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QP-MS01顾客满意度测量
导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一门在总结我国对外经贸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发展的新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正确阐述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所遵循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分析总结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经验教训;研究探讨当前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问题。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一、旧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一)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1840年第一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正当商品)在正当商品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顺差的地位。中英贸易额参见下表。18世纪后期中英年均贸易额(单位:银两)年份英国对华出口中国对英出口1760—1764470,286979,9311780—17841,301,9312,083,346按英方据统计,从1760-1833年的70多年间,中国对英出口增长了9倍,自英进口增长了15倍。但从绝对数字来看,中国基本上是出超的,到鸦片战争前夕的1837-1839年,英货入华年均不到91万,华货入英达427万,英国年均逆差高达330万镑。.英国为支付茶叶进口,不得不将白银大量运往中国,17世纪末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来华船中白银占90%以上。贸易的不平衡及白银的输出,与英国资产阶级急于扩大市场推销工业品、获取财富的愿望背道而驰。中英贸易不平衡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市场的依赖很小,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较弱,因而英国商品在中国的市场狭小。直接原因则是中英贸易的商品结构。英商购买的中国商品以茶叶为主(华茶大规模外销始于康熙39年-1700年),其次是生丝、土布、大黄及零零星星的物品。英国人认为中英贸易部平衡的原因在于中国对外贸易限制政策。英国早在15-17世纪已经出现了重商主义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自由贸易。1842年中国第一个中外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人认为该五口是最适宜开展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带。五口开放,打破了清朝自乾隆22年(1757)以来实行的广州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英国人多年的愿望终于依靠武力得以实现。英国取得了协定关税权,英国进出口货物纳税,必须双方共同议定.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主权完整的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国际规则自主制定本国税则。关税通常具有财政、保护作用、调节作用。鸦片战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了中国关税由中外“共同协定”的原则,使中国丧失了关税的自主权。关税受西方国家控制,是一种半殖民地性的关税制度1843年税则,片面协定关税。1842《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不能根据本国的利益和政策单独制定税则,必须与英国“秉公议定”。确立了片面协定关税原则。1843年,制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议定关税率,清廷提出的税率被英国代表否决,按英国的意见,中国进口税率为5%的从价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1858年后,实际税率常常不到5%。是世界上最低的税率。(鸦片战前,中国为16%;1859年英法订立关税互惠协定,法对英国纺织品征税15-30%。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向外侵略扩张,以便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英国想通过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的市场。咸丰四年(1854年),英国借口《望厦条约》中有12年可以修约的规定,援引片面最惠国条款,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清政府拒绝了“修约”的要求。咸丰六年(1856年),美国借口《望厦条约》届满12年,要求全面修改条约,得到英法的支持。清政府再次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国认为,只有采取强大的军事压力,才能从中国取得更多的权益。于是,英、法两国各自寻找发动对华战争的借口。1856年,英国终于制造了一个“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一艘停泊于广州的中国船“亚罗号”中逮捕海盗。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这船曾在香港领过登记证(登记证早已过期),硬说这船是英国船而进行干涉,发动武装挑衅。法国也以在此之前一个私人广西内地的传教士(马神父)被杀作为侵略借口。1857年12月,英、法两国侵略军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咸丰帝急忙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到天津议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58年中国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合组织更庞大的侵略军,侵占北京后。中国又与英法俄分别订立了北京条约.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委任为中国总税务司,此后的海关权完全落到了英国侵略者的手里.内河航行权与内地通商权的丧失.各国片面最惠国待遇权《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和大量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从此迅速加深。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低关税国家。列强在中国的特权一、通商口岸的开辟与发展到1930年,中国共开商埠105处,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也随之增强。二、租界制度三、“协定关税”与外籍税务司制度四、沿海及内河航行通商权五、片面最惠国待遇六、领事裁判权此外,列强在华还获得驻军权,外商在华合法的、不合法的贸易活动均受到保护。买办资产阶级当外国商人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时,在一些通商港口就出现了买办。买办是洋行的雇员,买办依靠洋行,洋行又要依赖于买办。中国早期的洋行,从它在中国广州出现起,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1782年,广州就出现了柯克斯·理德行(Cox—Reid&Co.),它即是在中国横行100多年的英国大殖民地洋行一一怡和洋行的前身,它突破丁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创造了在中国设立代理行号的先例。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英国的怡和洋行、美国的旗昌洋行、琼记洋行等到19世纪初,美国的普金斯行,英国的巴林行,还有著名的宝顺洋行的前身一一达卫森行都已先后建立。