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毕业论文(2011—2014年)题目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调查系别:教育科学系专业:初等教育班级:09(五)初教三班学号:095261181学生姓名:梁花指导教师:赖榕完成日期:2013-12-20目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对教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的形势认识………………………………………1二、农村师资流动产生的问题………………………………………………2(一)年龄结构不合理…………………………………………………………2(二)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2(三)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距离…3三、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3(一)经济因素…………………………………………………………………3(二)社会地位…………………………………………………………………4(三)管理因素…………………………………………………………………4(四)职业期待…………………………………………………………………4(五)工作环境…………………………………………………………………4四、对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4(一)多渠道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小学倾斜政策……………………………4(二)加强学校科学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5(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5(四)开拓师源,解决流失教师数量的不足…………………………………5参考文献…………………………………………………………………………61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调查摘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解决好教育问题的关键。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兴衰,这是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然而,近年来,在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再加上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现在,他们大都到了退休年龄。由于诸多的原因,年轻的教师又不能及时的补充,致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另外,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一部分相对年轻的优秀农村教师调到了城区。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其流失,使原本虚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再加上年轻教师补充不足,这使农村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也成为新时期农村教育难以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什么原因使得贫困地区的教师在不断流失?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不能够成为让很多人所羡慕的事业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农村中青年教师不想或不愿意继续执教呢?本人带着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只有我一人,人手不足,调查情况不能尽善。同时正值暑假,学校正放假,问卷调查没能进行。我感到很遗憾。但我进行了访问,又上官网查了资料。因而得到了一些大概的情况。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经济;措施引言农村作为培养未来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的摇篮,在农村人才的培养,建设新农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农村教师大量流失却令人担忧。具体而言,农村师资的流失给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诸多方面的。从七月底,我对母校的政教处主任进行了简单的访问及我查的资料得出农村老师流失的形势,进而分析出了原因。一、对教农村师流失的形势认识2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在不断合理流动中实现的,所以合理的人才流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中,教师流动,尤其农村小学教师,并非这种流进合格人才,流出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相对于某个学校单位而言,具备任职资格的优秀教师放弃从事教师职业或教师由现在任职学校变换到高一级学校任职,即向外或向上单向流动,可以称为显性教师流失。根据的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主体通常是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或通过自考、进修等途径取得本科学历,并在优质课等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也有担任过校长,副校长等职务而富有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员。流失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经济发达地区学校、高一级学校、民办学校公开招聘,或参加公务员考试,或报考研究生,或通过组织人事调动而“跳槽改行”等。教师流失还有另一种形式,可以称之为隐性教师流失,是指在岗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后、校外,在工作上“出工不出力”,对本职工作马马虎虎,投入精力较少,却干私活,在校外兼职、兼课,搞有偿家教,办兴趣班等,大搞“堤内损失堤外补”。“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希望在教师,关键是要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否则,基础教育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句空话。”[1]在实施新课改中,小学教师专业性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等已是基础教育不争的事实,而农村小学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更是雪上加霜,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稳定和发展,更不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农村师资流动产生的问题按常理,同一系统内的人员的正常流动是必要的,区内农村小学师资向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的流动,对全区范围来说,这并不算是流失,但对农村学校来说,则属于教师流失,因为农村流失教师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的精英,他们的大量流失,给学校教育教学和当地教育发展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一)年龄结构不合理在调查中我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中30岁以下的教师占30%,31—40岁的教师占12.6%,45岁以上的教师就占了56%以上,显然,农村小学教师中,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严重。3进一步分析调出人员的年龄结构则发现,调出人员基本上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这部分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中坚力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大部分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是造成农村小学青年、中年、老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长期以往势必降低农村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二)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由于近年来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在农村小学校中“老弱病残”的尴尬局面,一方面老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及年龄偏大不能承担重任,另一方面年轻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无法胜任,因而造成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由于农村师资流动,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缺编现象严重,中学教师平均每班只达到2.7人,村小教师原则上都是一人一班。