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1、把握羁旅思乡类诗的常见命题角度。2、了解羁旅思乡诗的常见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学习目标什么是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羁旅思乡诗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羁旅思乡“羁旅思乡”,就是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人们思乡缘由可能是: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逢年过节。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和构造的图景,弄清诗人所思所想,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羁旅思乡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相生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想象以景结情羁旅思乡诗把握情感羁旅思乡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主要叙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次写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②感念亲情之深,主要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次写羁旅漂泊之苦。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前三种情感经常交叉出现)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①主要叙写羁旅漂泊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次写思乡之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②感念亲情之深,主要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次写羁旅漂泊之苦。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只写了对母亲的思念牵挂和感激。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归家的心切。而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这一句描写了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妻子(或母亲)正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灯光从竹窗里漏出来。与前几句写景叙事的凄清气氛对照,先前在泥径小道上跋涉的疲劳全然不算什么了,这里表现了温暖、亲切、激动之情。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以及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与愤慨之情。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10年全国卷Ⅱ)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答案: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含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答: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特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总结:羁旅乡思诗的鉴赏方法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1、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住意象,分析关键词句3、熟知技巧,明确艺术特色直击高考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一是喜爱山中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一语双关,增强了对江东的留恋之情。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主要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联想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乐景衬哀情思乡怀人的情感与哪些常见意象和特殊节日相关?常见意象: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羁旅乡愁。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另有笛、长亭、折柳、书信,船等特殊节日:除岁(除夕)、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常见的还有:日暮、暮霭、暮钟、夕阳(斜晖)、暝色、圆月(残月、明月)、浮云、辰星;流水、西风(秋风、晓风)、寒山、青山;猿啼、鸿雁(孤雁、归雁)、寒蝉、沙鸥、鹧鸪、宿鸟;落花、杨花、梧桐、芭蕉、芳草、浮萍;飞蓬、老树、枯藤天涯、海角、长亭、古道、茅店、西楼(高楼、危楼)、客船、孤帆、故园、孤灯(残灯)……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飘蓬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天涯、他乡、孤灯声音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意象三字经: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本文标题:古诗:羁旅思乡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3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