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家大部分以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曼海姆的学术活动开展于20世纪上半叶,他的目光已开始从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问题移向了知识和意识形态问题,建立了知识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第一节学术背景一、家庭曼海姆(KarlManaheim,1893——1947)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1月9日,曼海姆在英国逝世,享年54岁。父母都是犹太人。家中经济条件较好,过着中产阶级生活。二、学校曼海姆在布达佩斯一所人文预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并以关于认识结构问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不久,曼海姆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哲学和社会学。三、学术1913年返回布达佩斯,开始了学术生涯。曼海姆也参加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团体——“社会科学学会”。社会科学学会不仅经常开展讲座和讨论等学术活动,还翻译了斯宾塞等社会学家的著作,并创办了《二十世纪》这一学术刊物。学会深受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呼吁实证精神,倡导科学原则。曼海姆是社会科学学会中的“伽里略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小组中以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倡导者自居,试图以此来反对保守的传统文化。曼海姆社会学理论中含有的实证主义因素与这个时期的活动有关。当时在布达佩斯还有更为激进的、政治色彩更浓的团体——以卢卡奇为中心的小组。1915年,卢卡奇从德国返回匈牙利,当时他在美学和哲学领域里已经有许多著述,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定期举行学书讨论会,很快吸引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曼海姆经常出现在卢卡奇主持的学术讨论会上,卢卡奇的历史主义、辩证理性观点、批判理性原则,对曼海姆产生了很大影响,1917年,曼海姆作了一次题为“灵魂与文化”的讲座,其中阐述了他在当时形势下抱有的学术倾向与政治倾向。他认为,欧洲文化已经开始从实证主义的保守氛围中挣脱出来,辨证的、批判的哲学唯心主义精神将重现光辉,应当像克尔凯郭尔(1813—1855)等人本主义者那样,反对科学理性的压制,关怀人生、寻求人性的解放。曼海姆呼吁青年一代要为民族振兴、文化进步而重新树立起人类精神的尊严,把人类的灵魂从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束缚中拯救出来。曼海姆的这些思想倾向都是在卢卡奇的影响下形成的,当然同韦伯和齐美尔的影响也直接有关。曼海姆社会学中的人本主义倾向最初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1919年是曼海姆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1918年12月,卢卡奇加入匈牙利共产党,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跟随卢卡奇投入了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3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共产党掌握了政权。曼海姆虽然没参加共产党,但是他在由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布达佩斯大学里讲过哲学与文学,还曾努力使卢卡奇组织起来的学术团体坚持活动下去。1919年7月初,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失败,凡是与革命活动有牵连的知识分子都遭到清算与迫害,曼海姆也毫不例外地面临白色恐怖,被迫离开布达佩斯前往德国。在德国期间,曼海姆首先在海德堡大学研究哲学,听过海德格尔的课。在海德堡,曼海姆还受到马克斯·舍勒、阿尔弗雷多·韦伯的深刻影响,李凯尔特等人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弗雷堡学派对他影响也很大。四、工作1925年,曼海姆被聘为海德堡大学讲师。两年以后又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一直是德国自由主义的中心,在二三十年代曾是德国激进思潮的摇篮。1923年,这里建立了著名的社会研究所,形成了由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法兰克福学派。曼海姆在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了6年,完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写作,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大部分论著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趋嚣张。曼海姆作为犹太人出身的学者,是法西斯主义迫害的对象,他在德国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1933年,纳粹掌握了德国政权,为了逃避纳粹政权的迫害,曼海姆像其他一大批犹太人出身的学者一样逃离德国。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尔德·拉斯基(1893—1950)代表英国学者向曼海姆发出邀请,曼海姆应邀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曼海姆被聘为伦敦大学的教育社会学教授。五、学术转变来到英国后,曼海姆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观点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瑟评述曼海姆到英国后在学术方面发生变化时指出:“曼海姆的思想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化,‘德国’的曼海姆和‘英国’的曼海姆判若两人。曼海姆所处的新的学术环境使他彻底转移了他的兴趣和注意力。他似乎完全放弃了知识社会学,全心全意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民主计划和社会重建的社会学。”曼海姆学术思想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法西斯主义的暴行使他目睹大量残酷而罪恶的现实同题,他深感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中研究那些离现实较远的知识社会学,而应当直面各种现实问题,提出改变社会消极方面的方案,呼唤和指导社会各界为重建人类社会而努力。在英国期间,曼海姆对宗教问题和教育问题比较关心。关心宗教问题与他同热衷于宗教研究的美国学者交往有关。J·S·艾略特、J·米德尔顿·默里、温莎教堂教长约瑟·奥尔德姆,这些在伦敦结识的朋友,都对宗教问题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倾注了极大热情,曼海姆受他们影响,不仅对宗教问题产生极大兴趣,而且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著。关心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教育问题和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进而实现他的重建社会的计划。六、著作曼海姆出版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我们时代的诊断》,还说服英国著名出版公司——第特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公司出版了由他主编的“社会学和社会重建国际学术文库”,其中都是高质量的英美和欧陆社会学家的重要著作。这套书籍的出版,不仅使更多美国人和其他国家读者了解社会学,而且也起到了推进社会改革与重建的作用。曼海姆逝世后,他的学生和朋友们将他的遗著编辑成集出版,其中有《知识社会学论文集》、《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论文集》、《文化社会学论文集》和《保守主义》等。第二节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演化一、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形态(ideology)问题的研究,既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展开基础,又是它的主要内容。