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
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1)内地新疆高中班自2000年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开始举办,到如今已经走了十个春秋。它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开初的摸索、试点起步阶段,到了现在遍及大江南北轰轰烈烈大规模地进行的鼎盛时期。这其中,既收获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有意识地、主动地对已往历史的回顾、总结,不仅是给过去的经历留下固化的痕迹,更是通过形成的文字材料,梳理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可操作的经验,对以后的内高班班级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2)内高班承担着“用教育维护国家统一”的重任。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环境,让内高班的学生们从小就处在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特别是与内地学生不一样的视界与不一样的思维习惯中,加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对国家的认同,着实培养起他们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让他们从思想上、从心灵深处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不仅是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各少数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繁荣,建设和谐、幸福、富足、文明的边疆乃至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需求。内高班管理的成功与否,小则反映着班级、学校,各民族学生间的和谐气氛的养成,大则影响到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和谐。(3)内高班学生多来自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疆地区,来自广大的农、牧民家庭。边疆的地区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造就一批一心一意建设边疆、奉献边疆的队伍,是内高班办班的主要任务之一。边疆地区的建设急需大批思想解放,又掌握科学知识的管理干部与技术人才。内高班班级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们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边疆建设由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从内高班的管理上折射出的将是关系到我们国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问题。(4)就内高班学生个人成长来说,15、16岁到18、19岁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养成生活技能,增长创造才干的阶段。班级管理提供给学生成长的背景与环境。透过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可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角度、文化角度挖掘出内高班学生极富特色又合于某种规律的经验,在不断的借鉴中充实实践的内容,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1)内高班班级管理实践研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旨在通过对班级动态管理的跟踪、调研与潜心挖掘、总结,发现并梳理出各民族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一起时,其思想、态度与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碰撞产生的相互影响与交融,发现并梳理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过程中方法、技巧的使用与变通,发现并梳理出生生间、师生间对话、合作与共赢共荣的长效机制,进而在更广大与更崇高的层面上让学生自主完成对马克思主义“五观”与“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吸纳、消化和生成为他们思想肌体一部分的过程。(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衡量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三个最基本的法码,也是教学活动所遵循的三维目标。内高班的班级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课题研究所涉及的范畴。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活动,还是管理效果,管理过程的每一步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不同侧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有鉴于“内高班班级管理”课题本身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对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统筹式的概括归纳,也包括对具体管理行为、管理活动“切片”式的细研与挖掘,而且更注重在可操作性经验的剖析、提纯、完善、推广。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以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过程评述代替抽象的干枯说教,形成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规范。语文教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华章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爱国情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用爱国情感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使命,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呢?首先,教者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把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等先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确事物的内涵和意义,丰富学生的认识,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例如《秦风·无衣》这篇课文来说,应在学生诵读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这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这首诗用“岂曰无衣”疑问句式陡起,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诗中接着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们同心协力对敌的情景和爱国情感及大无畏精神。这种爱国情感是大敌当前迸发出来的,而且是牢不可摧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的命运、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从小在心田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爱国主义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讨。挖掘教材内容,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中学语文教材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古今中外事件、人物、知识和景物的记叙和描写而渗透其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语文教材中的《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古诗,分别从“悲与喜”两种对比强烈的角度,表达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展示诗人陆游生活的时代背景——政治动荡,国破家亡,再让学生了解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抗金复国的志向,到了晚年报国信念仍矢志不移,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歌,抒发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当学生明白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追求之后,便自然明白了诗人临终前为什么念念不忘“九州同”的美好愿望了。一位即将辞世的老人所流露出来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操、感人至深,教师可用深情的讲解引发学生爱国情感。爱祖国的情感还体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从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长城谣》、《春》等课文,都通过表现景物的美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配合教学,举办小型风景图片展,组织主题队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应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开始,“由心中有他人到心中有祖国。”在讲授11册语文《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课堂热烈的讨论,同学们肯定了阮恒为了挽求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并准备牺牲自己生命的可贵精神。大家表示,在他人遭受不幸时,每个人都应该伸出友爱之手,在精神上给予抚慰,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帮助他人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后来,当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时,学校发动为灾区孩子献爱心活动,这个班的学生都涌跃捐款,不少同学连续捐了几次,有的学生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虽然学生们捐出的款额十分有限,但分分厘厘都代表了孩子们的心。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友爱互助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情感奠定了心理基础。立志献身祖国,强化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立志献身祖国的远大理想。在讲授《詹天佑》(语文教材第十二册)时,我力图通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清政府在自己的领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受到帝国主义的阻挠和要挟?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在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之后,再引导学生认识该项工程的艰难及工程竣工后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詹天佑自幼酷爱学习,十二岁时便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以及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等事迹,使学生了解历代科学家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与他们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以此激励学生发愤学习,立志报国。总之,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语言教师必须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认识能力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靳佩云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如何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我是中国人,我受自己的祖国”这个坚定的信念,是小学德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要完成这个任务。不能靠教师的主观说教和灌输,而要通过语言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不断强化,不断调控,才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度。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1.从情感人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人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内心体验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年级青少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逐渐趋于平衡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创设情景,使学主人境人情,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三峡》一课,我们根据诗歌语言凝炼,含意深刻,跳跃性大的特点,教学时运用幻灯,录象,把诗中描写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声、形、色的具体形象,感知瀑布磅礴的气势,加深对诗的语言的理解,由此产生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青少年的情感在认识中产生,井随着认识的深化而升华,因此,在培养情感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就必须“情思结合,激情明理”,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我们在教《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写闻一多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闻一多先生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在析词品句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离不开重点词句的剖析和品味,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品味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有效时机。因此,我们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感染、渗透,使爱国主义思想进入到学生的内化体验和外化行为,进而升华到爱祖国的道德感的更高层次。例如,教《桥》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个句子中的“飞”字,我就引导学生从下面3个方面去联想,从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很容易使学生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跨越宽阔的长江南北气势磅礴,且建桥速度之快,确实是“飞”一样。这样做既使理解词句的方法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祖国建设的成就深深地记在学生心中。3.感情朗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朗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朗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让学生配乐朗读,一边出示幻灯图片,一边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让学生先展开想象,再感情朗读课文。这样很容易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黄河的形形象及具有黄河精神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思想上受到感染,内心得到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5.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爱国意识是从认识开始,沿着情感、意志、行为的内在程序而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语文课要通过语言训练,结合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
本文标题:语文教学中的爱国情怀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3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