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7章 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第七章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刘振林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目录第一节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与形成;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和特点;第三节关贸总协定及其作用和局限;第四节WTO的主要原则与职能;第五节世界贸易组织的结构与运行机制;第六节WTO的作用及发展趋势第一节贸易自由化的趋势与形成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先导。什么是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出现: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贸易自由化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5年WTO的成立。一、自由贸易政策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重商主义时期的欧洲19世纪20年代英国推动自由贸易政策美德在19世纪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一战与二战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二、贸易自由化浪潮贸易自由化的出现与发展关贸总协定与19世纪某些西欧国家推动的自由贸易在方式上的区别;贸易保护措施对贸易自由化趋势产生了冲击,但无法中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有管理的自由贸易。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者关贸总协定与WTO其它相关国际组织:UNCTAD(联合国贸发会议)CustomsCo-operationCoucil(CCC)关税合作理事会IMF区域性经济组织第二节贸易自由化的表现和特点一、贸易自由化的表现进出口关税大幅度降低;非关税壁垒受到削弱;各种贸易歧视被限制在一定限度内;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得到优惠待遇;贸易自由化组织的管辖范围扩大。二、贸易自由化的特点贸易自由化领域拓宽,参与者增加;贸易自由化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双重影响;贸易自由化的全球性力量和制度性保障得到加强;贸易自由化具有不平衡性。延伸阅读:20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变化一、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国际贸易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贸易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在这两个不同阶段,国际贸易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是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一战前时期(1870-1914年)在此时期,欧洲和美国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工厂生产飞速发展。据统计,世界工业产量在1870-1900年的30年间增长了2.2倍,在20世纪初的13年里又增长了66%。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输出资本。资本输出不仅带动了商品出口,而且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原料。这一切使国际贸易继续保持明显的增长,但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下降了。例如,在1840-1870年,国际贸易量增长了3.4倍,而在1870-1900年国际贸易量只增长了1.7倍。而且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世界生产,这表明世界市场的扩大速度已赶不上世界生产的扩大速度,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趋尖锐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加剧。第二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4—1938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不断发生冲突,1914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又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竞相采用关税战、货币战,并组织相互对立的经济集团。战争的破坏和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发展极为缓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国际贸易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仅为0.7%,国际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生产的增长。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大发展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就是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战前要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国际贸易发展都有其特点,每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发展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1.战后至“滞胀”前的迅速恢复与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发展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恢复与发展非常迅速。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第一,战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第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扩大了国际贸易的商品交易量。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原经互会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四,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2.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增长阶段从1970年代初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长达10多年的“滞胀”阶段,到198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此期间,国际贸易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第一,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生产大幅度下降,投资减少,消费需求不振,原材料及能源需求下降;第二,发达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高利率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发达国家的能源、原料消耗和进口减少,进口商品价格急剧下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尤甚。价格下跌一方面降低了世界出口额,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对初级产品出口依赖程度高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能力;第三,1980年代前半期,美元汇率不断下跌也使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市场价格降低,导致世界出口额下降。从1980年代后半期开始,国际贸易重新步入稳定增长时期。1985年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复苏,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强劲增势,带动了整个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回升。1986—1989年,国际贸易量以年均6.8%的速度递增,使之成为战后以来国际贸易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这阶段的国际贸易增长是以欧、日增加进口,美国急剧扩大出口。欧共体国家一改多年复苏缓慢状态,投资增加带动进口成为主要推动力。日本由于日元升值和向内需经济结构转型,进口大幅增加。据统计,在1988年世界进口增加额中,欧共体占51.7%,日本占15.3%。1980年代后半期,国际贸易恢复迅速增长,还与以下几个因素直接相关:第一,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间经济政策协调和联合干预,采取了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和刺激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发达国家的设备投资热推动了资本货物进出口额的大幅度增长,1988年增幅达20%以上。设备投资热也带动了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的增长。第二,西方国家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增强了经济结构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技术水平,增强了出口竞争能力。第三,科技发展和技术革新使国际市场交换的商品和劳务范围扩大。西方国家竞相研究与开发新兴产业,新产品层出不穷。第四,此外,通货膨胀控制适度,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以及油价下跌等,均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3.1990年代以后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19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但总的看来,1990年代和1980年代一样,国际贸易的发展处于动荡不稳和低速增长的状态。19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格局最大的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战后长期以来世界贸易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越来越低的不合理结构开始逆转。这一变化趋势在东亚表现得更为明显。影响19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势头。第二,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三,经济自由区域的出现使区域内贸易更加自由。第四,科学技术加速进步。第五,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三、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见表7-1)年份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6年初级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59.045.037.039.035.226.522.2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41.055.063.061.060.870.674.0资料来源:UNCTAD:《国际贸易与发展统计手册》;WTO:AnnualReport1998,p73.转引自池元吉主编:《世界经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271页。表7-1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方面:(1)初级产品生产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2)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许多战前没有或尚未普及到家庭的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3)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4)由于科技进步,原材料使用率提高,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量,提高了废料的回收与再利用能力。(5)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原料和食品在国内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后再出口,这就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量。(6)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人造皮革等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代替了天然产品,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8)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大量增加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的进口,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9)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即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或升幅甚小,而制成品价格相对上升。(10)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2、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1)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依然占据支配地位,但是来自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和威胁越来越多。(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相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快。(3)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的贸易地位则逐渐下降。(4)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处于领先地位(参见表7-2)。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199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65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到2002年年底,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20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5位(中国的出口发展情况参见表7-3)。(5)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内部贸易占了西欧对外贸易总额的70%;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40%(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增长情况参见表7-4和表7-5)。资料来源:[日]大内力:「世界経済論」、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3月出版。1965197519801985韩国0.10.81.42.6台湾0.20.81.52.5香港0.91.11.62.5新加坡0.30.50.91.2合计1.53.25.48.8日本7.110.41115.8美国16.614.313.114.3欧共体46.545.845.143.7表7-21965—1985年间NIEs占全世界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单位:%)表7-3各国和地区在世界总出口增加额中占的比率(该国出口增加额/世界总出口增加额)中国美国日本欧盟(欧共体)亚洲其他1990年-1995年5.111.29.231.228.714.61998年-2003年11.9243428.719.4资料来源:根据IMF:“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制作。(单位:%)表7-41990-200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增长情况国家组别出口进口贸易额(10亿美元)年增长率(%)贸易额(10亿美元)年增长率(%)20001990-2000200020001990-20002000世界61806.012.564856.012.5北美10607.313.415088.917.8拉美3609.920.838911.916.0墨西哥16615.122.018315.022.9其他拉美国家1946.219.72.69.010.5西欧24274.02.425504.14.4欧盟15国22394.01.923474.24.0欧元区8554.97.69595.212.8经济转轨国家2717.426.22415.313.9中东欧1167.714.114710.413.0俄罗斯105-39.044-11.6非洲*1463.427.01363.95.4南非303.
本文标题:第7章 贸易自由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05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