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行业分类】计算机软件/出口【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20030808【文献出处】国际商报【标题】中国软件出口前景解读发展篇(2003年文献)(2439字)【副标题】国际商报实习生蔡楠【正文】中国的软件行业要发展,不能照搬印度和爱尔兰的模式,要根据国情、经济状况和特点,找准定位,才是软件出口的正确道路。但怎样才是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市场定位呢?中国软件行业到底要先发展国内市场,还是先开拓国际市场?是注重发展软件产品还是软件服务?长久以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先说国内国外市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国内市场发展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中国的软件企业,业务还刚刚起步,业界内还没有形成气候,一没资金二没人力,怎么能冲上国际阵营与的微软、IBM等大企业竞争?还是转头看看自己“家”里的市场实惠一些。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全国有350万公务员,假设其中80%的人,也就是280万公务员要更换办公软件,这就将是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总裁朱希铎先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路:用符合国际化的方法承揽国内的工程,利用内部庞大的空间强壮自己,使中国的软件企业具备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他说,中国的软件行业还是初级阶段,要积极探讨软件出口之路,基本格局是试探和学习,在这个期间要用很大的注意力在国内市场这样庞大的机会中锻炼自己,国内的市场机会也可以用一个国际化的方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最终走上国际平台。另一些人认为要发展就一定要走出去,走“国际派”路线。专门从事面向欧美软件出口业务的南开越洋公司副总裁王京城先生就是持这样的观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潮促使我国软件市场迅猛发展,但并没有形成对国产软件有效的需求,反而有助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发展。如微软公司的在华业务,两年内增长了2.5倍,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增长最快的部分,而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仅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国内市场上,国外的软件产品占据了2/3的份额,其中在系统软件方面我国自主版权的软件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国产支撑软件也只是凤毛麟角,应用软件同样面临剧烈竞争。我国软件缺乏基础和经验,在大呼“狼来了”之余,仍然没办法没能力在国内市场与外国软件一决高下。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如走出国门,在经营中学习国外的经验,做到与世界接轨,提高中国软件企业本身的素质,才能真正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其实这两种观点没有谁对谁错,只有哪一条路更适合中国现在的国情。“国内派”和“国际派”的观点都是在企业的实践基础上得到的,是经验之谈,但跳出单个企业的自身发展,综观中国软件行业的整体布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关键的问题是哪一个要先发展。为此,记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一些软件龙头企业的思路。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提供的2002年中国软件企业排名中,排名前几位的华为、中兴、普天等企业大都是做通讯、网络等硬件产品的,虽然它们的软件收入居全国企业之首,但它们的软件大多是嵌入式产品,是根据硬件的产品策略来发展的,实际上专门从事软件生产的企业并不是它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方面,中软、东软、金蝶、用友等才是行业内的“老大哥”。2002年产业排名前十的中软国际董事总经理陈宇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中国软件市场还是一个潜力市场,要做大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我国的软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份额还很少。但是,中国的软件市场很有潜力,只是继续需要一个培育、发展的过程。”用友软件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文京在谈及ERP产品发展方向时表示:“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ERP系统必须能够适应企业国际化运营的要求。”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陆致成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目前在国际销售的产品已经比国内还要多,而且遍布全世界的各洲,除了北美还没有产品,在欧洲、澳洲、南美洲都有我们的产品。应该说,就这个产业来讲,我们已经走向国际了。”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李洪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金洪恩现在的软件产品是主要面对国内用户的。但公司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已经开始着眼于发展国际,预计一两年后,一半的软件产品会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来做。不难看出,不少软件企业都看好国际市场。国内的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开发潜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国内市场的不少需求是跟着国际软件业的动态走的。DOS的时代,我们就有WPS;DOS时代过去了,现在是WINDOWS时代,我们就做适合WINDOWS的应用软件。如果一直跟在别人后面,就很难跳出来,做真正属于自己的软件,所以出口才是我们软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未来的软件业发展中,国内市场将是一块很大的“蛋糕”,但是在现阶段,我们还是需要出口来推动软件行业的发展。在软件出口业务上,也有产品出口和海外接包之分。软件海外接包的业务是典型的外围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算有软件工程师的参与开发,也只停留在“蓝领工人”阶段。至于软件研发的系统流程、管理经验我们完全没有接触到,这样我们的企业虽然赚到了眼前的利益,但是却没有办法“长大”,只能给国外的企业“打工”,永远做不了“老板”。不少软件企业也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瑞星杀毒软件2003日本版”的登陆东京,就预示着中国企业正在开始积极地向着自主品牌迈进。在产品方面,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抓住LINUX的机遇,做自己的应用软件产品。在服务方面,我们更有优势,国家“863”计划的“新一代ERP软件研究课题”已经启动,面对国内客户的需要,国内的软件企业更了解情况,也更有文化背景和底蕴,在这方面,较之国际竞争对手有着不小的优势。产品也好,服务也好,只要是自己的品牌都好,当年某洗发水品牌提出的“国货当自强”的广告语现在用在软件行业发展上倒也合适。综观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我们现阶段要走出口的道路,而且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服务的出口,用出口的巨大商机来推动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行业分类】计算机软件/出口【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20030807【文献出处】国际商报【标题】中国软件出口的发展之路分析(2003年文献)(2574字)【副标题】国际商报实习记者蔡楠【正文】中国的软件出口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只要提起软件出口,必然要提到印度。