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理您的相片。下载Google的相片软件销售旺季,各个厂家在渠道中激烈的进行着一轮轮贴身肉搏战,进入淡季,开始修炼内功,蓄积待发,看似平静的淡季,却暗藏杀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永远不能让厂家懈怠,淡季营销,出其不意,抢先造势,争夺先机!A企业是一家国内知名冷饮企业,产品畅销全国,自98年以来,在重点区域东北市场遭遇了阻力,销售一直徘徊不前。2000年,A企业在东北市场淡季期间抢先造势,提前启动冬季市场,一举旺销。对于东北市场而言,冷饮销售具有两个旺季:夏季(5月—7月)、冬季(12月—2月),8月下旬、9月、10月、11月进入销售淡季,11月中旬,各个厂家开始陆续推出新品,启动冬季市场。淡季市场相对平静,各个厂家靠畅销老品维持冷链,开始修炼内功:一是展开冬季新品的研发和市场启动的准备工作;二是召开业务培训和经销商会议;三是静观竞厂动向,伺机出动;四是调整业务架构和经销商布局。按照以往冬季启动的惯例,各个厂家都在互相观望,新品推广集中在11月中下旬上市。“枪打出头鸟”,只要有一个厂家提前启动市场,就会遭到各个厂家的围攻,此起彼伏的新品上市,伴随着促销、电视广告、POP等推广宣传手段,将其拖入新品推广大战的汪洋大海。厂家们在这场肉搏战中,各有损伤,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推广效果。A企业在总结历年冬季启动特点时,发现各个厂家推广的时间段集中,提前启动的厂家也不过几天而已,在淡季,电视媒体的高空造势形成空白,都集中在了11月中旬以后,冷链的竞争相对薄弱。A企业决定提前一个半月启动市场,新品在10月初就开始小批量上市,进行试销,检验产品的生命力。紧跟着:10月15日大批量储货完成,POP终端张贴到位,新品以三送一的力度进行全面铺设,铺设时间为5天,10月20日,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广告拉动全面开始。提前一个半个月启动市场,各个厂家不敢轻易参战,毕竟旺季的来临还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参战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这种违背常理的推广方式,令各个厂家大为不解,都成为了旁观者!竞争对手的旁观制造了A企业新品推广一支独秀的局面:新品的POP在终端随处可见,三赠一的促销力度压满了终端的整个冷链,广告媒体的宣传造势拉动了终端消费。新品在11月初就开始出了旺销的势头,销量在日渐走高,到了12月份,销量开始成倍增长,当所有竞争对手开始积极应对的时候,新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势不可挡。在销售旺季,A企业进行了间歇性断货的炒作手段,给予新品火上浇油。冬季推广的成功,使A企业在东北市场2001的销售额翻了四番。随着竞争加剧,淡季,将不再是个平淡的时期,在淡季,只有比竞争对手反应快,出其不意,抢先造势,在竞争中方能占据主动,否则将陷入旺季资源战、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产品战的系列混战中,消耗大,效果不理想,年复一年,身心疲惫。总结成功的经验,我们要看到,A企业的成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充分的准备工作。当所有的厂家将冬季新品推广的准备工作放到淡季来完成时,A企业已经在夏季就完成了冬季新品推广的筹备工作,针对东北市场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方案讨论筹备,针对东北市场的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推广排期,无论从产品研发、包装设计、价格体系,还是从促销、广告、推广等策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充分的准备体现在计划制定的周密性、合理性、可行性上面,当淡季来临,各个厂家修养生息的时候,A企业按照既定的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着部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说明,无论淡旺季,营销的准备工作时刻都是在进行的,修养生息、稍作调整、片刻的“小憩”等等都是厂家给自己设定的惯性淡季思维。淡季体现在季节性产品正常的销量下滑,但终端中仍有的一定的销量,需要对渠道进行细分,总结不同渠道销量减少的程度,做好淡季维护工作,同时开发淡季的潜在渠道。就冷饮而言,特通渠道(酒吧、酒店赠送)对于散装冰糕的需求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差异。营销界盛传的一句话是“淡季做市场,旺季做销量”。2、准确把握市场战机。淡季也创造了避开与众多厂家激烈交战的机会点,关键在于要准确的把握市场机会。