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PPT课件
当代教育理论专题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张丽2007年10月18日前言: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概述专题一:校长专业化专题二:校本研修专题三:终身教育思想专题四:教师专业发展前言: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概述第一节教育概述第二节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第三节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第四节教育理论的功能与价值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一)一些关于教育的观点古代《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爱因斯坦:当你把学校教给你所有的东西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德国雅斯贝尔斯:教育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二)教育的学术观点袁振国: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狭义上讲,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中承担学习者责任接受教育的人。在狭义的教育中,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就是学生,受教育者是第一位的;教育者:凡是在教育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中介: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第二节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一、教育理论的解说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系统表述。教育思想是个系统,教育理论是教育思想的高级形态。(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指教育活动主体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起来的对教育对象、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其核心集中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一是为什么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三是如何培养人。教育思想的构成教育指导思想:主要指对一个国家的教育或学校发展与改革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意义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主张。教育指导思想通常有三类:国家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区域或类别性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指以观念和观点的形式存在于个体或群体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看法。教育观念的表现形态就是教育观点或教育理念;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是一种系统化了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一)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二)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三)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四)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二)教育理论的规定性1、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2、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3、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二、教育理论的特征(一)实践性教育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育理论的标准。(二)社会性1、教育活动与教育研究主体具有社会性;2、教育理论形成与提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3、教育理论内容本身也具有社会性。(三)历史性1、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具有历史性2、教育规律的揭示具有历史性(四)多样性与借鉴性第三节教育理论的基本范畴一、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内涵有三个方面:(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感知和可认识的;(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和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的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就成了教育问题。二、教育活动与教育事业教育活动,广义上讲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上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而当这种活动从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并划分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部门,并经由专人去进行时,这种活动便成为一种事业。原始社会的教育只是一种自发的、无组织的个别性教育,所以,它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教育活动,而不能称之为教育事业。三、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教育经验: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经验对教师个体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教育规律:指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因而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四、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教育流派:指各种教育理论派别,产生于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之中。教育流派具有以下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有创始人或代人物及其代表作;有产生的社会根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有它的实际成效和思想影响。教育思潮: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集中反映社会群体教育意愿、教育要求和教育思想,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种思想倾向或思想潮流。五、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教育方针: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宗旨。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二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三是培养人的根本途径和原则。教育政策:一个国家的政府或政党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行政措施,是人们为了规范教育行为而以国家或政党、政府的名义颁布的教育行为指南。带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行政效力与法律效力。第四节教育理论的功能与价值一、教育理论的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二、教育理论的价值教育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教育理论对教师的价值;教育理论对教育管理人员的价值。专题一:校长专业化一、“校长专业化”概念的提出二、校长专业化的内涵三、校长专业化的构成要素四、实现校长专业化的途径五、校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一、“校长专业化”概念的提出校长专业化是对“校长职业化”的讨论中提出的。支持校长职业化的学者认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校长并没有真正成为一独立职业,而只是一个“职务”。“职业”与“职务”在观念上有根本性的区别,职务是一个行政的概念,职业则是一个社会分工的概念。职务校长是管理教育事业的校长,职业校长是经营教育产业的校长,两者的角色定位不同。质疑校长职业化的学者认为:校长已经是一种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中小学校长被列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具体描述为: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业品质提升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职业化有三个层次,分别是(1)初级职业化:非职业到非专业性职业(即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化”);(2)中级职业化:非专业性职业到半专业性职业(即“半专业化”);(3)高级职业化:半专业性职业到专业性职业(即“专业化”)。因此,从外延上,职业化包含专业化,专业化是职业化的一种形式;从水平上,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最高阶段。专业化和职业化是既彼此分离又互相关联的。校长职业化是校长专业化的基础,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业化发展的最高阶段。二、校长专业化的内涵从职业群体的角度来看,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亦即在整个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具体而言,校长专业化就是向下述目标前进的过程:1、校长都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2、有完善的知识体系作为校长从业的依据;3、建立起系统的伦理规范以约束校长的管理行为;4、有明确的校长从业标准和要求;5、进入校长行业有严格的资格限制;6、校长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7、校长拥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8、已经建立起校长自己的专业组织并且发展成熟。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也被称作“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校长的内在专业结构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更新、完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过程和活动。三、校长专业化的构成要素(一)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根支柱。它是校长的灵魂,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方向。教育思想包括教育认知、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三个层次。(二)专业知识校长专业知识教育经营管理知识:校长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教师学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学生心理学现代科学与人文知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知识等(三)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团队组织能力职业能力:学校经营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管理智慧和艺术:管理诊断与反思、处理问题的机智等专业能力(四)专业人格行为规范层次:依法治校、廉洁奉公校长的专业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校长的个性品质修养专业人格(五)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校长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主观动力。校长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校长应具有的十大素质:1、公正正直;2、不媚上、不欺下,敢于坚持真理;3、把主要精力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而不是用在其他方面;4、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利着想5、一视同仁,不任人唯亲,更不结党营私;6、知识渊博,勤奋好学;7、淡泊名利,不为小事斤斤计较;8、同教师关系密切,始终把自己当作教师中的一员,而不把自己当作“官”;9、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10、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四、实现校长专业化的途径由职务型向职业型转化;由权本型向能本型转化;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五、校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一)我国目前的校长管理制度校长职责制度:具体表现就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规定了校长的最低资格要求:“乡(镇)完全小学以上的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都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都应接受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1997年颁布的《实行全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校长培训制度:《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关于举办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有关事项的通知》(2001)、《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200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2002)(二)校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1、校长职责制度:校长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校长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这是校长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2、校长资格制度:核心是资格证书制度。我国1991年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规定了校长任职的最低资格要求:乡(镇)完全小学以上的小学校长应有不低于中师毕业的文化程度;初级中学校长应有不低于大专毕业的文化程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校长应该有不低于大学本科毕业的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应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务;都应有从事相当年限教育教学工作经历;都应接受岗位培训,并获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校长考核和监督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制度。考核是以校长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为依据,对校长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评定。4、校长激励制度:包括校长晋升制度、校长薪酬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障制度。专题二:校本研修一、校本研修的内涵二、校本研修的几个基本问题三、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主要工作四、对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评估一、校本研修的
本文标题:《当代教育理论专题》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8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