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八讲质化研究法“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几个要素:研究环境、研究者角色、资料收集方法、结论或理论形成方法、理解视角、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如果您不曾跟我走过同样的路,穿一样的鞋子,那么,您怎么能说您认识我、您了解我?”一、质化研究的主要特点自然主义探究:研究在流动的自然情境下进行,对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进行考察和阐释;在研究过程中以不操弄(manipulate)被研究者为原则,被研究者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参与研究。解释性理解:研究目的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社会经验进行解释性理解;重点在于挖掘意义;第一节质化研究概述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过程是动态的,不断“拼凑”出社会现实,也不断建构新的研究思路;归纳法:对资料的处理主要使用归纳法,资料以“深描”(thickdescription)呈现;重视研究关系: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质化研究的重点在于理解特定社会情境下的社会事件,其结论与特定的时空环境密切相关,只适应于特定的条件,对样本以外的范围进行推论要非常慎重。二、质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三、质化研究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observation)(二)调查法(survey)(三)文献分析法(documentanalysis)(四)访谈法(interview)(五)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以期获得某种原则。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所进行的观察。实际应用观察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间的关系有两种:(1)参与观察者(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要点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要观察的行为牲,要事先明确界定。观察时应随时记录采用时间取样(每次均以较短的时间,在不同的时段对同一种行为,作重复的观察)(二)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征是,以某一(或某些)问题为范围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其目的在于从许多个人的反应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研究被调查者的数据事实(自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就业、宗教信仰、经济状况)与心理事实(依变量,如对问题的了解、意见、期望、态度、信念)两变量的关系。为达此目,通常采用问卷法(有电话调查,邮寄或亲自调查)或晤谈法(面对面进行,谈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即口头调查)搜集。调查要点1.回收率或回答率的问题2.填答者是否认真且合作作答3.样本的取样法4.样本的代表性(三)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则是以从组织的、临床的(一线的)或方案纪录的数据中,产生摘录、引述,或整个事件纪录;章程规约和信件;官方出版品和报告文献;个人日志;以及问卷和调查的开放性书面答复等资料做一整理与归纳的过程。(四)访谈法访谈的方法在质性研究中,亦是搜集资料一种重要方法。尤其是透过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可以了解到研究对象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与感受。访谈法往往可以搜集到比一次评量(如问卷调查)更广泛、更深入且更意想不到的结果资料。结构性访谈(structuredinterview)结构性访谈系由访问者事先设计好结构性的问题,然后依照问题的顺序询问受访者,同时受访者通常必须依照答案的结构做选择,而无法做到让受访者畅所欲言。无结构式访谈(unstructuredinterview)无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则以开放的(open-ended)的问题,寻找开放的答案,受访者通常不必受限于问题的既定答案,而可以自由联想发挥,畅所欲言。半结构性访谈(semistructured)半结构性访谈,则系上述二者的折衷,意即访问者最初向受访者发问一系列结构问题,然后为作深入探究起见,采用开放性问题,务期获致更完整的数据。个别访谈与焦点团体访谈(focusgroupinterview)焦点团体访谈是与一小团体的人们针对某一特定主题的访谈。典型的团体是6-8个人,参与历时一个半至二个小时的访谈。据研究,相同人数的团体访谈可引导出大约70%个人访谈法引出的想法与意见,但是却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五)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的观点,是指理论的建构是由原始资料中被研究者发现、辨识与逐步建立起来的。现象资料是优先于理论的发生的,研究者是不允许对研究情境与现象资料的意涵先赋于任何界定的。扎根理论的特色理论架构是由研究数据产生,而不是由文献产生,所以理论架构也当然成为研究之结果。资料的收集随着理论的发展而修正。每一单位的数据均和另一个相比较,而非整体比较。研究者同时进行资料收集、编码、归类、概念化等工作,并撰写研究结果。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现可以解释研究现象的社会过程,而非详细地描述该现象。四、质化、量化、定性:如何区分质化和量化研究都强调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成分,以深入系统的资料收集为基础。定性研究在资料分析收集上有较大随意性;质化研究遵循现象学、阐释学传统,量化研究遵循经验主义传统,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思辨传统。五、质化与量化研究的差异宏观的大规模调查预测VS微观的细致动态分析;社会普遍现象/事件的假设验证VS社会特殊现象/事件的新观察视角;完备的操作技术和效度评估VS开放互动的多重相关关系。六、质化研究理论建构的功能将事实置于恰当的分析视角当中,赋予事实以意义;理论、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在质化研究中始终存在互动关系;通过高度概括性的理论和缺乏代表性的样本之间的勾连,整合出研究更深刻和深远的社会与学术意义;用理论检验研究中的盲点和疏漏,拓展研究价值的普遍性。