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元[类别:地方战略|时间:2008-03-1614:00:53|文章编号:197478|评论:0条|字体:大中小]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和以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的技术出口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技术进出口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提供了契机。[关键词]技术贸易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和以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的技术出口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技术进出口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提供了契机。一、我国技术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使用、学习和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是技术引进工作的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上,我国企业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环节上,则存在明显缺陷。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的投入不合理,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过低。以我国发展较快的高技术产业为例,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在最高时也仅为1∶0.21,且近年来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2003年仅为1∶0.06,即每引进1元人民币的技术仅有0.06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用于消化吸收。我国制造业这一比例则更低,最高时仅为1∶0.09,近几年也有所下降,近三年这一比例都在1∶0.07左右徘徊,与日本、韩国等国1∶3的比例相差甚远。这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做法严重制约了我国引进技术的实际效果。1979-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达到27852个,合同金额达到1049.7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在经济成长期(1950-1980年)30年间的技术引进金额(115.98亿美元),而效果却不如日本那样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引进的技术只是停留在使用阶段,而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致引进的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仍然停滞在原来的水平上。在世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这些引进技术很快就又成为落后技术,只好再花钱引进,从而使技术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1]2.重硬件轻软件,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在我国技术引进和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重硬轻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直接的技术引进中,由于硬件设备的进口可以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技术贸易也是旨在快速形成生产能力,而不是技术引进以后的消化、吸收和技术能力的提高。1990-1997年间,在我国技术贸易中,一直以设备的引进为主。设备进口占到全部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80%以上,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20%。2001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软件引进超过硬件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成套设备引进-模仿-国产化”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必由之路,对于迅速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效果明显。但是,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即在我们模仿和国产化的过程中,国外技术又向前发展,新一代产品又推向市场。这样,在我们尚未将引进的技术完全国产化之前,就面临再次引进国外技术的压力,从而使我们进入“成套设备引进-模仿-国产化”的恶性循环之中,使我们永远步工业发达国家的后尘。3.技术引进主体结构不合理,先是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后是外资为主内资为辅。长期以来,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主体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效果的重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如通讯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等等。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却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各级政府根据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引进的决策,而对企业的实际条件如技术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消化吸收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不足。这直接导致我国技术引进的效果不理想,大量引进的技术并不适合国内企业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才逐步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但外资企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2002年和2003年这一比重分别上升到45%和56.6%。4.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不明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蕴含知识的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别重视。近年来,发达国家经常利用这些制度来限制技术转移,加强技术保护,从而维护其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和获取高额利润。而我国在过去的技术引进中,虽然对引进技术实施了较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明显,不仅阻碍了进一步引进技术,而且导致企业对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缺乏动力。2004年,美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报告中,再次将中国列入“306条款”监视名单。欧盟、日本等国也多次就知识产权问题提出交涉。二、我国技术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1.出口规模较小。尽管我国技术贸易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应当看到,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技术出口规模比较小。以近年我国迅速发展的软件出口为例,2004年在全球软件市场收入总计约7500亿美元,其中约3000亿美元来自美国,占总额的40%;约2200亿美元来自欧洲,约占30%;700-800亿美元来自日本,占10%。该年我国的软件出口为28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了10倍,但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不足0.4%;而印度的软件出口达到120亿美元,是中国的3倍多。[2]2.技术出口以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软件技术出口比例极低。2000年,我国技术出口成交金额共计85.75亿美元,其中,成套和大型设备分别为21.6亿美元和11.5亿美元,高技术产品50亿美元,技术出口中硬件技术出口占97%,而技术服务和技术许可等软件技术出口仅占3%左右。并且在硬件技术出口中,存在着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自主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价值少等问题。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不足10%。大部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进行贴牌出口,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以自主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等高增值环节基本上还不掌握。部分企业虽然开始出口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品牌附加值较低,缺少过得硬、叫得响的国际品牌。这说明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在技术出口中,出口的并不是真正的技术,而只不过是廉价的技能性劳动。我国目前的技术出口贸易还不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力基础之上,而仍然是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基础之上。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产品范围过于狭窄。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技术领域来看,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高度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领域。2005年,两领域的出口额所占比重达到92.4%,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的出口比重高达81.1%。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一直是我国出口海外市场最主要的高技术产品,其中计算机类产品2005年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达到48.0%。而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不足10%。这与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和以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的技术出口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技术进出口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提供了契机。[关键词]技术贸易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技术引进和以成套设备、高新技术产品为载体的技术出口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技术进出口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此提供了契机。一、我国技术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使用、学习和消化、吸收并加以创新是技术引进工作的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上,我国企业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环节上,则存在明显缺陷。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技术引进与技术消化的投入不合理,用于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过低。以我国发展较快的高技术产业为例,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在最高时也仅为1∶0.21,且近年来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2003年仅为1∶0.06,即每引进1元人民币的技术仅有0.06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用于消化吸收。我国制造业这一比例则更低,最高时仅为1∶0.09,近几年也有所下降,近三年这一比例都在1∶0.07左右徘徊,与日本、韩国等国1∶3的比例相差甚远。这种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做法严重制约了我国引进技术的实际效果。1979-1998年的20年间,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达到27852个,合同金额达到1049.7亿美元,远远超过日本在经济成长期(1950-1980年)30年间的技术引进金额(115.98亿美元),而效果却不如日本那样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引进的技术只是停留在使用阶段,而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致引进的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仍然停滞在原来的水平上。在世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这些引进技术很快就又成为落后技术,只好再花钱引进,从而使技术引进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1]2.重硬件轻软件,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在我国技术引进和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重硬轻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直接的技术引进中,由于硬件设备的进口可以直接形成生产能力,因此技术贸易也是旨在快速形成生产能力,而不是技术引进以后的消化、吸收和技术能力的提高。1990-1997年间,在我国技术贸易中,一直以设备的引进为主。设备进口占到全部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80%以上,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软技术所占的比重不足20%。2001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明显改变,软件引进超过硬件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成套设备引进-模仿-国产化”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必由之路,对于迅速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效果明显。但是,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即在我们模仿和国产化的过程中,国外技术又向前发展,新一代产品又推向市场。这样,在我们尚未将引进的技术完全国产化之前,就面临再次引进国外技术的压力,从而使我们进入“成套设备引进-模仿-国产化”的恶性循环之中,使我们永远步工业发达国家的后尘。3.技术引进主体结构不合理,先是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后是外资为主内资为辅。长期以来,技术引进和创新的主体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效果的重要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如通讯现代化源于贝尔实验室,汽车现代化源自福特实验室,等等。我国技术引进的主体却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各级政府根据行业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技术引进的决策,而对企业的实际条件如技术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消化吸收能力、市场需求等因素考虑不足。这直接导致我国技术引进的效果不理想,大量引进的技术并不适合国内企业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才逐步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但外资企业又占据了主导地位。2001年,我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30%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2002年和2003年这一比重分别上升到45%和56.6%。4.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不明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蕴含知识的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特别重视。近年来,发达国家经常利用这些制度来限制技术转移,加强技术保护,从而维护其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垄断地位和获取高额利润。而我国在过去的
本文标题:我国对外技术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8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