柯克斯。理德行经过改组,1803年改名为比尔·麦尼克行,到1832年又改名为怡和洋行。美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洋行,旗昌洋行成立以后,另一家著名的洋行奥理芬行成立(通称同孚洋行)。这一批代理行号,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其手脚就不干净。开始时,它们在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下只能经营鸦片和棉花,其他的贸易都要受到限制。19世纪20年代,棉花贸易一度衰落,所以很多代理行号就逐渐成为专营鸦片的行号了。鸦片走私贸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商更多的是增设行号,不管是已开口岸还是新开口岸,都曾出现竞设行号的高潮。天津在1861年开埠之初,华南原有各口主要洋行均派代理人到天津开展商品贸易,开设分号。到1866年,天津有英国商行9家,俄国商行4家,美国、德国、意大利商行各1家,共计16家。烟台在1859年已有华南各口的洋行代理人到这里作生意。1861年开埠以后,立刻就有世昌洋行出现,两年后,天津的密妥士洋行也跑到这里开设分行,当时烟台是华北和华中交通运输的一个中间站。东北的牛庄在1861年开埠,也出现洋行,美特兰.布什洋行就是其中之一,接着怡和、宝顺洋行都相继跑到牛庄开设分行。牛庄是东北豆石贸易中心。到1865年时,牛庄这个比较偏僻的口岸已经有4家洋行。总的来说,对于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可以作如下概括:100多年以前,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社会内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变成了异邦分子可以任意践踏的“乐园”,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轨道。来自外部的巨大冲击力触动了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一批在政治上为侵略者张目的买办化官僚出现了(如吴煦),一大批在经济上为外国商人服务的买办商人,在口岸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排他性领域。由于这种政治经济关系的演变,终于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一个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洋务派,在买办商人势力迅速扩张的基础上,一个依附于中外反动统治者的买办资产阶级也在这块封建社会的土壤中破土出芽了。这就是买办资产阶级的产生。(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倾销商品的需要.(三)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四)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有利的出超地位.英商由中国输出的货物以茶叶为主,其次是生丝、土布、大黄及其他物品.从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英国棉纺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在1820-1830年英国棉纺品的价格几乎下降一半.1786年东印度公司开始运棉织品来华,成本太高卖不出,到1819年,又运来印花布来广州,又亏本60%,到1827年才第一次获得了小量利润.随着英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资产阶级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认为组绕英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另一个就是清政府的闭关政策.1833年英国政府废除东印度公司的专利权,实行所谓的自由贸易政策;第二步就是要迫使中国政府废除闭关政策.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一)没受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人民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的对外经贸机构,如中央信托局、输出入管理委员会,以及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外贸企业,并对所接管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造和重新组织,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外贸企业。(二)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1949年10月,中央政府即设立了中央贸易部,内设国外贸易司管理新中国的对外贸易,1952年又专设了对外贸易部。在中央贸易部和对外贸易部的统一领导下,先后组建了地方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国家对对外贸易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体系。从1950年起,国家还先后成立了一批国营专业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全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及对资本主义国家重要物资的对外贸易(三)改造私营进出口业人民政府按照“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的方针,在国家统制的基础上,对私营进出口商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逐步对其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其走社会主义道路。在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私营进出口商迅速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外经贸领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到此基本完成。第二节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复杂。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尖锐对峙。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图通过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威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盘踞台湾。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保卫人民政权,为和平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期,在国际舞台上,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严峻对峙,美国坚持反共、反华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边倒”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毛泽东同志确立了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为主要内容的外交方针,包括:“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我与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在加强与苏互利合作的同时,抵制其大国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和
本文标题:QP-MS01顾客满意度测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5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