质化研究的传播学意义描述传播现象;形成假设或建构理论;理解现象、过程的原因以及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质化研究的设计一、设计在研究中的作用质的研究中的设计不能一次定终身,而是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二、质化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如何做?(一)建构主义设计模式(二)批判理论设计模式(三)互动设计模式建构主义设计模式批判理论设计模式互动设计模式三、质化研究的操作:怎么做?(一)界定研究的现象(二)确定研究的问题(三)讨论研究的意义(四)界定研究的背景(五)确定研究的对象(六)选择研究的方法(七)研究资料的收集(一)研究问题的发现适合的:特殊性问题;过程性问题;意义类、情境类问题;描述性、解释性问题等;不太适合的:概括性问题;差异性问题;推论性、评价性问题;因果性问题等。(二)研究对象的选择目的性抽样:依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其效度不在于样本量的多少,而在于样本的限定是否合适。由于质化研究注重从研究对象(尤其其内在经验)中获得对问题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要求研究对象能够比较完整和相对准确的回答研究问题。“目的性抽样”的基本方法:1.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2.强度抽样;3.最大差异抽样;4.同质性抽样;5.典型个案抽样;6.关键个案抽样;7.效标抽样。“目的性抽样”的影响因素:1.样本的个人条件;2.样本与研究者的关系;3.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三)质化研究的资料采集深度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念、情感感受和行为规范,生活经历,相关事件及意义阐释;焦点小组:通过群体讨论和互动提供特定情境下有关问题的集体性解释,并建构意义;田野调查:通过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整体情境的理解,对其行为的细致关注,对其理性的尊重,最终获得连续性和较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四、质化研究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标准:什么是“好”以研究所依据的范式作为评价依据:实证主义范式:将定量研究意义上的效度信度等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后实证主义范式:通过研究过程中的证伪及相关检验判断结论的可性信;批判理论范式:考量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交往的方式和过程,以了解研究对象自我反思和自我解放的程度与实质;建构主义范式:考察主体之间是否通过互动达到某种共识,及对其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阐释力。五、质化研究的效度——是否“真实”1.描述性效度:对可观察到的现象/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2.解释性效度:理解和表达研究对象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的确切程度;3.理论性效度:所依据的理论和从研究结论中导出的理论是否确切地反映了所研究的对象;4.评价性效度:对研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否确切。效度检验手段:证伪,相关检验(访谈和观察相互验证),比较,原始资料。六、质化研究的推论——是否有“代表性”内部推论:研究结果代表本样本的情况,可以在其时空范围内推论;外部推论:研究结果可以运用于本样本外的同类事物。1.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认同来达到推论;2.通过建立有关的理论来达到推论。质的分析的严谨性,有赖于详实的描述(description)数据之呈现,使别人阅读了分析结果之后就能有所理解,并能做出自己的诠释。“诠释”(interpretation)包括解释发现结果,回答有关“为什么”的问题,指出研究结果之特定或重大意义,并找出分析架构之“组型”(patterns)。第三节质化研究的资料分析处理质的数据基本原则1.当开始搜集资料时,即进行初步分析。2.将数据作成索引或卷标。3.产生主题、类别、编码等。4.思考,并省察。应用分析札记,以达概念层次。5.应用档案管理系统,以分类整理数据。和资料玩游戏。6.并无分析数据的「正确」方式,唯有系统化组织数据。7.以多种不同方式分割数据,再放一起,以形成图像。多加比较。1.个案分析:以每位受访者、或每个研究单元(如一个关键事件或一个组织)为核心,撰写个案研究报告。2.跨个案分析:将不同访谈单元、不同受访者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加以综合,找出共通的意义组型。质化研究的资料分析策略第一步:组合原始个案数据。第二步:建构个案记录:将原始个案数据加以组织、分类、编辑,成为可管理、可查询的数据库。第三步:撰写个案叙事(narratives):按时间顺序或主题来呈现个案之整体面貌。个案分析步骤1.遍读所有的访谈内容或实地工作札记,并于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评语或「写上主题」。2.将数据归类到不同的主题下,并「贴上标签」,「作成索引」,建立数据的分类系统。可将数据段落置于不同的主题之下。如:方案的活动、参与者对方案的反应、参与者间的互动、工作人员的角色、方案对参与者的影响、团体历程等。3.由其它分析者对数据做出编码。4.比较和讨论编码的结果—分析的三角测定。内容分析开放性编码1.标定现象(Labelingphenomena)将一个观察、句子、段落详细分割,赋予每一区隔的事件、想法等一个能代表该现象的名字。例如:「注视」、「厨房的工作」、「传递讯息」、「不干扰活动」、「有效率」、「监督」、「提供协助」等。2.发现类别(Discoveringcategories)将相类似的概念组合起来,赋予一组概念的类别,更为抽象。例如:「品管员」、「监控工作流程」等。3.命名类别(Namingacategory)将类别加以命名:(1)文献导出之概念(2)生活化之概4.发展类别属性和向度(propertiesanddimensions)界定类别属性或特征,以连续量尺判定类别属性之向度1.编码(coding)是找出数据中的类别(categories)。尝试发现真正的类别,并赋予名字。2.尽可能将这些类别与其出现的背景脉络做不同的连结。3.将类别彼此连结,建构适当的次类别(sub-categories)。4.以特定数据为基础进行编码,标示每一次编码,注明频率、页码、行次等。5.发展核心类别(corecategories),使所有的类别与次类别和该核心类别相关连。6.淘汰不相关连的类别,除非能找到使其和核心类别相关连的方法。质化研究编码原则观察资料之分析策略按年月顺序按年月顺序描述出观察所发现的结果,不断作描述性记录,从头到
本文标题:08质化研究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3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