机会点不是靠淡季豪赌换来的,A企业的成功是准确的把握了东北市场的特点,与各个厂家的推广排期打了个时间差,而这一点恰恰被众多厂家忽略了。准确的把握市场机会,就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抓住了竞争对手的特点,对症下药,在区域内不占强势的情况下,就要抓住竞争对手的间歇,重拳出击!A企业距离旺季提前一个半个月推广新品,所有的厂家不屑一顾,而在竞争厂家电视媒体造势的空白时间段内,进行集中的拉动造势,避开了竞争对手的干扰,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保证了产品的受众率和知名度,虽然淡季没有很大的销量,但是保证了冷链的充分占领,为旺季创造了充分的条件。3、天时、地利、人和。A企业购买了全年的气象资料,针对各月的天气预测,在产供销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2000年的冬季来的相对较早,东北经历了50年来罕见的寒冬,旺季提前来临,天气也给A企业的新品推广提供了助力。地利体现在渠道方面。2000年的渠道改革,取消一批,强化二批,营销重心的下移,保证了产品的充分铺设,三天内,新品铺满了整个终端,保证了消费者的就近购买。人和体现在团队方面。在淡季推广的前夕,销售团队就进行了分区域的业务培训,强化业务能力,边作战边提高,边总结边修改,弱化团队的淡季思想。一支强有力的销售团队保证了各项部署如期执行到位,也体现在生产、物流、市场处等职能部门的有机配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A企业的新品推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旺销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也说明了营销的各个环节不是分节动作,无论淡旺季,都要整合资源,一如既往。4、推广流程环环相扣。推广流程上环环相扣,A企业从区域新品储货、试销数量、POP数量、广告播放排期、促销力度、促销周期、区域和客户目标分解、渠道细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排期和安排,产供销的各个环节负责人都签定了责任状,确保任何一个环节的及时到位和顺利执行,保证各个部门的有机结合,推广流程上尽量减免失误发生。一个产品的成功推广,离不开各个相关部门的配合,这需要制定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流程,只把推广当成销售部门的事情,就会造成环节断裂,反应滞后,影响产品的顺利推广。5、灵活应变,应对竞争。当A企业在2000年冬季推广成功后,也给竞争厂家上了生动的一课,2001年的冬季推广,各个厂家都将推广的时间进行了提前,10月中下旬开始,新品就开始陆续上市。A企业又开始寻找新的机会点,灵活应对竞争厂家的跟进策略。推广时间上不能打时间差,就从渠道入手,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总结,A企业决定从渠道改革入手,重心继续下移,建立专营配送站,决胜终端,通过更好的终端服务,增加对冷链的掌控力度,对竞品进行终端拦截。推广力度从通路向消费者倾斜,运用专营配送平台,加大终端消费者的拉动力度,进行花样繁多的终端消费者促销。这一运作模式,着实让竞争厂家紧张了一把,也让品牌形象深入消费者内心。2002年A企业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渠道改革又创造了增量。当今市场模仿无处不在,面对竞争厂家的步步跟进,厂家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寻找淡季新的开拓点,推广的时间差、渠道改革、特通开发、加强售后服务、攻占消费者心智资源等等都是考虑的方向。原载:《销售与管理》2005年第3期《数字财富》:您在1995年7月出任IBM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2个月后又出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我们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在您上任后的头5年中,IBM前CEO每次来中国大陆访问,您都尽量带他去拜访一些非金融的客户。这是否意味着您不看好IBM在中国的金融业务呢?周伟焜:恰恰相反。我把金融定义成IBM在中国业务发展的领头羊,也就是说,很多新的想法,很多新的事情,我们都先放在金融里面来推动。实际上在我来之前,金融已经是我们在中国大陆最重要的领先行业。在整个中国大陆的信息化过程中,金融一直跑在前面,有可能比其它一些行业领先两三年甚至于更长时间,客户也比较成熟。大集中和电子商务是IBM在中国的两大战役,都是在金融业率先获得突破的。首先,中国大陆银行的电子化进程开始得最早,也最早提出了大集中的需求,而IBM恰好在这方面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全球成功案例,双方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此外,IBM所倡导的电子商务热潮是由企业电子商务带动的,而企业电子商务的突破点正是金融业的网上银行大发展。