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二、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一、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理论产生背景:15—18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主要观点:重商主义认为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认为:在国际贸易中,你之所得就是我之所失。因此各国在贸易中的利弊得失是完全相反的。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15世纪-16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平衡)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威廉·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只卖不买晚期(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以“贸易差额(平衡论”为中心,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Mun)。政策主张:多卖少买重商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财富=金银货币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这些思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被称为“重商主义”或“商人主义”。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开始,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从而形成了重农学派,创始人是弗朗斯·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核心思想: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和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货币-价格流转机制意大利(贸易顺差)对西班牙(贸易逆差)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货币净流入货币净流出2、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给减少3、价格和工资上涨价格和工资下跌4、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直至直至出口=进口出口=进口二、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他的地域分工原理和以此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斯密通过对苏格兰葡萄酒生产的例证分析,探讨了绝对优势,并指出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模式:“通过嵌玻璃、设温床、建温壁,苏格兰也能栽种极好的葡萄,并酿造极好的葡萄酒,其费用大约三十倍于能由外国购买的至少是同样好品质的葡萄酒。……如果苏格兰不向外国购买它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葡萄酒,而竟使用比自己购买所需的多三十倍的资本和劳动来自己制造,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仅多三十分之一,甚或仅多三百分之一,也是不合理的。……至于一国比另一国优越的地位,是固有的,或是后来获得的,在这方面,无关重要。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30页。)可见,绝对优势是由生产成本来衡量的:如果一国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自己的贸易伙伴国,那么,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国际贸易的模式为: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斯密指出,各国不应限制进口,而应进行自由贸易。(一)假设条件:1、按照2×2×1模式进行;2、贸易活动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即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家之间完全不能流动;3、生产成本不变;4、生产产品的劳动是同质的;5、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6、贸易按实物交易的方式开展;7、两国的生产技术不发生变化;8、两国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变;9、两国同类产品的绝对劳动成本不同,即生产效率存在国际差异。(二)主要观点国际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生的。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一国应该出口那些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那些国外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贸易的结果将使双方均获益(贸易是双赢的,所以斯密倡导实行自由贸易)。(三)数学解释劳动小时/单位分工前分工后国家毛呢酒国家毛呢酒英国1020英国300葡萄牙2010葡萄牙030根据绝对利益原则:英国生产毛呢;葡萄牙生产酒,然后两国按1:1进行交换(四)评价按照绝对利益说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贸易的参与者和整个世界会因此而获得利益。这样学说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贸易的某些规律,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特点和局限性:1)将劳动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2)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3)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补充:事实上,斯密理论有3个独立的理论分支:即绝对优势、剩余外溢和市场扩张(或生产力扩大)。1.绝对优势应该是动态的绝对优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优势,就是超乎人力范围之外的气候、土地、矿产和其他相对固定状态的优势;另一类是获得性优势,即工业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条件,如资本、技术优势等。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出口某种产品上具有的劳动生产力绝对优势。由此可见,绝对优势的取得,也包含了资本、技术因素的作用,因而绝对优势应该是动态的。可以认为,传统关于斯密绝对成本实证检验的技术不变的假定条件的理解,并不一定符合亚当•斯密的原意。2.专业化与市场扩张的递增报酬斯密认为,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是:“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斯密还认为,市场范围制约社会分工,而外国市场的存在,则有助于克服国内市场狭小所带来的限制。因为当国内产业为世界市场生产时,就会克服国内市场容量小对分工的限制,使生产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专门生产大量产品的国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就必然会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中取得自我强化的绝对优势。这种自我强化的绝对优势来源,就是技术创新。因此,对外贸易能够使国内产业更大程度利用分工,获得动态递增报酬。所以,对绝对成本检验的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也不符合斯密专业化分工原理。3.剩余外溢与需求扩张“经营国际贸易的任何地方之间,毫无例外地都可以从中得到两种不同的利益。那就是,输出他们所不需要的土地和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物品。通过以剩余物品换取其他物品来满足他们一部分的需要并增加他们的享受,这种贸易使剩余物品有了价值。利用这个办法,国内市场的狭隘性并不妨碍任何工艺或制造业部门的分工发展到十分完美的程度。由于给国内消费不了的那部分劳动成果开辟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市场,这就可以鼓励他们去改进劳动生产技术,竭力增加他们的年产量,从而增加社会的真实财富和收入。”毫无疑问,亚当•斯密地域分工学说的产生,对当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学说提出了挑战,因而,为走向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出台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考虑斯密理论分支之间的联系和不可分割性,认为理论界需要重新审视《国富论》,重构亚当•斯密“地域分工”和贸易学说。三、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嘉图(1772—1832):《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一)主要观点比较(相对)优势——两优相比取其重,两劣相较取其轻。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不同产品的比较成本差异,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是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国际贸易的模式是:每个国家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种分工与贸易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两个国家,通过对外贸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二)数学解释:表1:国际分工前1单位毛呢1单位酒葡萄牙90人/年80人/年英国100人/年120人/年表2:国际分工后毛呢酒葡萄牙--(90+80)/80=2.125单位英国(100+120)/100=2.2单位--交换比率:毛呢:酒=1:1表3:分工后贸易利益毛呢(C)酒(W)葡萄牙1.1单位1.025单位英国1.1单位1.1单位合计2.2单位2.1025单位贸易利益:葡萄牙:0.1单位毛呢+0.025单位的酒英国:0.1单位毛呢+0.1单位酒★(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假设两国的劳动总量均为72000小时。葡萄牙的生产可能性为:72000=80Qw+90Qc英国的生产可能性为:72000=120Qw+100Qc布酒800900320540PPF1W:1.1C1w:1cCIC0CIC1CIC2葡萄牙布酒72036030060000英国PPF1W:1C1W:1.1CCIC1CIC2CIC0(三)评价比较利益说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了这种国际贸易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从而真正使该命题令人信服。局限性:1)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理论阐述,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从而就无法解释比较优势会转化等重大问题;2)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依据--成本和自然条件的相对优势,而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的其他重要原因(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与社会文明)等的作用;3)认为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互通有无和发挥比较优势。而现代各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已具有多重的目标函数;4)诸多严格的假设条件远离实际经济世界;5)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低成本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却不再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优势。思考题:1、简述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2、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进行评价。3、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现实意义。4、美国生产计算机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5,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中国生产计算机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生产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3;美国在哪样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中国在哪样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为什么?假如美国用10个单位计算机换取12单位布,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所得分别是多少?5、假如本国和外国均生产和消费以下4种产品,每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如下:产品ABCD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12415本国的单位劳动投入12182430(1)外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在哪种产品上生产优势最低?(2)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生产劣势最大?(3)假如外国工资是本国的8倍,外国将生产哪些产品?本国将生产哪些产品?(4)说明专业化生产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是怎样使两国获益的?(5)假如外国工资变成本国工资的6倍,专业化模式与贸易模式是否会改变?新的模式是怎样的?6、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无利可图;(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本文标题:第2章古典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