大多数教师工作量普遍较重,尤其是中学,有63.8%的教师周课时都在14—20节之间。而农村小学教师周课时一般都在18节以上,教师不足导致学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频频,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的每班学生都超过60人,少数学校的班超过80人,班级学生人数过多,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一方面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学质量出现滑波。(三)农村小学教师的流失进一步扩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距离。农村小学师资向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的大量流动,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村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小学流失的师资绝大部分都是各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把关教师,这些教师的流失必定降低农村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个别学校教师的流失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导致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另外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的流失还导致农村生源流失。近年来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或相邻县区学校。从2001至2007年,我区有几百名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前茅的农村优秀学生跑到附近县(市、区)的省重点学校就读,导致本区优质生源流失,从而影响本区教育与相邻县区教育的差距。三、农村小学教师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一)经济因素4由于农村教师经济收入水平低下,教师劳动除具有经济效益之外,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工资待遇低,酬不抵劳,是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虽然教师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悬殊。城里教师除工资性收入以外,常常从事一些家教、补习班等兼职工作,所得收入远远大于工资收入。我查资料得知在河南,一个中教二级教师月工资900元左右,一旦由农村学校调到县城学校,通过做家教、双休日补课、节假日办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所得月平均收入达1000元以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老师收入更高。尤其是“两免一补”、“新机制”等政策实施后,差别更加明显。因为在这些政策实施之前,农村学校可根据工作情况发放一些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而实施这些政策以后,取消了一部分或全部收费项目,农村教师的待遇不增反降。农村小学教师进城,客观上已经成为农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最迫切的愿望。收入微薄,生活窘迫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二)社会地位诸多校内管理欠科学.在农村,许多学校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校内管理上没有充分体现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精神,对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农村教师对自己社会地位不认可主要是由于教师经济地位低、待遇差造成的。由于农村的大环境,没有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职业价值得不到体现,诸如教育投入不到位、教师工资拖欠、医药费报销难、子女就业难等问题还普遍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认可,没人愿意当教师。(三)管理因素教师流失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评价机制等密切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学校内部分配不公,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都是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四)职业期待这主要是从教师的职业期待与现实差距之间的张力来分析教师的流失心理。由教师角色冲突而导致的教师的消极心理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直至流失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五)工作环境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来源单一,除工资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多数农村小学教师始终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讲到底”。在电化教育,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许多农村小学了解到有许多孩子没见过电脑,不知道多媒体是5什么,更不用说什么网络了。农村学校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以至于新教师不愿到农村去工作,出现断层;老教师年龄大,学历底,观念旧,难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原有的中青年教师普遍感叹:“农村真的没呆头,谁不想进城啊!”四、对小学教师流失的对策美国著名学者琳达·达琳—哈蒙德曾指出,“对学生的成就来说,教师质量这个变量比其他变量要重要得多。”教师是教育的“血脉”,农村小学教师大量地快速地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质量严重滑坡。所以应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办学条件,发展农村优质教育,将摆在建设新农村重中之重的位置。(一)多渠道增加投入制定向农村小学倾斜政策农村小学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上应受到政策的保护。“没有经济后盾,要大家专心投入工作不现实;没有经费,只靠制度调动积极性,难以持久,更无法引进教师。”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真正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按时足额发放小学教师工资。根据当地的实情,适当提高“一费制”标准,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吸引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教育,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加强在县一级政府统一管理前提下,提高教师待遇,在使用、分配人、财、物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制定对农村教师特殊优待政策,如优先解决住房,妥善安排教师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等问题,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在“支农”、“惠农”政策指导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工资补贴标准(当然增补的不再是档案工资),并设专项资金,奖励工作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增多外出进修、学习教师名额比例等,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同时,有条件的县区和乡镇可实施教师的安居工程,在县城、乡镇所在地或农村中心集镇兴建教师公寓或
本文标题:农村教师流失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39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