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本章要点●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之谜●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和背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商业资本逐渐兴起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产生于15世纪,16~17世纪趋于鼎盛,18世纪走向衰落。重商主义最初出现在意大利,后来流行到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铸成的金属货币,而西欧各国金银产出量非常少,各国要么对外侵略掠夺,要么发展国际贸易。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和背景金属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和国家富强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就能支配所要的一切,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可见,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就是拜金主义。二、重商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重商主义认为只有货币或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商品从国外获取货币而使国家变富,但进口外国商品会造成货币输出而使国家丧失财富。因此国家应该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如何做到多出口少进口,早期和后期的重商主义有不同的观点~三、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W.Stafford,1554-1612)基本主张:“货币差额论”,即重金主义,强调多卖少买甚至不买。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金银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强调贸易中保证对每一国的绝对贸易顺差。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简单评价:各国在实践中都少买或不买,限制金银货币外流,结果凝固了国际贸易。“早期的重商主义者,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四、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1571-1641)基本主张:“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即重工主义。不主张限制货币输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工场手工业,通过退税、奖金、建立殖民地等手段鼓励商品出口,通过保护关税等限制进口,保证对外贸易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五、重商主义的阶级立场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反映了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六、重商主义的综合评价~贡献~①重商主义是最早对国际贸易提出较为系统理论解释和政策主张的学派,首次从国家财富增长角度讨论国际贸易的作用。②用实际行动对封建经济进行批判,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③它以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对后世有启发意义。~不足~早晚期重商主义都是“零和博弈”,即一方受益另一方就会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进口者就要减少财富,带有强烈“经济民族主义”色彩。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产生背景~英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封建行会制度严重限制了生产者和商人的正常活动,重商主义的极端保护主义则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新兴资产阶级无法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的廉价原料,无法为其产品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一、绝对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贸易理论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世人尊称“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站在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基础。一国之所以进口别国商品,是因为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不如从别国购买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商品,则是因为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可使本国利用同样的资源生产出比别国更多的产品。(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处于“绝对劣势”产品,其结果将比各种产品都自己生产更有利。并可以提高世界总产出水平,增进整个世界的福利。(三)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个例证假设国际贸易交换比率为1:1国家产品中国美国世界投入产量投入产量产量贸易前小麦2011012丝绸1012012绝对优势小麦3033丝绸3033贸易后小麦123丝绸213(四)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贡献~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基本原因,首次明确肯定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交易,为各国之间开展自由贸易铲除了障碍。2.斯密提出的各国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分工,进行自由贸易的思想,为古典贸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局限~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而只能说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够获益这样一种特殊情形.~有没有产品的生产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事实上,在斯密时代,由于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其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成本都远低于德、法等国家,但英国始终保持一些产品的进口,这是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比较优势理论产生背景及代表人物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同地主贵族阶级的矛盾。在经济方面,他们的斗争主要表现在《谷物法》存废的问题上。《谷物法》是维护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法令,它限制了英国对谷物的进口,使国内粮价和地租长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这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非常不利。工业资产阶级迫切找到贸易自由化的理论依据,而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继承和发扬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工业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有利理论武器。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比较优势理论代表人物(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1.2×2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商品;2.坚持劳动价值论,以两国的真实劳动成本的差异建立比较成本说,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3.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4.没有运输费用;5.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它们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之间不能流动;6.自由贸易,没有关税和其他非关税壁垒,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贸易是按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8.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若两国均能生产两种商品,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均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均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国家间也应按“两优择优,两劣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贸易各国通过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有比较优势(即绝对劣势中较小者,或绝对优势中较大者)的产品,可使贸易双方均获利,可提高整个世界的产出水平。(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三)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较大的商品;同样,对于在两个商品上都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而言,也不必生产全部商品,只需选择其绝对优势较大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而进口绝对优势较小的商品。(四)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例证假设国际贸易交换比率为1:1国家产品中国美国世界投入产量投入产量产量贸易前小麦6011012丝绸3012012比较优势小麦3033丝绸9033贸易后小麦123丝绸213~贡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更全面、更深刻,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形成的标志,揭示出国际贸易因比较优势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曾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五)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不足~●该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有时与贸易实践相矛盾;●它还只是一种静态分析,对比较优势(技术差异)的根源及形成机制没有明确做出过解释;●它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和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按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相差越大,发生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今的国际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但现实却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六)比较优势陷阱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发展中国家运用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加上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下滑,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甚至是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了。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第二种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比较优势陷阱形成原因(1)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而在一国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并不一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应是具有垄断性的产品。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已不再具有垄断优势,所以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比较优势陷阱形成原因(2)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比较优势陷阱形成原因(3)现实中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使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出现问题。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而现实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这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中国已经面临踏入比较优势陷阱的风险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公布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排名第46,比去年下滑2个名次,这不但与中国世界前列的贸易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也提醒中国贸易需要警惕比较优势陷阱。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方式中占据半壁江山,以及外国企业在中国贸易中的绝对主流地位,都客观说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传统比较优势的较强依赖,也为中国贸易转型,走高附加值道路带来了困难。此外,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依旧走加工、组装的老路,在技术变革上过于依赖进口更
本文标题:第3章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