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到7月19日在北平召开。会议一致通过的决议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2,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有:《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创业史》;陈登科的《风雷》;浩然的《艳阳天》;李凖的《李双双小传》、《耕云记》;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3,1955年完成的《三里湾》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4,17年文学中最具乡土化气息的小说是周立波的《山乡巨变》。5,乡风民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周立波小说民间视野的基调和底色。6,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7,1957年由《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推出的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堪称新中国爱情婚姻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8,工业题材的小说: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三部曲。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9,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又被胡风誉为“开辟了纪念碑式的大叙事诗的方向。”10,石油诗人作品:李季《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瑞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11,少数民族诗歌:蒙族叙事诗《嘎达梅林》;撒尼族叙事诗《阿诗玛》;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12,田间创作的近两万行的长诗《赶车传》是中国新诗史最长的叙事诗。13,少数民族作家的小说:鄂温克族的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一个猎人的恳求》等。回族的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藏族的阿来的《尘埃落定》等。14,伤痕文学代表作品(大墙文学也是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等。从维熙(大墙文学的开创者)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老鬼的《血色黄昏》等。金河的《重逢》等。15,市井小说的代表作:邓友梅(京味儿小说)的《寻访“画儿韩”》《那五》。汪曾祺的《大淖记事》。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人之窝》《小贩世家》。16,乡村小说代表作: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莫言的小说。陈忠实的《白鹿原》。17,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檀香刑》《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透明的红萝卜》等。18,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部展示民族秘史的力作,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画卷。19,寻根文学的作品: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等。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船长》。20,先锋小说的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活着》;格非的《迷舟》《欲望的旗帜》。21,新写实小说代表作:方方的《风景》,三白(《白雾》《白驹》《白梦》)。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22,新历史小说: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叶兆言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3,朦胧诗代表作:舒婷的《致橡树》《船》《四月的黄昏》等。顾城的《黑眼睛》《海滩和任性的孩子》、《远和近》等。24,“大散文”是1992年《美文》杂志创刊时,由主编贾平凹首次提出的,也叫“学者散文”“文化散文”。代表作有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季羡林的《怀念西府海棠》等。25,《随想录》成为巴金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被誉为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26,杨绛有《干校六记》《钱钟书和围城》等散文。巴金和杨绛的散文都是忆旧散文。27,徐迟的报告文学集有《哥德巴赫猜想》《结晶》。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28,实验戏剧又被称为探索戏剧或新潮戏剧。代表作有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车站》《绝对信号》等。以及马中骏和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二,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答: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于19563月2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文学艺术上不同形式可以自由发展,科学研究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辩论,此双百方针是人民内部的自由。2,山药蛋派答: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小说中多山西民情风俗,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艺术借鉴多来自古典小说和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主要作家有马烽、西戎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非社团性质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有马烽的《结婚》《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丰产记》等。3,反思文学答: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等。4,津味小说答:津味小说是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市井民俗小说,它是以一方水土写人文,突出地域风格特点、地方风俗习惯、地区人物性格的乡土文学,是以天津一方热土的丰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及津风津味津韵血脉流畅的笔触,通过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刻画,展现出可歌可赞可悲可泣幽默诙谐的风云故事和人物形象,以表现不同时代天津人的精神风貌。其中:冯骥才、林希、肖克凡等作家,以发扬天津文化为己任,以非凡的文学造诣,创作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5,朦胧诗答: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北岛创作于“文革”后期的短诗《回答》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作品,刊载在1979年3月号《诗刊》上。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多多、杨炼、芒克、梁晓斌和舒婷。6,市井小说答:市井小说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以表现市井生活和市井文化见长。市井小说有别于一般的城市书写,它更侧重于写城市的传统性,写集中在城市或市镇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变故,即使描写现代都市,也透出浓浓的市井气息,让人咂嚼都市的过去和沧桑的历史。代表作家作品有汪曾祺、邓友梅、陆文夫等。与物事相比,他们更关注世道人心,他们小说中书写平民生活中的人情人性美,挖掘市民精神中的文化痼疾,以悠长的笔趣写出了具有中国味儿的市井风俗画。7.新历史小说答: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九十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代表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温故一九四二》;刘恒的《苍河白日梦》等。8,知青文学答: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三,简答题1,改革文学的内容特点答: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特色答:70年代末当代小说面临着艺术革新,一些勇敢的作家开始迈出了第一步。在借鉴意识流这种写法的作家里,王蒙是始作俑者和最重要的作家。在70年代80年代初,反思文学的浪潮一般是单向的对外部历史与现实进行审度,而想要更加准确和深入的透视社会和历史,作家必须把认知的视角引向具有自我主体参与的心灵空间。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历史中的人的心灵,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的心灵中的历史、人的心灵史。王蒙在看似小说艺术技法上的革新,实质上反映的是对于人、对于历史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切入的观点。因此,他的贡献就不仅在于从艺术上说,他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作家。更重要的是实质上指导这种艺术转变的是他对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路,是一种思想转变。因此,王蒙是当代中国较早的用知识分子式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审视历史、时代、社会、包括知识分子自身在内的人的灵魂的作家,这种思想转变是他的思想深度所在,而在这种审视他是以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这里,作家的思想与艺术手法是融为一体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问题。思想影响了形式的产生,反过来,思想又依赖于这种形式的表现手段。意识流的形式因思想而生,思想依赖于它的表现,而它的存在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思想内涵。正因此,王蒙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以意识流的形式结构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他在对灵魂纵深掘进和解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个具有自省精神、批判意识、独立价值判断力的角色。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复出后的王蒙相继创作了被称为是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之一。可以说,这集束手榴弹就是王蒙最早集中使用意识流技法的代表之作。写于1979年的《春之声》就是较早的有代表性的一篇。对于这篇小说,王蒙自己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中,放出去又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八零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的主人公的心灵。(关于《春之声》的通信,《小说选刊》1981年第1期)这位主人公是物理学家岳之峰,这是一位胸怀救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小说中,主人公从异国考察满目繁华的现代化景象,回到依然满布贫困与破败的国内生活,在从刚刚启动现代化步伐的城市,乘上上个年代留下来的闷罐子车,在挤挤撞撞熙熙攘攘的乡下人群中回农村老家探亲。时间不过数日,空间变化的落差却如此之大,这样的落差不能不给主人公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对现代化的期盼焦虑,对已经解冻的社会景象的兴奋与欣慰,这二者以一种十分矛盾的状态纠缠在这位知识分子的心头。这是一个具有较高远的视野和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态。作品通过岳之峰的意识流动的展示,准确而复杂地触及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3,评说
本文标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2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