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建筑大师作品分析贝聿铭•(IeohMing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贝聿铭1935年远渡重洋,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攻读。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他便先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其后的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在美国的建筑界初露头角•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大师的起步贝聿铭•1917年生于广州的贝聿铭,祖辈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时光在苏州园林里度过。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贻。•1927年以后,他到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于1935年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此后,他先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并在二战期间服役四年。1945年受聘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大师的起步贝聿铭•1948年,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聘用贝聿铭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与贝聿铭互相欣赏,相得益彰,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直至1960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环境——————模型示意图————————建筑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及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这使得人们首先从图形构成认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山墙————————坡屋顶——————光之魔术手————————借景——————假山——————交流休憩空间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建筑大师贝聿铭“封刀之作”的中国大陆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正式开馆,这座被贝聿铭视为“最心爱的小女儿”建筑物,以江南园林造景设计,是贝聿铭在中国唯一的一座博物馆建筑,备受全球建筑界瞩目,现已成为苏州新的景点。•设计以“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坚守“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这座建筑最大特点,集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以白色粉墙为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更好的统一了色彩和纹理。苏州博物馆•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苏州博物馆•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苏州博物馆一.建筑设计概念•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落笔一挥而就,画了一个草图: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二.建筑系馆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总平面图•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美国国会大厦西街,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夹角地带1.东馆与基地的关系•结合楔形的地形特点设计者将东馆处理成两个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直角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与基地边界线相平行。2.东馆与西馆的呼应关系•贝聿铭将这个建筑划分为一个顶角为38°的等腰三角形和一个顶角19°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为西馆的对称线的延伸•东馆的檐口高度都与西馆相同,高度变化的韵律都与西馆相同。•东馆外立面使用的建筑材料与西馆相同,又增加使用了桁架等结构,产生了变化三.功能分区及流线•东馆分为陈列馆和研究中心,分别设在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内。•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个阅览室,上下层空间的错位进一步丰富了空间平面图与功能流线•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特殊角的利用。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设计师更多的将尴尬的锐角使用为旋转楼梯。•交通分析•建筑中有很多斜楼梯出现,但是由于尺度比较大而且斜角比较小所以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四层平面图•中庭使空间更富有变化交通分析•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四.建筑系馆各部分设计•空间与形式的处理•在外形上是体积,在内部则是空间。——贝聿铭•空间变化•东馆的内部空间与西馆不同,西馆空间是新古典式的,而东馆的空间完全不同,是非轴对称的空间。入口的处理•东馆是旧馆的一部分所以大门开向旧馆•进研究中心的门设在两个三角形的夹缝之间,这个门可分可合,并与旧馆遥相呼应。建筑材料•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玻璃质感,把东馆的时代特征凸显出来•东馆门口的铜雕塑贝聿铭巴黎卢浮宫院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建造背景•卢浮宫前金字塔是1988年贝聿铭64岁时设计建造的。密特朗总统邀请贝聿铭到法国巴黎参加卢浮宫改建计划。贝聿铭设计了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此外,他还负责卢浮宫内苏利殿翼厅的整建工程。•当时卢浮宫的布局已是非常不合时宜了。偌大的宫殿只有两个洗手间供游客使用。最糟糕的是走进卢浮宫让人如坠五里迷雾,人们在狭窄、标志不清的入口处涌动。卢浮宫每年370万游客大多在224间黑暗的屋子里找不到方向,他们试图寻找卢浮宫赫赫有名的三件作品:米罗的维纳斯、萨莫得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观众微笑的蒙娜丽莎。参观者在里头来回奔波,结果大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争议不断的“大罗浮宫计划”•。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法国政府将对罗浮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使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博物馆。这就是著名的“大罗浮宫计划”。•1983年7月27日,贝聿铭被法国政府任命为“大罗浮宫计划”的设计师。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法国人的意料,而更让法国人瞠目结舌的是,贝聿铭把罗浮宫拿破仑广场上的主入口设计成一座透明的玻璃金字塔。•一时间,抗议风潮如火如荼,席卷巴黎。法国民众高呼“巴黎不要金字塔”、“还我罗浮宫”;法国媒体讥讽贝聿铭为“贝法老”;法国文化部部长形容玻璃金字塔是劣质的钻石;法国建筑界认为贝聿铭的设计风格与法国文化格格不入;罗浮宫博物馆的馆长甚至愤而辞职了。用贝聿铭自己的话来说:“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大罗浮宫计划”•但是,贝聿铭没有放弃自己的设计,他认为,以简约而富现代感的金字塔作为罗浮宫的主要入口,就像人们由古埃及文明开始,一直探索到近代艺术,具有象征意义。•为了说服高傲的法国人,贝聿铭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一比一的实体模型,供法国民众评鉴。随着民众对玻璃金字塔的信心日增,反对声浪渐渐退去。设计技巧:螺旋形楼梯•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通过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会经过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8.8米,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玻璃金字塔高21.6米,是苏利殿高度的三分之二,整个金字塔总平面面积约2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设计技巧:独特支架结构•金字塔的底边长35.3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形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当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中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设计技巧:三角形水池•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的玻璃,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度的差异,玻璃几乎视而不见,确实做到了贝氏追求的目标,更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户外,欣赏卢浮宫优雅的建筑,让内外相边接,着实创造了划时代性的室内空间设计。•自1989年建成以来,玻璃金字塔逐渐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挑剔的法国人也慢慢接受并称赞这一建筑创举。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中与《蒙娜·丽莎》画像和断臂维纳斯雕塑相提并论的观赏热点。据说,三分之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游客相对较少的另外两个入口进馆参观。•玻璃金字塔不仅成了
本文标题:贝聿铭建筑大师及其作品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2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