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3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差额论比较优势论相互需求论要素禀赋论威廉・斯塔福德(英)早期贸易差额论1581托马斯・孟(英)晚期贸易差额论1621亚当・斯密(英)《国富论》1776大卫・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约翰・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马歇尔(英)国际贸易纯粹理论1879赫克歇尔(瑞典)《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俄林(瑞典)《城际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美)《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地位的再审核》195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重商主义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产生于15世纪,18世纪走向衰落。其中,以托马斯·曼为代表人物。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重商主义三、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阶段一(货币差额论)严禁金银外流、不允许进口消费性产品;积极吸收金银,不得将货币或金银携带出国境;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阶段二(贸易差额论)从管制金银的进出口转变为管制货物的进出口,通过奖出限入来保证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顺差,严格进口奢侈品重商主义四、重商主义的局限性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该著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思想。斯密的思想对国际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自然”形成的。绝对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绝对优势理论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一)前提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市场充分就业;劳动力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两国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规模报酬不变;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币在国家间的流动。绝对优势理论国家产品美国英国小麦玉米6415假设现有两国:英国和美国,都生产玉米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绝对优势理论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二)模型分析英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玉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美国4=400吨/100人6=600吨/100人√英国5=500吨/100人√1=100吨/100人比较结果英国在玉米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所以,两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英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英国美国合计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分工前生产量25050200300450350交换比例1:0.21:1.5消费量25050200300450350分工后生产量50000600500600交换比例1:1消费量300200200400500600分工前后+50+1500+100+50+250价格的确定(局部均衡分析)英国玉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1,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即价格)会不断变动。其高低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自由贸易时玉米的相对价格(小麦/玉米的交换比例)应在0.2与1.5之间,即贸易前两国国内价格之间。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斯密的研究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绝对优势理论三、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在此著作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之外,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与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一样。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一)前提条件国家产品美国英国小麦玉米6412一般有三种方式判断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二)模型分析英国和美国的绝对劳动生产率玉米(人均产量)小麦(人均产量)美国4=400吨/100人√6=600吨/100人√英国2=200吨/100人1=100吨/100人英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英国美国合计玉米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分工前生产量10050200300300350交换比例1:0.51:1.5消费量10050200300300350分工后生产量20000600200600交换比例1:1消费量100100200400200600分工前后+50+100价格的确定(局部均衡分析)英国玉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1,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即价格)会不断变动。其高低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自由贸易时玉米的相对价格(小麦/玉米的交换比例)应在0.5与1.5之间,即贸易前两国国内价格之间。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一个简单的贸易模型,但它却可能是经济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它提出了相对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贸易理论发展和深化指明方向。各国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能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把更多的经济情况抽象为静态、不变的。不能很好的解释当今的贸易格局与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比较优势理论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先进性与局限性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襄阳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襄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相互需求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说明了贸易可以为双方带来好处,但是没有确定利益的分配问题。贸易的实际价格取决于贸易伙伴间的相互需求而非生产成本。相互需求理论从需求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他的“相互需求原理”(Theoryofreciprocaldemand)。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国际交换的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双方才均可获利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越不利于该国,该国的贸易得利越小。相互需求理论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基础,解决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发展完善了李嘉图的理论。穆勒没有坚持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双方商品的供求关系。李嘉图理论是以两国生产单位产品所花费的劳动量不同为出发点的,是一种“比较(劳动)成本”的分析方法;而穆勒理论是以两个国家相等的劳动投入量生产出不同的产品量为出发点的,是一种“比较利益”的分析方法。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分析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派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以一种图解法来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共同决定国际交换比率。西方学术界以此作为马歇尔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并称他提出的几何曲线为马歇尔曲线(MarshallianCurve)。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分析区分了一般需求与相互需求一般需求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少。相互需求曲线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时,一国在既定贸易条件下愿意实现的出口和进口数量的组合点的轨迹。贸易条件取决于需求的相对数量和相对强度两国之中随便哪一国的需求愈有弹性,如果另一国的需求弹性不变,则它的输出和输入的数量就愈大,但其输出也就比其输入增加得愈多,换句话说,贸易条件就对它愈不利提供曲线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分析提供曲线–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提供曲线反映的是在不同的国际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下,一国用一定数量的本国商品去交换一定数量的外国商品的点的连线。提供曲线反应了两种商品国际市场的供求变动,曲线本身是由一个国家的供给(出口)、需求(进口)曲线合成的。–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提供曲线表明了在一系列相对价格下,一国家为了换得一定量的Y(或X)商品所愿意提供的X(或Y)商品的量。这些进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国的需求量和供给条件(即生产可能性)所决定的。因而提供曲线既可以看作供给曲线,又可以看作需求曲线。作为供给曲线,它表明在不同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的出口产品的量,如果出口品相对价格上升,该国就会增加出口品的供给;作为需求曲线,它表明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这个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如果进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该国就会增加对这种产品的进口。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分析评价–马歇尔关于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分析也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完全作用的基础上的,在供求决定价值(
本文标题:3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3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