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俄罗斯战斗机出口疲软的症结
风光不再:俄制战机市场疲软的症结俄制(包括前苏联)战机是世界上唯一可与美制飞机全面媲美、抗衡的战机系列。“苏霍伊”、“米格”更是国际顶尖的航空品牌,尤其是米格战机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表现极为抢眼,让美国空军吃尽了苦头。而且,俄制战机一向享有“价廉物美”的盛誉,在国际上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军火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但近年来,俄制战机的魅力光环正在迅速褪去,在韩国、阿联酋、新加坡、巴西等多个国家的战斗机竞标中接连失利。即使在俄罗斯传统盟友印度的126架多用途轻型战斗机的招标中,俄制米格-29SMT可能再次败北。一时间,俄制战机不仅抢占国际新兴军火市场无望,而且很可能会遭遇丢失传统市场的尴尬。究竟俄制战机“症结”何在?性能优势不再总体来说,俄制战机与西方战机在性能上各有短长,互有千秋。俄制战机胜在超机动性能优异,而西方战机则强在航空电子性能突出,这也是东、西方战机设计思想的主要区别。冷战时期,由于战机的航空电子技术、信息链技术及中距空空导弹技术都还远不成熟,空战的基本方式是以单机追尾作战为主的近距格斗作战,因此以米格-15、米格-21为代表的这类轻巧灵活的战机大出风头,在与美制F-86和F-4、F-104战机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可称是“东风压倒西风”。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时期,俄制战机在一定程度上还占有相对的性能优势。但海湾战争以来的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证明,在现代空战中,发生单机对战的概率很小,而在双机或更多飞机的对战中,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通常都将随之减小。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超机动性能对于战机作战能力的价值将更加减小,航空电子技术的作用则愈发凸显。这是因为:在现代空战中即使发生近距格斗,其空中机动动作仍大多采用横滚、筋斗等常规动作,而像俄制苏-27战机的“普加乔夫眼镜蛇”之类的超机动动作是在无载重、低速条件下做出的,在高速、大载重空战条件中是做不了此类动作的。西方军事专家甚至认为,在多机对战情况下做这类“花拳绣腿”的过失速超机动动作无异于自杀。尤其要指出的是,无论战机的机动能力有多强,但飞行员能够承受的过载只有9g,而现在不管是中距还是近距空空导弹的过载都已经达到了30g-40g,今后还将进一步增加,战机仅凭机动很难规避对手的空空导弹,更主动的防护手段应是电子战对抗系统。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视距攻击和防区外精确打击正在逐步成为未来空中优势的核心,俄制战机的“软肋”因此体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从探测能力来看,俄制战机多采用大功率脉冲多普勒雷达,虽然探测距离远,对干扰的烧穿能力强,但对目标的解析精度却非常有限。以印度空军引进的苏-30战机为例,虽然其NO11M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号称达到240公里,最大跟踪距离185公里,但却难辨“敌我”。1999年3月,苏-30在印度空军的“空中力量”年度演习中就曾多次上演“击毁”己方飞机的笑话,因此印度空军司令部不得不下令苏-30飞行员在依靠肉眼识别目标之前不得开火。其次,人机工程差,操纵难度大。以来格-29为例,该机仍采用老式的二重(也称二余度)液压机械式操纵系统,其导航系统也远不及西方同类战机。主要操纵工具——操纵杆过长,飞行员操纵困难,且握杆时无法将手肘放置在腿上进行休息。座舱设计也不尽合理,不仅飞行员实际视野无法达到正负60°,而且要应用各种作战模式也必须在控制面板进行多次反复切换,很容易贻误战机。面板上有些按钮甚至还要使用小指,让飞行员颇感别扭。西方军事专家在1988年参观了米格-29的座舱后认为,其技术水平甚至还不如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F-4“鬼怪”式战机。第三,隐身能力较弱。俄制第三代战机机身通常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机体主要采用铝合金、钦合金和铝锂合金,复合材料所占比例很少,如米-29复合材料仅占4%,因此隐身效果明显不如西方同类战机。在同等电磁条件下,俄最先进的苏-35战机雷达截面积达10多平方米,而美制的F/A-18E/F“超级大黄蜂”仅为1.19平方米,F-117更是只有0.1平方米。最后,精确打击能力不佳。