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1一、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引进并在中国产生深刻的影响,既与这一理论学派的特征与价值倾向性有关,也与中国当时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连。这些原因的存在使我们在引进和借鉴世界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之时必须要注意到:1.现实需要是一种教学理论之所以得以引进并能够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2.文化取向是影响一种异域教学理论影响力发挥的重要因素3.教学理论的操作性关乎一种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二、进步主义理论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三、要素主义理论要素主义者的观点是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偏激、教育质量下降的讨论而发的,因此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立,是与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相对立的,也正是如此它没有超出“二元对立”的怪圈,因而也免不了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儿童作为“人”的一面关注的太少,太注重知识的体系性而忽视了学习时情境的变异性等。时至今日,世界范围内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的思维模式已经走出了“单一对立”的局面,在“超越二元”的光环中,重新回味要素主义的教育观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我国教育如何在保留传统教育有价值内容的基础上稳步前进而有新发展,是不无意义的。1.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的矛盾关系。2.要素主义教育观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3.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文明遗产和教师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4.学习方式(包括教学形式)的变革:综合化与走向另一“变异”的矛盾。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任务之一,也是走向课堂纵深化的关键步骤。四、永恒主义理论永恒主义课程原则观虽然有其保守的人性观,忽视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作用,很难使学校课程在整体意义上适应、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个体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永恒主义课程原则观强调要把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也正是当今科学的人化教育理论和课程研制方法论的呼唤。人类教育活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有教化情感的传统,无论东方儒家,道家文化传统,还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都是如此。现代教育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生命发展的课程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总之,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既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也不能只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必须从工具理性,唯理性的片面趋向回到完整理性上的科学的人化教育中来。五、改造主义1.适当地将课堂“搬出”教室,走向社会,可以选择一些和社会联系紧密、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让学生适当地参与社会活动。例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一些宣传、社团活动,来影响更多的人。也可让学生参与一些调查公益服务庆典等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2.突破学科界限,创设一些专题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目的地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寻求解决办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3.开设一定的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的学科课程长期以来以书本为主,相对忽视实践活动。书本知识虽然也大大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但是也确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在活动课程的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情趣性、创造性原则。4.要将课程体系综合化。体现在课程的综合化上,可以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科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造”。即指在保持学科课程基本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充实完善其综合性内容,使之成为为学习者提供“真知”、满足其综合性应用知识和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知识基础。第二,增设一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综合性新学科作为必修课。这类课程应具有与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基础性较强、内容是综合应用基础学科知识等特点。第三,在课程设计上,对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要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都应有综合化课程,小学几乎全部是综合课,随年级增高,学科性增强,但仍要保持一定的学科综合度。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六、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在布鲁纳的研究中,注重了学生智力的提高,但却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们应从中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布鲁纳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对教学具有启发意义。2.布鲁纳倡导的的发现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可取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有借鉴意义。我国正在探讨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发现法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布鲁纳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遭遇挫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只注重了“科学世界”而忽视了“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育和社会脱节,课程结构不合理,存在着重视教材忽视学生的经验和活动等不良倾向。我国这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分借鉴了包括学科结构运动在内的历史上诸多课程改革的得与失、经验和教训,提出回归生活的新的课程理念,力图改革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谨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七、人本主义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和“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不断完善与科学发展。1、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2、重视教学资源,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罗杰斯把教学看作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但要开发课程的物质资源,而且还要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价值体现。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2、针对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3、针对课程中心从重视知识、关注结果转到人生、人性,即人性中心课程。对其“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4、重视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5、不仅重视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八、发展性课程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把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对教学论领域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全新的、独特的观点,改变了教育中“教学与发展”脱离的现象。1.在教学目标上,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2.在教学策略上,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33.在教学内容上,将所学知识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4.在教学方法上,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5.在教学评价上,全面、整体地评价教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九、范例教学论1、应改变“传递——接受”这一简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知识形成过程中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转变教师角色。从历史上看,所形成的教师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权威在课堂上随处可见。当前的课题是,教师如何放下架子,学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教师的眼色去行事。3、允许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发表不同看法。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应让学生有一“发现过程”,教师不应简单地给出答案。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应充当好“引导者”角色,选准时机和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十、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鼓励人们怀疑和批判一切现有的知识和权威,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对于教育理念和课程的嬗变是一种触动。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来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探究意识,从而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2.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平等对话,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对话与理解来建构他们自己的课程,只有在学生真正参与课程的设计,能够决定课程的内容时,教师才能真正不需要外在的权威,而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学习情境中的组织者、探究者。因此,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实行“小班教学”、“分组教学”、“合作教学”,以便使课程教学过程有更多的对话、质疑、沟通的时间。3.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倡导多元主义方法论,提倡以多种方式探究课程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灌输,提倡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法、实验法、实践法等,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反对知识霸权、自主探索知识及其意义的过程。4.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极力主张与倡导开放式的、解放式的、注重学生理解的运行过程,强调个体内在的心智的发展及其自由、自主、创造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应从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掌握、综合和简单应用转移到注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上来。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理论十大流派及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5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