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突破复习-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新课标《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近几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有时考查元曲清诗。2.题量稳定,一般下设2道小题;分值12分。3.考点分布较全面,形象、语言、技巧、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三、古诗鉴赏题问答模式有: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四、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为:1.整体感知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述的事中。2.仔细审题要审清楚题目命制的角度和解答要求,这样才能根据要求寻找到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解答范围,是就诗的整体要求,还是就诗的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等局部要求。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3.组织答案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啰唆。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答案尽量具体,忌泛泛而谈。(2)要点要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用要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述的切入点。(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常用鉴赏术语)要准确、简明、规范。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4)动笔写答案前,还要注意: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避免涂改,力求卷面干净利落;安排大致结构,或“分条陈述”;或“总分”,就是先写出结论,然后进行分析;或“分总”,先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或“总分总”。五、诗歌鉴赏的一些常用技巧有:(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诗词的基调和诗词的社会意义。(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4)要善于联系作者及创作背景。(5)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第一节鉴赏古诗的形象一、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两类:(1)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2)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而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一)作品中描写的人物【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首诗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答案: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表现了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二)诗人自我形象【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①。【注】①沧洲:水边陆地,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这首词塑造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解析: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1)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洲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就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洲”,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忧愤。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二、鉴赏事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诗人人格化的描写对象(如松、梅、竹等)。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物象的描写来曲折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所以多为咏物诗,即托物言志。【例3】(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①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三、鉴赏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例4】(200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①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解析:本题考查景物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5)闻雁思归。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明确意象的作用(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抒情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用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的高洁、性格的坚毅、情感的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的《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以闹景衬静境,如“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如“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如“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8)以景衬情。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3.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分析景与情的关系,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潮水”,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失落。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图画。“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孤苦,是以景衬情。1.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2.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
本文标题:专题突破复习-诗歌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9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