俄制最先进的苏-35和米格-29SMT战机也仅具有携载发射半主动制导的电视/激光制导弹药的能力,其携载的Kh29/59制式空地导弹即使在白天晴朗的天气下,只要对方施放烟幕就可对其进行干扰,使其打击精度无法保证,这显然与西方三代半战机通常具有的“发射后不管”的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相去甚远。质量问题凸显俄制武器虽然不够精致精细,但此前一直给人以结构简单、价格低廉,质量却十分可靠的印象,因而深受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不过,近年来,俄制武器包括战机的质量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质疑。2004年,俄罗斯质量问题社会学院举办了一次工业产品质量问题会议,与会专家对俄制武器装备质量不断下降问题深表忧虑。专家们指出,与1991年相比,已交付的俄制装备索赔率增加了9倍。2000-2002年间,俄武装力量中,因构造缺陷发生了11起武器装备事故,大量的技术兵器因为各种年月发生故障,退出战斗值班。就连俄国家安全的支柱——战略导弹系统因质量问题发生事故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如2004年2月,在普京总统的眼皮底下,俄海军战略核潜艇在“安全2004"战略演习中就连续出现了两次战略导弹发射失败。车臣战争所暴露出的最新型自行榴弹炮、坦克动辄就发生故障,直升机、战机也时常坠毁等装备质量问题更是触目惊心。俄专家认为,国防装备之所以质量严重下降,主要原因,一是负责监督国防工业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局被撤销;二是俄国防企业很少采用可保障产品最高生产质量的CALS电子模型制造系统。而对俄国防工业构成最沉重一击的是,出口的俄制武器也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形象和声誉。据俄联邦安全会议2003年指出,2002年一年,外国客户向俄国防工业企业提出了622项索赔要求,2003年上升到了861项,有500多项尚未解决,被带到了2004年。作为俄制武器出口的主打产品战机,也频频出现发动机故障这一致命伤。以印度空军为例,2001-2003年,共坠毁俄制米格战机60架,米-8/-17直升机10架,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发动机故障所致。更令印度空军感到恼火的是,其引进的俄制第三代战机发动机问题也很突出。据媒体透露,印度空军购买的俄制米格-29战斗机中,有70%的飞机发动机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至于最新引进的苏-30MKI战斗机的负面报道更是从未间断。该型机装备印度空军仅几年时间,就出现了两次因发动机故障而导致集体停飞的事故。其中接收的首批8架在平均飞行700小时后就出现了发动机叶片断裂,第二批10架苏-30飞机表现更糟糕,发动机故障率非常高,平均飞行300小时后就必须进行大修;第三批以后的苏-30战机发动机虽然换装了推力矢量喷管,可做出“眼镜蛇”之类的超机动动作,但这种喷管使用20多个小时就必须更换而且极易出现故障,远未达到俄方声称的250-500小时的使用寿命。另据印度空军飞行员透露,苏-30战机在加速飞行状态和垂直起降状态中有机身滚动现象。为此,印空军曾一度拒绝继续接收苏-30战机。这些连续不断的负面报道使国际用户不得不对俄制战机的可靠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合同履约能力不强1991年前苏联的解体,使俄罗斯的国防工业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由于国内需求剧减,俄军工企业在经历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后,多数军工企业被迫实行“军转民”,余下的一些军工企业也经常“吃不饱”,技术人员与工人大幅减员,导致再生产能力严重下降,加之资金不足,一些出口装备往往靠“拆东墙补西墙”来安排生产,不能按合同履约的险象经常发生,主要体现在:一是不能如期交货。俄国内军火制造厂约80%的生产设备是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的,其中约有60%的设备急需更新或升级改造。设备的严重老化,使俄军火制造厂的生产能力日趋下降,不能按合同及时交货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根据印俄双方1995年签署的合同,印空军从俄罗斯购买的50架苏-30战斗机,应在2001年底前全部交付完毕,但至2002年底,合同计划执行了仍不到一半,直至2004年底才全部完成。印度从俄引进的“塔瓦尔”级隐身护卫舰的情况更加糟糕,2002年,俄方为交付首舰而进行的一系列舰载反舰导弹发射试验全部失败。在2003年6月俄圣彼得堡首届国际海军展览会上,该级护卫舰更是让东道主俄方大丢颜面,该舰装载的“无风”-1型防空导弹无法升空,即使勉强发射出去,也总是偏离目标。印度海军被迫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了接收3艘该级护卫舰的计划。二是装备出口无序化问题突出。