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中,知识指的是社会科学知识,而社会科学知识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开始,并把它作为主要内容,便是顺理成章的了。二、意识形态1、含义(1)马克思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如政治法律思想、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和哲学等,亦可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是一定的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曼海姆承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归结为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可见,意识形态这个名词在曼海姆这里首先是一个评价性概念,特指那些同社会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思想观点,是有偏见和局限性的意识形式。因此,曼海姆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这同马克思本人没有太大不同,但同马克思的后继者却有很大不同。在马克思那里,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大部分是针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或封建贵族的思想意识而言的,意识形态被看成限制革命、误导人生的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因素。在马克思的继承人卢卡奇等人那里,意识形态不但用来指谓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而且也指谓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前者被看成反动保守的,而后者则被看成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科学真理。曼海姆不同意卢卡奇的观点,认为不仅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或政治斗争中产生的,没有超越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具有不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共性。2、意识形态的虚假性(1)根本要害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普遍化,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不可能不具有虚假性。任何一个阶级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中存在的,不仅它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是特殊的,而且它看问题、评价事物的视角也是特殊的,因此它的思想意识一定是特殊的。特殊条件中产生的思想意识一定是受局限的,然而统治阶级或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为了达到对全社会的统治,总是把本阶级或本党派的特殊思想意识说成是普遍的,是超越条件限制的绝对性。这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要害。(2)时间上考察——滞后或超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还可以从时间上来考察。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不可能正好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事物,或者滞后或者超前。因为思想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但这不是照镜子式的反映。从接触某种事物,到认识和理解这种事物,再到形成理论观点,这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复杂过程。尤其含有较多内容的理论体系,其形成的时间更长,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便难以避免。至于那些超前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称之为乌托邦,其超越现实状况的原因在于价值要求的理想性。价值要求是意识形态区别于非意识形态的意识形式的本质特点,而以理想目标来引导和批判现实又是价值要求的基本功能,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超越现实而成为乌托邦也顺理成章。(3)表现形式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虚假性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不自觉的意识形态精神,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些观念已经脱离实际;第二种是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不真实性,但迫于利益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得不掩盖它的虚很,把假话当真话说;第三种是为实现某种特有的目的,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人民群众。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意识形态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是虚假的,但是,这不意味着人们应当彻底抛弃它。3、意识形态的不可抛弃性受解释学的影响,曼海姆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不可抛弃的传统。在解释学看来,受各种条件限制而成的思想观点,不仅是特定文化传统的延续,而且这些被称为成见或偏见的观点也不断地融入传统之中,作为传统而存在。成见、偏见和传统只能被理解,而不能被抛弃。4、意识形态的批判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是偏见亦是传统,人们必须进入这些传统之中,而不能逃出传统之外,积极的态度应当是正确理解这些偏见和传统的不真实之处,揭示它虚假性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对意识形态进行反省批判。(1)狭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曼海姆把培根称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先驱。他指出:“培根关于‘假相’的理论可在某种程度上看作是现代意识形态观念的先驱。”A.含义“狭义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的是一种介乎简单的谎言和由不正确的概念工具所造成的错误之间的中间现象。它所涉及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错误,它与精神策划的欺骗不同,是非意向的,但它却是不可避免地、不知不觉地从某种因果决定因素中得出的结论。”B.培根的四假相说(1)种族假相:植根于人类本性和种族本性的错误观念;(2)洞穴假相:个人受所处环境狭窄而形成的错误观念;(3)市场假相:人们在交往中因语义含混,概念虚构而产生的错误观念;(4)剧场假相:人们盲目相信权威和教条而产生的错误观念。曼海姆认为培根四假相说是对意识形态的心理分析,因此是狭义的意识形态批判。(2)广义意识形态理论A.含义广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关于时代、群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在哲学和社会学视野中对意识形态问题作出的理论批判。B.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启蒙主义到康德。在启蒙主义者那里,人类意识被看作绝对主体的主观统一性,意识作为人类主体的本质能力,不仅可以反映外部世界的结构,而且还可以把外部结构作为根据概括出支配人类行为的某些统一性原则。到了康德的意识哲学那里,自我意识更明确地被当作世界统一的根据,主体的统一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主体意识中的先验范畴成为建立各种人类认识的先天工具,普遍的或广义的意识形态找到了先验的逻辑根据。在曼海姆看来,这种哲学层面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广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胚胎,尽
本文标题: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39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