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有关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决定国际贸易总量、构成、方向即贸易模式等的系统说明,它是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国际贸易纯理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重视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形式发生重大变化•首先,决定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的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次,国际价值决定的特征使得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得利益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阶段–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理论新发展阶段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始者,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什么是绝对成本说?绝对成本说是指用比较生产成本的方式来判断一国某种产品是否便宜(绝对优势),从而绝对其国际分工模式的理论学说。绝对成本理论如果一国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生产这种产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专门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进行贸易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各国的物质财富。证明假设:生产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英国各需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显然,英国具有呢绒的生产优势,葡萄牙具有酒的生产优势。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11080国际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一年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国际分工后英国生产2.2单位呢绒(100+120)/100葡萄牙生产2.375单位的酒(110+80)/80显然,参与国际分工后,两国的总福利增加了,这是分工带来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结果。利益分配假定英国将一半的呢绒与葡萄牙的酒交换,交换比例为1:1,则:–英国消费呢绒和酒均为1.1单位,均比分工前增加0.1单位–葡萄牙消费呢绒1.1单位,酒1.275单位,分别增加了0.1单位和0.275单位。历史贡献绝对成本理论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绝对成本理论只能解释在生产上各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但对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或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无法解释。即产品所有产品具有绝对优势或劣势时,就不需要国际分工了吗?葡萄牙应生产所有产品吗?李嘉图案例生产成本表按照斯密理论,葡萄牙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无法决定分工方式李嘉图认为,分工是可能的呢绒酒英国100120葡萄牙9080如何决定?比较成本法–就是比较英国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比例。–英国的劳动成本和葡萄牙相比呢绒为100/90=1.1,酒为120/80=1.5–含义:英国在呢绒和酒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但呢绒的相对成本比酒的要低一点,因此,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相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葡萄牙…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其他产品的数量。机会成本表比较机会成本,英国呢绒的机会成本比葡萄牙低,英国在呢绒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酒的机会成本比英国低,葡萄牙在酒上具有比较优势。呢绒酒英国0.831.2葡萄牙1.1250.89比较成本理论1817年,李嘉图出版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认为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换取酒的进口。这样对双方都会是有利的。比较成本理论的贸易互利性原理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量。–分工前,两国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分工后,英国生产2.2单位呢绒,葡萄牙生产2.125单位酒;–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增加了2、提高了消费水平。–假设英国将一半的呢绒按1:1的交换比例与葡萄牙进行贸易,则英国消费1.1单位呢绒和1.1单位酒,葡萄牙消费1.025单位酒和1.1单位呢绒3、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比较成本的科学价值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市场:绝对竞争–世界市场:国际合作(分工)比较成本理论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英国的贸易可能性区间在1单位呢绒换0.83-1.125单位酒之间。–葡萄牙的贸易可能性区间在1单位酒换0.89-1.2单位呢绒之间。比较成本理论的缺陷1、比较成本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彻底。2、李嘉图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的分析。3、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的来源李嘉图的单一要素理论:劳动生产率差异如果劳动生产率相同,生产成本的差异原因?多要素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基本内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发表《外贸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模型假定各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则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1、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2、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同。要素密集度在一个两种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世界上,如果使用在Y生产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K/L)比使用在X生产中的K/L更大,我们说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衡量两种商品资本和劳动密集度并不是指用于x和Y商品中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而是每单位劳动的资本数量。如果用图形表示,纵轴代表资本(K)、横轴代表劳动(L),生产便是一个通过原点的直线,直线的斜率就是测度商品生产中的K/L。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商品价格差异决定国际贸易的发生商品价格差异来源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差异商品生产成本比率差异来源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差异生产要要素价格比率差异来源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生产模式进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出口那些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要素比例要素价格成本劳动土地劳动土地日本小麦151421纺织品1011414澳国小麦15217纺织品1012121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短期里,开展贸易后,澳大利亚小麦出口,带动国内小麦价格上升,使生产小麦土地和劳动报酬提高;纺织品则因进口竞争,相对价格下降,生产纺织品的土地和劳动报酬降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长期影响也成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那个行业中使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罗勃津斯基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生产禀赋理论简评俄林等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成本差异的原因,是李嘉图理论的重大发展。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局限性1、这一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而这些假定与现实有一定距离。2、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里昂惕夫之谜1953年,里昂惕夫利用1947年美国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得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结论,这显然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推断不符,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相关检验:美国数据相关检验:其他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和日本的对外贸易数据的分析发现,这两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要比进口的多,而这两个国家的主要贸易是跟美国进行的!换句话讲,与美国相比,加拿大和日本都不能算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但它们却向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发现实际上进一步证明了“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对同期印度贸易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印度对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贸易中,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中,印度主要出口产品中的K/L高于其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印度的情况一方面支持赫克歇尔一俄林的理论(印度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又使“里昂惕夫之谜”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证实。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又称生产要素密集度反转论,要素密集度逆转论要素非同质论贸易壁垒论需求偏向论自然资源论贡献里昂惕夫之谜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理论——劳动要素禀赋理论——劳动、资本和土地新要素理论——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技术要素说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整体的全部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可以生产创新产品并改造已有产品。影响国际产业格局的最根本因素是科学技术第一次技术革命诞生地――英国,利用机器-蒸汽时代的技术领先优势,迅速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统帅和国际分工的中心;美国则借助第二次技术革命爆发地的优势,在1890年实现了年工业产值增长3900%的奇迹,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当时世界就是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新的分工体系。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差距理论是以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启示根据波斯纳的技术差距理论,高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及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国高技术产业能够迅速掌握国外高技术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出进口替代产品或者性能更优良的产品,那么我国就会在进口高技术产品的初期阻止其进口,甚至变进口为出口,向外国反销,完全扭转在世界高技术领域中的劣势,确立我国高技术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指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认为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其素质,从而影响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如果把人力资本的投资算作一国的资本存量,那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研究与开发要素说研究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紧密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它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研究与开发中投入的资金越多,其生产产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就越高。信息要素说信息之一切来源于生产工程之外并作用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总称。一国利用信息的状况影响到他的比较优势,改变他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美国学者弗农和威而士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他们把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具有出口垄断、外国生产者开始生产、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进行竞争和美国进口四个阶段。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著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动态
本文标题:第三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9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