一些有装备进出口权的公司或企业无视其生产能力和资金的限制,往往极力推销其产品以赢得合同,在争取到订货合同,拿到买方30%的预付金以后,却又因没有生产资金而无法组织生产。有时,各公司间为争夺合同进行恶意竞争,互相拆台,置国外买家的利益于不顾,引起了买方的极大不满。由于俄装备出口管理制度不到位,致使其原本就存在的军火出口外销合同数量与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不能严格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俄在出口军事装备尤其是涉及尖端技术装备时,经常不按合同规定行事,而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留一手”,使购买方对其长期保持依赖。如印度空军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全套引进了米格-21的生产线,但直至现在,仍需从俄及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进口零配件。印度陆军引进生产线仿制的T-72坦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至今仍需从俄购进该坦克所用的燃油和密封垫。再如,印度空军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的“伊格拉”便携式防空导弹,按照合同要求俄应向印度转让相关维修技术,但俄方至今迟迟没有兑现,印度只得依靠本国的电机工程部队自行研究开发其相关技术。四是出口装备性能达不到合同要求。俄方在推销装备时通常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在交付后,国外用户却往往发现“耳闻不如目睹”。如印度空军在接收首批8架苏-30后发现,这批所谓的苏-30实际上就是原先为俄空军自己生产的苏-27UB,但因俄空军没钱埋单而一直置于厂房。俄在和印度签订合同后就将这些飞机换上新的编号送到印度来充数。这批战机机载电子设备落后,综合作战能力弱,缺乏对地精确打击能力,根本达不到双方合同中的原定要求。另外,俄方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把还在研制的东西当成已有装备来推销,如向也门推销米格-29SMT战机时,声称该型机装备的是“甲虫”-ME相控阵雷达,但直至交付时,该型机还采用的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俄专家还认为,俄罗斯政府对国防工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也是俄战机出口受挫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首先,俄装备出口和自用严重失衡。鲁斯兰•普霍夫称,世界上大部分有独立国防政策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防企业,但除了俄罗斯,没有一个国家的国防企业会如此地依赖出口,俄出口的武器总量是装备本国军队的3倍。军用航空工业则更为严重,2003年,俄军用航空工业生产的装备中满足国内军队需求的仅占5%-10%,而生产总量中的91.2%的军用飞机和95%的直升机则供出口。由于向中、印两国出售和转让苏式战机及生产技术,俄战机出口目前虽看似红红火火,但世界范围内对于诸如苏-27/3O这类重型歼击机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趋于饱和,而随着美国和西欧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阵风”、“欧洲战斗机”等轻型战机进如国际军火市场,俄若不能在2010年前推出第五代战机(西方称第四代战机),届时F-35将吞噬整个国际战斗机市场,俄军事航空工业就将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挑战。其次,屡屡错失装备出口良机。在曼德拉担任南非总统期间,南非政府为感谢俄政府对其长期以来的政治支持,准备向俄购买价值约10亿美元的战机及相关机载武器装备。但由于当时俄政界人士对此并不热衷,最终使英国和瑞典获得这一军售合同,尽管其战机的性价比可能远逊于俄制飞机。第三,推销方式方法缺乏弹性。与美英法等国比较,俄出口航空产品还缺乏弹性和灵活度。如美国,为促进F-18E/F的出口,决定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规模,原计划在2005年将其单价从4800万美元降至4000万美元。同时,美国还计划从2006年起首次推出长期租赁飞机等变相销售方式,并通过各种机会向国际市场推销其产品。英国成功向印度推销“隼”式高级教练机对俄也具有学习意义。虽然印度武器库中80%为俄制武
本文标题:俄罗斯战斗机出口疲软的症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6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