1)及时缓解报复心理。在过激报复行为产生之前,通过减压的心理方法,缓解报复情绪和报复冲动。一旦发觉个别军人有攻击冲动,应立即使其脱离原发情境,切断刺激信息,使情绪逐步得以稳定,理智得以恢复。同时进行情绪分化工作,通过心理暗示,表扬他们过去做过的好事和工作业绩,诱导他们去想些顺心、高兴的事,唤起对过去美好情感的记忆,淡化现实的新鲜记忆,使激烈情绪趋向平缓。要创设合理的宣泄环境,通过个别谈心、班务会、座谈会等形式,使他们把心里的话倾诉出来,把胸中的怨气发泄出来,使紧张的情绪逐步减压。一般情况下,实施报复前,在言语和行为上都有较明显的攻击特征,有的言论过激,“火药味浓”:有的反唇相讥,牢骚满腹;有的异常沉默,不理不睬;有的烧毁书信、日记,为“后事”做准备,对这些言行表现,要十分敏锐,高度警觉。(2)针对个性心理做好疏导工作。8报复心强的人,在个性特征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闷罐子”,一种是“爆筒子”。“闷罐子”属于抑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表面上沉默寡语,但内心活动非常复杂,猜疑心较强,过于敏感,如不遂愿就怀疑他人在背后“做了小动作”或故意整人,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因而,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反常行为,就要及时做好疏导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事情的来胧去脉,打消他们的疑虑,多从情感人、生活上关心他们。“爆筒子”属于胆汁型个性,这种类型的人脾气暴躁,感情容易冲动,自制力比较差。具有“爆筒子”个性的人,如果有很强的虚荣心,当个人的愿望受阻和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容易选择过激的攻击行为。(3)消除人际冲突。报复性行为是人际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的。化解冲突双方的矛盾,要开诚布公,切忌回避。士兵与军官发生矛盾,往往总与军官憋着气,想军官的“坏处”多、“好处”少,越想对军官的态度越差,关系越僵。有的士兵当面顶撞或“得罪”军官后,存有恐惧心理,希望与军官沟通感情,军官如果不主动去找他们谈心,他们的怨气会更大。因此,基层军官面对矛盾不要绕着走,要坦诚地与他们交心、谈心,沟通思想,做好缓解矛盾的疏导工作。(四)性犯罪的心理预防9性犯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引诱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或者公然藐视社会秩序,用下流语言或动作,损害妇女的人身和人格的行为。性犯罪是一种畸形需要和恶性性冲动造成的,深化青年军人性心理的认识,加强性心理的调控和疏导,可以提高犯罪预防的有效性。1、性犯罪动机的形成。个别青年军人违反社会规范和法律,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是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从主观方面看,是出于他们自身某些异常的需要。一是变异的生理需要。这里所说的“变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身体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性功能亢进,另一种是由于某种后天原因形成的性功能亢奋,如过早过频地发生性行为引起的性亢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性犯罪冲动。青春期是性的能量最旺盛时期,由于基层部队单一性别的特性,已婚军官大多数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如果客观环境出现不良的性刺激和黄色媒体的影响,就会引起性兴奋,一有机遇,极个别自控能力差的人就很容易出现性犯罪。二是精神颓废。寻求刺激。受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和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的影响,个别人胸无大志,精神空虚,情趣低下,不合理的性需要常常占主导地位,企图通过玩弄女性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满足感官上的需要。三是好奇心的驱使。青年人满足性欲的行为趋向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试
本文标题:军人犯罪和事故的心里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27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