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州为明学校刘立龙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诵读提示•1、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2、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小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1、上阙中那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2、下阙中那一个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3、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三)重点词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首先,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让我们想到昔日热闹场景,以此来反衬如今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以乐景衬哀情,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其次,抓重点意象“月”,转寄情思,抒发感慨。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小结•词的上片记行写景,抓住“空城”等典型景物,渲染凄凉气氛;下片化用杜牧诗句,处处设想,今昔对比,抒写黍离之悲。•写作特点•1、今昔对比、虚实结合;•2、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注】:作者南宋词人曾觌1169年隆冬去金国进贡时,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笔一句“风萧瑟”,将隆冬时节邯郸的自然风貌特征点明道尽,为下句的“伤”渲染出弥漫天地的悲凉气氛。•B词的上片以“伤”字为主线,悼古今,伤兴亡。词人望着如今己为陈迹的丛台,想到了曾经繁华一时的古都邯郸,想到了曾建立赫赫功绩的赵武灵王和那个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C词的下片从“空”字入手,写丛台陈迹之萧条。“丛台歌舞无消息”等句,就明显地透露出了诗人渴望完成赴金外交使命却又担心功业不成,感伤而又悲凉的情绪。•D结句丛台上下,衰草连天;寒潭秋水,暮云凝碧,这一派萧条景象,沉重地冲击着诗人的那颗因忧国忧民而破碎的心。•(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虚实结合(或对比,或衬托,或寓情于景)•示例: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运用想象虚写了古时繁盛一时的丛台歌舞奢靡的画面,实写了邯郸古道的萧瑟秋风中衰草连天的凄凉景象,以虚衬实,寄寓了作者对宋王朝割土分疆、国家衰微的悲痛之感。
本文标题:扬州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7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