在其他领域,我们也许不会把印度视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但在软件出口领域我们甘拜下风。通行的看法是印度首先有语言优势,英语是这个国家的准官方语言。其次,印度裔美国人在美国软件开发领域也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印度的软件出口还承载着带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使命。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印度确实为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本质的是,一如我们在其他优势行业、尤其是在以科技含量论高下的行业里所面临的尴尬一样,在我们咄咄逼人的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我们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据业内人士介绍,中国软件出口的前景遭遇两个瓶颈:一是汉字在英语软件世界的天然劣势;二是我们的软件开发过度依赖微软视窗系统。在微软拒绝公开源代码的情况下,中国基于微软平台的软件开发就始终受制于人。但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以及用户对微软视窗系统的偏好又使得我们的企业不可能不急功近利。显而易见,在我们掌握自己核心技术之前还要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不过先从满足巨大的“内需”做起,也许是中国在未来跻身世界软件出口大国行列的必由之路。本报从今日起,将连续刊发“中国软件出口前景解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而软件是信息产业的中枢系统,就好像人的大脑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负责软件工作的官员有句形象的说法:“软件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无处不在的”,大到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小到个人用的手表、信用卡、空调,无一不被软件的发展水平所影响和促进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企业在中国寻找商机,努力将自己的国际化品牌进行本土化包装,同时借助其国际化市场上庞大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的营销经验,试图进入中国这个刚刚开放的市场。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国内软件企业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国内市场,应该将企业置身于整个国际市场之中,去亲身经历国际化的进程。国际化这一步是必须走的,只有世界的才可能成为民族的;同样,只有国际的才可能成为中国的。从世界软件市场的整体看,90%以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和大部分通用套装软件的高端软件产品被美国所垄断,居于控制核心技术、体系结构和标准制定的上游地位;以印度、爱尔兰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大多从事上游产品分解后的子模块开发和独立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并参与产业规则的制定;而其他大多数国家软件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则是从事一般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中的开发,处于全球软件产业格局的下游。作为硬件生产大国,中国的IT硬件出口已跻身全球三甲,软件业却一直抬不起头来。2002年全球软件行业产值共6965亿美元,中国133亿美元,仅占总量的1.91%。2001年我国软件出口额5亿美元,不到印度出口额的1/12;2002年我国软件业出口额33亿人民币,2003年上半年增长已超过去年全年,有60多亿元人民币,但面对60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这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普遍意义上的软件出口分为产品出口和海外项目加工两种,由于我国目前的软件研发、生产水平还无法跻身国际市场,所以目前我国的软件出口大都采用第二种方式,即“接包海外项目”,软件外包的主要对象则是美国市场。与擅长做软件出口的的印度和爱尔兰相比,中国有不少劣势: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官方语言是英语,在管理方式和文化背景上跟美国很一致,而且不少美国公司的高级软件工程师来自印度,有着家乡情结。在种种优势之下,印度的软件出口额猛增。印度电子及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0-2001年度印度的计算机软件和相关服务的年出口额从1990-1991年间的1.39亿美元增至59.78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4200%。而同样有着拥有地缘、语言和文化血缘优势,享有“软件之都”美称的爱尔兰,1999年软件出口超过美国,成为当年世界软件出口第一大国。在向美国出口软件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企业开始转向日本的市场,由于中文与日文的语系特点比较相近,不少企业对日出口尝到了甜头。2002年1-8月份,大连软件出口额为1252万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1040万美元;2002年北京市软件企业全年软件出口额达9300多万美元,其中对日本软件外包业务达到北京软件海关出口的70%。2002年11月5日,北京瑞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efrontier株式会社在北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瑞星杀毒软件2003日本版”在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同时发布,标志着中国软件出口单纯采用委托加工模式的局面被打破。但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在全球6000亿美元的软件市场中,日文软件只占5%,而恰恰是占90%的英文软件市场,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出口量,拥有的份额极少。面对富有软件出口经验的对手,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中国人才充足,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其中不乏优秀的网络工程师;其次,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低廉,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形势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开始把软件外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在中国,一个软件开发人员的平均成本每月为3000-5000美元,人力成本是世界市场的1/3左右,而印度是8000-10000美元,美国本土的开发人员则大约需要10000-15000美元。凭借这些优势,2001年,在以外包为主的北京软件出口联盟成立之后,上海、天津、深圳、杭州等地先后建立了出口联盟。2002年,大连软件企业达到200余家,软件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杭州软件基地软件及相关服务收入达到48.5亿元,出口创汇2297万美元;深圳市软件销售额达到220亿元,软件出口突破4亿美元。其他国家软件出口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印度,还是爱尔兰,其软件业壮大的一个根本点在于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避开自己的弱点。有关人士为此指出,中国不能照搬印度和爱尔兰的模式,要根据国情和经济状
本文标题:软件出口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13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