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3章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第3章二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3.1技术扩散与贸易模式3.2产业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3.3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3.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3.1技术扩散与贸易模式3.1.1技术差距论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3.1.3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3.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3.1.1技术差距论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率先给出了解释。3.1.1技术差距论按照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gapmodel),工业国之间的大量贸易建立在新产品和采用新工艺生产的基础上,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技术创新的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具有了暂时的垄断地位,因而对外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1.1技术差距论进口国通过进口产品进行技术模仿,并开始生产这些产品,当它们最终掌握了和创新国一样的新技术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与创新国具有了相同的生产函数,于是可以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大量对外出口,甚至完全占领创新国的国内市场。3.1.1技术差距论与此同时,创新国的公司也许已经开发了更新的产品,采取了更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且开始出口,这样新一轮的技术差距又产生了。3.1.1技术差距理论图4-1技术差距与模仿滞后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和一般化,1966年由维农(R.Vernon)最先提出。他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中。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所谓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就是指,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使得同一产品在同一时点上,在不同的国家分别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1966年由维农(R.Vernon)在论述技术差距说的基础上,将一种国内市场营销学的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许多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时期:(1)产品创新时期(2)产品成熟时期(3)产品标准化时期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时所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因而“比较利益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产品的出口国也随之转移。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1)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新产品仅能满足国内市场消费。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2)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美国所垄断,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新产品的供应增加,该种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且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3)外国厂商开始生产并部分取代该产品进口阶段。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该种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在这个阶段,该种新产品的技术差距在美国与欧、日等发达国家之间逐步缩短,欧、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扩大该产品的自给率,因此,美国对这些发达国家出口会有所下降,但对世界市场的其他大部分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仍在增多。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4)美国以外的国家参与新产品出口市场的竞争阶段。随着新产品以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美国在该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欧、日等发达国家开始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美国货占领这些市场。3.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5)外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与美国产品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生产规模急剧扩大,竞争优势明显,成为新产品主要供应者,发展中国家也逐渐掌握新产品生产技术,开始生产和销售,欧、日等国家对美国大量出口该种产品,美国成为该种产品的净进口国。这一个产品在美国的整个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终结。production阶断1新产品阶断2产品增长期阶断3产品成熟阶断4产品衰退阶断5退出市场时间数量0ABCDconsumptionconsumptionInnovatingcountryproductionimitatingcountryexportimportimportexport4.1.2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图4-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3.1.3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经济理论。在一个制成品生命周期中,制造这种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各国的贸易比较优势以及进口需求都会发生规律性的动态变化。3.1.3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首先是生产要素比例的动态变化。其次是贸易优势的动态转移。最后是进口需求的动态演变。3.1.3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图3-3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3.1.3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这就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3.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1978年,梅基(S.P.Magee)和罗宾斯(N.T.Robins)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于对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了原料贸易周期说。3.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时期。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3.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原料贸易周期的分析,梅基还得出了以下五个重要结论:第一,在原料贸易初期,发展中国家因为拥有对发达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原料而居主导地位,但在原料贸易末期,发达国家逐渐成为原料市场的控制者。第二,技术突破既决定了在原料生命周期之初对天然原料需求的剧增,也决定了在其生命的晚期对天然原料需求的下降。3.1.4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第三,全世界天然原料供给的最终耗竭并不意味着它的供应全部断绝。第四,原料的贸易条件在原料周期的第一阶段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改善,但在生命周期的后期,天然原料的贸易条件却随着人工合成原料和其他代用品的投产而下降。第五,在处于导致原料贸易中断的非常时期,对原料的替代的研究和开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此,技术进步是对天然原料贸易的一种替代。3.2产业内贸易理论3.2.1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3.2.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3.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3.2.5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3.2.6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评3.2.1产业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TradeTheory)——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3.2.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国际贸易按产品内容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即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也称作部门间贸易;另一种是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称作部门内贸易,即一国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3.2.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3.2.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也有标准技术。(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4.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1iiiiiXMAXM产业内贸易指数:3.2.3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标准1111niiinniiiiXMAXM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瑞典经济学家林德(Linder)。他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做出分析。林德的基本论点是: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工业化国家之间制成品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以比较成本理论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有两个重要假设前提:一是假设产品的规模报酬不变,二是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同样的,且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原因。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综合众多经济学家的观点,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原因可同时从供求两方面来考察。从供给方面来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厂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而是处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因而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从需求方面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一部分是互相重叠的。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3.2.4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3.2.5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比较区别要素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贸易伙伴国要素禀赋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要素禀赋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理论基础要素资源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贸易动因比较优势差异产品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较强的收入分配效应没有强烈收入分配效应是否易于引起贸易磨擦较易引起贸易磨擦不易引起贸易磨擦竞争优势国家之间要素资源的竞争公司优势的竞争表4-1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主要区别4.2.6产业内贸易理论简评(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积极意义(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之处3.3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3.3.1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3.3.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3.3.3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3.3.1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3.3.1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3.3.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外部经济理论:行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这便是肯尼思·阿罗(K.Arrow)所说的“边干边学”(learningbydoing)效应3.3.2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图3-4学习曲线3.3.3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在不完全竞争模型中,有两个关键性的假设:一、同行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厂商;二、产品的差异确保每家厂商在行业中对它所特有的产品拥有垄断地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竞争。3.4国家竞争优势理论3.4.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3.4.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体系3.4.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简评3.4.1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迈克尔·波特(MichelE.P
本文标题: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