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5th_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5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学习要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一、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二、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三、产业内贸易越来越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内容框架第一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3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内容二、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的简评内容框架第二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4技术要素说人力资本要素说研究与开发要素说信息要素说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内容5人力资本要素说•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人力资本比较缺乏的国家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则处于劣势地位.6研究开发要素说•研究与开发要素: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开发费用占一国国民生产总额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究与开发要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7研究开发要素说•基辛:在《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中以美国在10个主要工业发达国家不同部门的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代表竞争能力,分析研究与开发要素与出口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高质量劳动力比重大的部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就越强,出口比率就越高.这就证明了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8研究开发要素说•格鲁伯、弗农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分类比较,并按照研究和开发费用占整个销售额的百分比以及科学家,工程师占整个产业全部雇佣人员的比重进行排列.结果发现,运输,电器,仪器,化学和非电器机械这五大产业名列前茅.这五大产业中,研究与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78.2%,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销售量占39.1%,而出口量占72%。信息要素说•2003、2004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0%和2.5%,其中信息产业实现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3%和1.5%。由于信息产业对推动景气复苏的贡献最大,已成为左右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910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革命性改变,在理论上给予了新的解释。突破了生产要素的限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更丰富的新含义,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使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二、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的简评11一、技术差距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现实意义内容框架第三节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2模仿滞后:指创新国从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仿制这种产品的时间间隔。由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所构成。反应滞后:指从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需求滞后:是反应滞后的初级阶段,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其他国家消费者从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一、技术差距理论—基本概念13国际贸易与技术差距是相联系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于是出口某类高技术领先产品,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随着贸易的扩大,技术可能通过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被其他国家引进和模仿,于是与其他国家技术差距缩小,贸易量下降。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时,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一、技术差距理论--主要观点14模型论证一、技术差距理论图5.1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创新国出口T1模仿国消费创新国消费T0创新国生产反应滞后O生产消费出口TT2T3模仿国生产模仿国出口掌握滞后需求滞后模仿滞后15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不失时机地承接了这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借此实现了工业化进程。第一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学说提出了挑战。比较优势理论、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有一个共同的假定条件: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非流动性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没有回答:(1)寻找到的这种优势会不会失去?(2)贸易的状况会不会发生变化?16贸易国家的分类:技术创新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7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产阶段特点与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国家(比如美国)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新产品创新阶段产量小,成本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依靠技术比较优势竞争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因为市场熟悉)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对外出口增加,价格高进口由增加到减少进口逐步增加产品成熟阶段规模日益扩大,并达到适度规模,是资金密集型产品,依靠规模比较优势竞争随着技术扩散,竞争加剧,出口开始减少出口由增加到减少进口由增加到减少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高度标准化,生产成本下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依靠价格优势竞争与其他国家在第三国市场展开产品竞争,随着其他国家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从出口转为进口在与发展中国家竞争的中,逐步退出出口市场成为主要出口国18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净进口T1T0T2T3T4O工业发达国家净出口发展中国家时间创新国图5.2产品生命周期与贸易方向变动创新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19例:二战后美日在无线电产品上的竞争二战刚结束,真空管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限电产品的世界市场。几年后,日本也达到同样技术水平,由于其低价的劳动力,日本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但几年之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又一次可以用低价和美国竞争。而美国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使用在一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20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思考:实现这种动态演变的条件是什么?客观条件:技术在商品的贸易过程不断向外传播,产品的技术密集度不断降低。主观条件:(1)承接国在商品进口消费过程中能够吸收、消化产品的生产技术(2)具有与产品要素密集度相适应的要素禀赋优势21它对国际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它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把握,了解和掌握出口的动态变化,正确制定对外贸易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它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比较优势是不断在转移的,每一国在进行产品创新、模仿引进、扩大生产和跨国经营时,要把握时机,利用不同阶段的有利条件,长久保持比较优势;它还反映出企业在当代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创新能力和模仿能力。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实意义22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三、产业内贸易指数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五、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简评第四节产业内贸易理论内容框架23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两种基本类型。产业间贸易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产品。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中,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24产品的同质性、异质性及其贸易•符合产业内贸易的商品有: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或相同产品与差异产品•同质产品: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不同等,也在相同产品中进行贸易。•差异产品: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属于这类产品.•差异产品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技术差异产品.垂直差异产品25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1)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如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例:中国在东北出口水泥而在华南进口水泥。•(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的产业内贸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例: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3)转口贸易。同类产品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相互倾销;存在出口退税和进口优惠)•(5)季节性产品贸易(欧洲电力进出口)•(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26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体现为:•水平差异: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性。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技术差异: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从其他国家进口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27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考虑需求情况28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从某一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Ai=1-|Xi-Mi|/(Xi+Mi)Ai为一国i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为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i产品的进口额。Ai在0—1之间变动,Ai愈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愈高;Ai愈接近0,则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程度愈低。29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由各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数求得,它表示一国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A为某国所有产品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n为该国产品得种类。A也在0—1之间变动,A愈接近1,说明该国所有产品综合产业内贸易程度愈高;A愈接近0,则意味程度愈低。A会随着产业范围的大小不同而不同,范围越大,一国越有可能出口该产业的差异产品,A就越大。MiXiMiXiAininini1111A30四、产业内贸易发生的解释规模经济说(EconomiesofScale)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公司内贸易理论31规模经济说20世纪70年代,格雷(Gray)和戴维斯(Davies)等人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EconomiesofScale)和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iesofScale)。32规模经济说XYOACIC2CIC1EQX3PAQX2QX1QY1QY3QY2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机会成本递减两国在要素禀赋.技术水平.消费偏好.经济的绝对规模方面都相同.贸易前均衡点为A(不稳定)33规模经济说•无贸易时,均衡商品相对价格为PA=PX/PY(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CIC1在A点公切线的斜率),此时存在由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带来的潜在利益,推动A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产量为QX3,B国也专业化生产Y产品,产量为QY3,若A国用QX2QX3与B国的QY2QY3交换,每一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组合将达到无差异曲线CIC2上的E点,经济福利增加,各获利QX1QX2和QY1QY2,利润来自各国只生产一种产品的规模报酬递增.•基本观点:规模报酬递增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34需求偏好相似说需求偏好相似说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提出。林德认为,影响一国的需求结
本文标题:5th_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3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