此时,IBM与中国金融业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销售产品和软件深入到了商务模式层面。《数字财富》:您出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为什么是在1995年?这后面的背景似乎与您的履新策略密切相关。周伟焜:1994年,郭士纳在接任IBM的CEO一年后对我说:“我请你来负责IBM中国公司的业务吧,咱们把这件大事做起来。”我们都非常感激郭士纳,他是在1993年IBM最艰苦的时候临危受命。一方面,他的努力使IBM在几乎被肢解的那一刻又奇迹般地被完整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他在IBM最困难的时候做出一个大胆的战略性决定,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到中国来。《数字财富》:您前面讲到,金融在IBM中国公司拥有领头羊的地位,郭士纳先生又是如此重视中国在IBM全球发展中的战略位置,为什么您在到任之后却要将拓展金融以外的市场作为第一目标呢?周伟焜:我不是说金融不重要,而是一种战略安排。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战略层面的意义,我先从战术上谈谈我这样做的两个原因:首先,1995年,IBM总部已经确立了向服务转型的大目标。这就意味着,今后的IBM将不再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专科大夫,而是要转型成为资深的企业保健顾问。也就是说,IBM的业务一定要尽可能广泛地扩展到那些同样需要一条龙IT顾问和服务的行业,如政府、电信、物流等等行业。因此,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在中国找到更多的与大银行同样成功的客户,在壮大IBM的同时,给金融业提供更有价值、也更持久的服务。第二个原因是来自于我在澳大利亚工作时的一段感触。IBM在澳大利亚最初的发展情景有些像我刚上任时的中国大陆,有4个很大的金融客户做支柱。但是在1992年、1993年的时候,由于很多外在的原因,澳大利亚大银行客户告诉我们说:“我们的成本可能要压缩,尽管IBM是我们很好的伙伴,但是我们今年不能买你们的产品了。”突然之间,我们的业务就掉了下来。这让我懂得,在对一个地区业务做战略布局时,决不能把整个企业完全放在几个核心业务上。只要是生意,就一定要讲究组合、分散风险。《数字财富》:9年过去了,您的目标达到了吗?周伟焜:我可以非常高兴地告诉你,我们目前在中国的政府、电信和物流方面的成长率都超过了金融业务。而且,IBM现在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业务是中小企业,其中也包括中小银行和信用社。《数字财富》:在这种形势下,对IBM中国在金融业的发展业绩该作何评价呢?周伟焜:IBM中国的金融业务相对是最成熟的,IBM也是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在这10年中,我们先是在大型国有银行里取得先机,然后接着做股份制银行,或者说是所谓新兴银行。更让我们兴奋的是,我们这几年在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所占的市场份额很高。比如说在过去3年中,10个新单子中我们大概能拿到8.5个。另外,我们保险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快速提高,保险正在成为IBM金融业务一个新的增长点。《数字财富》:虽然IBM金融业务与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已经合作了20年,市场占有率也实在不低了,但是在与IBM人的交谈中我依然明显感到,他们似乎都是刚冲出起跑线。IBM是否太不知足了?周伟焜:不是IBM不知足,而是互联网的出现让全球IT业都开始了颠覆性的转型。当然,IBM在全球最早也最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仅仅从1994年以来的这10年中,IBM就树起了三个很重要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服务转型。比较谦虚地讲,这是IBM经过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业绩滑坡之后,追求再生的一个方向。第二个里程碑:电子商务。实现再生后,电子商务是我们重新找回市场领导者地位的一个动作。对公司内部来说,要通过电子商务把所有的人和业务再聚拢起来;对市场而言,要重新让人家感觉到——IBM回来了。第三个里程碑:“随需应变”。这个碑比前面两个的意义更深
本文标题:gps市场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488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