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以古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为代表,体现上古时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水平,而金字塔和神庙建筑又是古埃及文明的显著特征;②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奥林匹克遗址群、罗马古城等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这一海洋文明的成果;③中世纪晚期,欧洲文艺复兴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佛罗伦萨等作为文化中心的城市,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城市建筑和宗教艺术;①197919871989198019821984世界文化遗产分布故宫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颐和园明十三陵明孝陵布达拉宫中国文化遗产分布1987198719941987199820032003第1课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课标要求:•基本要求: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发展要求: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第一单元的有关内容。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自然和谐之美。朝代修建目的长城起讫地点长度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修建长城表历代长城:•1、春秋战国:(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北方游牧民族袭扰。(2)位置:诸侯国边境;中原北部(秦、赵、燕)。(3)功能:防邻国;御匈奴。临洮辽东郡2、秦长城:背景:匈奴崛起,进入河套;秦的统一。位置:连接三国长城,再向两侧延伸两侧延伸。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五千多千米功能:抵御匈奴3、汉长城罗布泊背景:匈奴强大,威胁中原;汉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位置:西进至盐泽,超过一万多千米(最长)功能:防御;也表明汉武帝的开拓和进取。•汉代以后的长城修建:•北魏、辽、金等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也修筑长城。本目【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少数民族政权修筑长城的情况,旨在说明长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4、明长城(1)背景:明初、明中退居漠北的蒙古贵族的威胁,明后期女真人的威胁(2)位置: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3)特点:质量提高,位置向东向南倒退山海关嘉峪关朝代修建目的长城起讫地点长度历史上三次大规模修建长城表结合表格及三朝长城地图,如何理解长的“长”?空间长度的长——纵横十万里(工程浩大),修筑时间的长——上下两千年(历史悠久)。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图片一建筑材料:流沙、碎石、芦苇、红柳。图片三图片二图片四1.根据图片一,判断此段长城最有可能修建在什么地方?请说出理由。2.根据图片一、二、三、四,说出长城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建筑上遵循什么原则?二、独特的建筑风格:1.建材建法原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选材和构筑的原则2.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协调一致的结果;形成一种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三、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玉门关汉代烽燧慕田峪长城敌台、城墙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烽燧、城障、军用道路等组成的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女墙,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敌台它既可驻兵防守,又可储备粮食与武器弹药,可加大防御功能.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山海关山海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地处河北、辽宁两省的交界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华北通往东北三省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所谓“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西南隅,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5年),因城在嘉峪山麓而得名。此关南面为祁连山,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为龙道山、马宗山,与祁连山相连,形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地和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咽喉。居庸关(平台)居庸关。在北京城西北,是长城一个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峦间花木郁茂葱茏,犹如碧波翠浪,故有“居庸叠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材料一:另一方面,一两百步设一空心敌台,作为驻守士卒居住、贮备粮械的堡垒。……台虚中三层,台宿百人,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下层中空,上层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设有火炮。……使敌箭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罗哲文《长城》材料二:关城由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有时还有罗城、护城河)等组成。城门上方一般建有城楼,它是军事观察所和指挥部,也是战斗据点。瓮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的城门外,再围上一个小城,形成二道城墙。罗城是在预想的敌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围筑一道城墙,它不仅起掩护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护内城城墙较长的地段。一般在关城的四周均有护城河,形成了关城的又一道防线,迫使敌人必须涉水过河才能到达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难度。——朱汉国主编《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敌台的功能。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前面介绍,说出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的特点。体系完备,防御严密,结构复杂。•以烽燧为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并以军用道路互相联系沟通,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三、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四、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城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山西雁门关长城城门砖雕,北京居庸关长城云台石刻,长城不仅是防御性军事工程,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宝库。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冰道运石》、《山羊驮砖》、《望京石》、《穆桂英点将台》……民歌民谣《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山海关》山海关,地面宽,南有海,北有山,当中有个第一关,下面就是角楼湾。/穷罗城,富西关,不穷不富角楼湾。/桥对桥,庙对庙,一步三筒碑,狮子比城高。成语不到长城非好汉狼烟四起固若金汤塞翁失马诗歌……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生命力,熔铸了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精神,积淀与凝聚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长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勇于开拓进取、和充满向心力与凝聚力。汉代开发经营西域,汉唐开凿长城沿线的丝绸之路,贯通中西;以及历代民族在长城沿线的边贸和平交往,表达与谱写了中华民族主动贯通中西交往的博大胸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碰撞中融汇一体的友好篇章。(2)在地球上如此险峻地段,依靠如此简陋的手工劳动工具,用血肉之躯建筑起如此工程精巧、气势磅礴而震撼世界的地上长龙,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3)因长城而衍生的文化篇章灿烂夺目,异彩纷呈。巨型书画石刻、石窟、墓砖壁画、诗赋、歌曲、乐舞世代传颂,无不与长城的精神有关。显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风彩与豪情壮志。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仅有简陋手工劳动工具的农耕时代,筑起如此耗费工时而又气势磅礴的地上长龙,需要的什么?•四、丰富的文化内涵•1.建筑艺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2.很高的装饰艺术成就;•3.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4.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两种文化间的矛盾与融合;•5.长城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个性,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五、巍峨的历史丰碑(历史上的积极作用)•1.有效地保护了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2.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3.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4.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五、巍峨的历史丰碑(历史作用):内涵长城被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图1战国形势图,图2秦疆域图。问题:比较图1图2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长城是中国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变迁的见证。2003年历史高考试题: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赠给联合国的礼品之一便是一幅以长城为图案的挂毯。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材料三:从出土的大量秦汉文物表明,塞外在秦汉时已使用牛耕铁犁以及货币和度量衡,且与内地并无差异。材料四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材料三:从出土的大量秦汉文物表明,塞外在秦汉时已使用牛耕铁犁以及货币和度量衡,且与内地并无差异。•材料四: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文,讨论:(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期西汉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对匈奴战争争取重大胜利;张骞通西域(2)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二、三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参照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抵御匈奴侵扰;实施军事、政治管理,保护商旅往来;有利于民族交往和经济发展。((3)参照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在处理汉蒙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与蒙古议和互市。边塞安定,互通贸易,长城南北
本文标题: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2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