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王俊(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号2008101140)摘要: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中华鲟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状态。近来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已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中华鲟。本文对中华鲟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中华鲟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中华鲟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关键词:中华鲟濒危保护退化1、简介中华鲟,俗称: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拉文种名为Acipensersinensis,英文种名为Chinesesturgeon,法文种名为Sturgeon。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形成一个歪形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最长命者可达40龄。但其性成熟较晚。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它们平时栖息在海中觅食成长,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闪光的“中华”二字。2、生存现状:中华鲟幼年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江流域每年的捕捞量约50公斤以上的个体在400-500尾,产量在60000-80000公斤之间。83-84年调查表明长江中达到产卵洄游的群体平均为2176尾,1981-1990年平均为2079尾,1998年为680尾,1999年为601尾,2000年约343尾,2001年为257尾。但由于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中华鲟资源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状态。水质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历史上,中华鲟可上溯到金沙江产卵,由于工程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中华鲟产卵场面积大幅缩小,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自然繁殖率下降,存活率降低。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长江的中华鲟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省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为保护这一珍贵动物,采取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3、主要威胁一、受水域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水质污染对中华鲟亲鱼的性腺发育、自然繁殖受精卵的孵化以及幼鲟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利。受水质污染的影响,长江口幼鲟分布范围已明显缩小,如70年代以前,中华鲟幼鱼曾是杭州湾的四种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目前,该水域已难觅幼鲟踪迹。而长江口的幼鲟也因水质污染出现了肝癌病变。二、由于工程建设,截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使中华鲟产卵场面积大幅缩小,产卵时间推迟,产卵次数减少,自然繁殖率下降,存活率降低。三、渔民的非法捕捞。1988年后,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常捕捞活动除有关科研单位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按计划捕捞少量外,其他的一律禁止捕捞。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华鲟被非法捕捞。除以上影响中华鲟资源的人为因素外,作为一群古老的生物类群,中华鲟种群延续所需的生物及生态因素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性周期和洄游距离长。中华鲟初次性成熟年龄较高,雌鲟为14年、雄鲟为9年以上,而且其重复繁殖时间间隔也长,致使其种群恢复和增长速度缓慢;当种群资源遭受破坏后,难于恢复。长距离的生殖洄游和幼鲟降海洄游,增加了洄游中的死亡概率,当人类社会活动逐渐加强时,其作用将更明显。(2).自然繁殖受精卵存活率低。长江中华鲟的敌害鱼类达10余种,这些敌害鱼类有吞食中华鲟受精卵的习性。据调查,中华鲟产卵后7-8天内,约有70%-92.4%(平均83.8%)的卵被圆口铜鱼、长条铜鱼、黄颡鱼和句鱼类等主要敌害鱼类所吞食。(3).摄食能力低。中华鲟终身为肉食性,食谱极为狭窄;其幼鲟完全被动摄食,需要一定的饵料生物密度才能保证摄食,生态环境的变化使中华鲟适口饵料生物的数量减少,不利于中华鲟幼鲟的生长和存活。4、主要保护措施1).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关中华鲟保护的法律、法规1993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为开展中华鲟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2).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中华鲟的救护和放生每年均有一定数量的中华鲟被渔民误捕,为加强对长江中华鲟保护和救护工作,在中华鲟较为集中的宜昌和荆州江段建立了中华鲟保护站,沿江各地渔政部门也开展了对误捕中华鲟的救护工作,仅宜昌江段,1986-1996年的十年间,渔民误捕放流的中华鲟达155尾。1988年,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崇明建立了中华鲟幼鱼抢救站,对被滩涂插网和翻纲网(深水张网)误捕的中华鲟幼鱼进行抢救和护养,每年可抢救放生幼鲟数十尾至数百尾。3)、建立自然保护区建设随着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加深和我国有关野生动物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保护物种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1995年由湖北省水产局行文向湖北省人民政府申请建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省级)”,现正在积极酝酿申报国家级保护区。4).人工繁殖放流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5、感想与建议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现在由于人为原因以及中华鲟自身的原因,中华鲟已处于灭绝的边缘。其中人为地原因要占很大一部分,人为地破坏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及大肆的捕捞是导致中华鲟数量急剧减少的最大的原因。虽然按照自然规律生物的灭绝也是自然界进化的过程,但是每个生物的灭绝都是在自然条件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而不是在人为因素下灭绝,而现在由于人对自然界的过度影响,使它们退出自然界的步伐大在加快了,同时,它们在生物链上的替代又不可能马上接班,这势必造成整个生物链的断裂。所以,拯救中华鲟这类“末路”物种的意义不是逆“天”而行阻止它的灭绝,而是顺“天”而要其按自然规律让其按正常的进度离开进化序列,保证自然界的平稳发展。因而保护中华鲟无论是在自然生态方面还是在对人类这一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保护中华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中华鲟保护工作急需解决的几个的问题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第二,目前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第一,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护区,并强化管理。第二,大放流规模并提高放流规格。第三,大科研力度,力争实现全人工繁殖。我们相信在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中华鲟的活动中后,中华鲟一定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本文标题:中华鲟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7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