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09清东陵导游词
清东陵导游词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来清东陵旅游观光。我是清东陵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称呼我小X或X导。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同各位一道欣赏探寻这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群。如果我在导游过程中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我将尽心尽力为大家服务。首先,预祝各位朋友旅游愉快,身体健康!清东陵所属的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东通辽沈,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境内三山两川,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69万人口。遵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遵化”二字的含义就是“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遵化建县始于五代后唐时期,清康熙年间因在县属西北部的昌瑞山下营建皇陵升县为州,1913年复改州为县。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遵化的“穷棒子”精神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六十年代遵化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总理称为“当代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七十年代的“五小工业”享誉全国。1992年,遵化撤县建市,是唐山市第一个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遵化强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遵、旅游突破、工业强市、龙企富民”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以钢铁、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力能源、医药化工两大优势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进入“十一五”,遵化市立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建设“中等城市、和谐遵化”的奋斗目标。我们今天游览的清东陵位于遵化市西北的昌瑞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2008年,清东陵1景区被北京市奥组委确定为唯一的一处京外景点,成功地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奥运宾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首先介绍一下清东陵的基本情况。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共统治中国268年。其间经历了10个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没有修建陵寝以外,其它的9位皇帝分别在河北省的遵化市和易县境内修建了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帝后妃陵墓群,即清东陵和清西陵。另外,在辽宁省沈阳市还建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在新宾县建有清代远祖的永陵。所以,清代皇陵很多,都营造得各有特色,各具千秋,其中规模最大的,就要数清东陵了。清东陵自康熙二年(1663年)葬入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起,至1935年同治皇帝的两位皇贵妃入葬惠妃园寝,历时272年之久。共葬有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阿哥,共计157人,它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翠,山秀石奇,气象万千。当时,“后龙”禁地派重兵驻守,负责安全保卫。“前圈”是陵寝分布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水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一座座陵寝依山面野,井然布列在这80平方公里的盆地之内,其间苍松翠柏、楼殿亭阁、门坊城垣、桥柱碑雕,无一不精,无一不美。清东陵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座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世2祖福临的陵寝---孝陵。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的行程。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如果全部参观需要一整天的时间,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主要带大家参观清东陵的精品旅游线路,包括石牌坊(参观时间10分钟)、大红门、大碑楼、石象生(参观时间20分钟)、乾隆皇帝的裕陵(参观时间40分钟)、慈禧皇太后的慈禧陵(参观时间30分钟)和有着许多美丽传说的香妃的陵寝----裕妃园寝(参观时间30分钟),另外还有清东陵内唯一的庙宇二郎神庙,在这里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如果您想在二郎神庙内烧香拜佛,需要再次消费,请您自己选择。今天我们的行程大约需要3个小时。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旅游参观。孝陵石牌坊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叫石牌坊,它是进入清东陵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是全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刻,做工细巧,刻技精湛。石牌坊虽然历经了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但依然岿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石牌坊南有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西对峙,形成陵区的天然门户,被称为“龙门口”,常年水流不断,当年皇帝来谒陵要临时搭建浮桥通行。“龙门跃鲤”历来被誉为东陵八景之一。正南方的这作山峰因为它的形状象汉字的金字,所以叫金星山,此山在清东陵的风水中,是清东陵的前朝山。大红门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它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式建筑,是整个清东陵内等级最高的建筑。有三个3拱券式门洞,每扇朱红油漆的大门上镶嵌着81个铜镀金门钉。中间门洞前后各设一块浮雕云纹的丹陛石。长约40华里的风水墙从大红门两侧伸出,如同两条长臂,把“前圈”抱拢起来。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大红门前左右各设一座下马牌,上面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须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棺椁经过时,因杠夫很多,门洞容纳不下,只能把大红门一旁的风水墙拆开一个豁口,事毕再砌好如初。大红门外两旁各有一座值班房,驻守的官兵昼夜看守,戒备森严,不仅百姓严禁入内,就是王公大臣,非奉旨也休想进入。具服殿大红门北侧路东的这座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坐东朝西,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黄琉璃瓦盖顶。环以红墙,西面有一座门楼,左右各有一扇墙角门。殿后有一间净室,也就是现在的厕所。具服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方便的地方。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神功圣德碑亭再往北,迎面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大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通高约33米,每面檐墙面阔25米多。每面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楼内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形似海龟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其中一子,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孝陵的功德碑,高6.72米,宽2.17米,厚0.73米,屃头刻6条蛟龙,碑额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满文在右(西),汉字在左(东)。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叫神功圣德碑。按明、4清制度,大碑楼要在先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孝陵大碑楼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碑文由康熙皇帝撰写。这篇碑文长达1700多字。在大碑楼外周围是砖墁地,俗称海墁。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亦称擎天柱。大碑楼在四根华表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恢宏。据传,清朝皇室家法规定:凡后世皇帝有失国土尺寸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可是,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对此只字不提,却以自谦的口吻说自己治理国家的功绩不能和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提并论,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所以自道光以后,清代的皇帝陵前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成为定制。石像生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天然形成的影壁山,为清东陵的案山。过了影壁山就是孝陵的石象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据说,在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吓得望风而逃。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的霍去病墓开始的。霍去病是两汉时期一位年轻的著名军事家。他18岁随侍在汉武帝左右,善骑射。20岁时,两次率兵出征河西走廊打败匈奴,战功显赫。24岁时不幸病逝。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5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清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一对,狻猊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征服天下,朝气蓬勃,不可战胜的气势。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使神道圣洁、庄严、肃穆,气势非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东陵的风水。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清东陵到底有什么好风水呢。我们先看一下前方特别尖的这座山,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金星山。它是清东陵的朝山,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前方特别平坦的山叫影壁山,也称案山,相等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北方向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山峰叫昌瑞山,是清东陵的后靠山,相等于皇帝所坐的龙椅,这三座山天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西侧的山峰叫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侧的山峰叫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这两列山峰如同两列文武大臣侍立两侧。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如同天子临6朝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陵区的东侧有一条马兰河,西侧有一条西大河,这两条河似两条玉带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清代诗人张从孔曾作诗一首:万载隆兴地,双峰锁口齐。金星高拱北,玉水曲流西,鸟语崖间树,鱼游石畔溪,举头陵上望,常有彩云栖。那么,清东陵的陵址到底是谁选定的呢?据史料记载,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后又经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顺治八年(1652)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来到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上,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从身上取下佩韘,向下一扔,对侍卫们说:“韘落处定为穴”,后来,清王朝在这里建造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龙凤门石像生以北的这座建筑叫龙凤门。龙和凤分别是皇帝、皇后的化身。据说龙凤门是按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皇后之灵经过此门即可进入天
本文标题:2009清东陵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2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