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八章对外贸易、外部资源与经济
第八章对外贸易、外部资源与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学教研室主讲教师:郑永琴第一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关对外贸易作用的解释•1、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两个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上各自占有绝对的优势,按照分工的原则,两国各自从事不同商品的生产是最有效的。这是因为:•(1)国际分工通过贸易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2)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从而鼓励人们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提高产品的产量。•(3)国际贸易还能增进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2、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在斯密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与贸易伙伴并不完全一样,就一定会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占有比较优势。各国都应专业化生产本国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这样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比较利益。不受干涉的自由贸易不仅使一国,而且使各国的资源都得到最有利于本国的配置,从而有利于全世界。•3、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贸易的产生不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因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便宜,该国家在密集使用资本要素生产的商品上成本较低,因而具有比较优势;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便宜,密集使用劳动要素生产的商品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都能从贸易中获利。•4、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他认为现代工业最突出特点是规模收益递增。从供给的角度看,规模收益递增导致生产规模大的企业处于优势地位,后来者难以在价格上与之竞争。于是,生产差异产品成为企业获得对市场价格的操纵权或控制权的主要途径。从需求角度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种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共同导致了垄断竞争的局面。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是开展国际贸易。1983年克鲁格曼等人又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相互倾消模型。二、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引擎”说•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历来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不仅直接促进世界生产力得到有效的利用,还间接的通过市场扩张促进了分工发展和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往往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唤起企业家精神,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30年代,D.H.Robertson明确提出:在19世纪,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现代贸易引擎理论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不仅与其自身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还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二者从长期来看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刘易斯在1979年指出,较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最主要环节是贸易。•在现代贸易引擎论者看来,贸易起着一种把发达国家的增长动力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贸易被称为增长的引擎。•“颤抖的引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是人们不得不对引擎说产生了怀疑。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初级产品贸易比重反而下降了,发展中国家已难以依靠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纳克斯因此认为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一部颤抖的引擎。刘易斯也认为贸易的引擎作用在下降,要使这一引擎维持一定的速率,必须改变燃料的来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2、“桎梏”论•普雷维什等人指出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利的一面,认为要改变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和进口替代的贸易政策。•3、“侍女”说•克拉维斯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应依赖国内因素,在把国内资源转化为既能用于投资又能用于消费的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中,对外贸易起着辅助作用。所以,应该把贸易扩张形容为成功增长的侍女,而不是引擎。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贸易条件恶化论•贸易条件是指已过单位出口商品价格和单位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进口价格高于出口价格存在贸易条件恶化)•1950年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了“贸易条件恶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从长远来看在不断恶化,国际贸易的利益越来越多的转向发达国家。为此,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中心——外围学说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他们认为贸易恶化的原因是:•(1)由于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需求弹性不同,因此需求的增长率不同。•(2)技术进步使初级产品的节约和替代成为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初级产品的需求。•(3)发达国家掌握着技术优势,制成品中技术含量高,加之跨国公司的实力,价格中还含有垄断利润,因此制成品价格相对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要高。•(4)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专业化,在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森严、初级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出口十分困难,为换取等量的外汇必须出口更多的产品,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二)贸易保护理论•19世纪30、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根据当时德国的国情与国际环境提出贸易保护主义主张。他认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国制造业在发展初期,来自工业强国的竞争可能妨碍本国制造业发展,在此情况下应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扶植新兴工业直到建立起竞争优势。李斯特并不否认贸易自由化,他认为农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应实行贸易自由化,可从中获得相应的利益。贸易保护影视具体情况而定,其应放在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门。•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观点和李斯特的极相近,称为幼稚工业论。即认为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本国新建的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进口品征收高关税,或实行进口限额等措施,直到新兴工业成熟起来再撤销。•幼稚工业论得到当代经济理论“学习效应”理论的支持。所谓“学习效应”又称“干中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产出所要求的资源数量随着累积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学习效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一个企业或行业生产一种产品的时间越长,其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2)一种产品的生产历史越长,其成本继续下降的空间越小。•当平均成本下降到世界市场的真实价格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就成熟了,保护关税也就可以撤销了。否则就会造成比较利益的损失。第二节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一、进口替代战略•(一)定义:是指利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进口替代战略需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高关税或进口限额等措施排斥来自国外的竞争,建立起本国的工业体系。因此是内向型工业发展体系。•进口替代战略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支持者认为,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有利于减少进口,节约外汇、平衡国际收支;发展本国幼稚工业,实现工业化,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等。•(二)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两个阶段•1、先建立或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2、进口替代由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三)对进口替代工业的保护措施•1、关税保护: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2、进口配额: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3、使本国的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4、进行外汇控制和配给,以控制进口数量,并配合进口配额制度。•5、其他保护措施。如资本、技术、价格、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四)进口替代的缺陷•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了出口,加剧了失业,导致了国际收支的恶化。具体表现为:•1、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下。•2、进口替代不利于出口发展,造成国际收支恶化。•3、进口替代不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4、进口替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二、出口促进战略•(一)发展阶段•1、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2、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高科技工业,力图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二)保护措施•1、对出口企业给予优惠。•2、对出口企业需从国外进口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技术专利等实行减免税,放宽进口配额。•3、使本国货币贬值,以降低本国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出口促进战略存在的问题•1、受国际市场限制较大。•2、使一国的经济开放度加大,国内经济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3、这些保护措施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三、进口替代和出口促进战略的比较•进口替代战略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在高关税和配额的保护下,首先进行对以前进口的简单消费品的国内替代生产(第一阶段进口替代),然后进行范围广泛的更复杂的制成品的国内替代生产(第二阶段进口替代)。从长期来看,进口替代的倡导者具有双重目标,一是国内产业的多样化(平衡增长),而是通过规模经济、低劳动成本和干中学,使原来受保护的国内制造业取得出口的竞争优势。与之相反,出口促进的倡导者强调从自由贸易和竞争中获得的效率和增长,强调更大的世界市场取代狭小的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所引起的价格和成本扭曲以及东亚出口导致经济大量的成功经验。第三节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发展•一、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内容•全球化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1、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在报告中称: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一般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以及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经济全球化进程就是各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分割状态过渡到融为一体。2、全球化四大支柱•市场经济是全球化的本质动力;•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急先锋;•资本流动是全球化的载体;•高新技术是全球化的助推器。3、全球化主要内容和特点:•(1)以贸易推动市场全球化•(2)伴随金融自由化的资本全球化•(3)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生产全球化•(4)国际经济组织发挥巨大作用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资金、管理、技术等外部资源,发挥后发优势。•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增强。•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二)消极影响•1、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命脉有可能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3、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限制•4、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化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和扭转的大趋势。参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三、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范围内各种类型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全部国家经济体制与制度的总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国际经济秩序,目前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涉及到南北关系。在这个关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上升但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由于全球化趋势仍然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游戏规则”仍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制定。•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认为重新建立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非常必要。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经济秩序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世贸组织从多边的角度进行贸易谈判,加速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应积极斗争,维护自己合
本文标题:第八章对外贸易、外部资源与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2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