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乙撑胺生产现状与市场分析
乙撑胺生产现状与市场分析秦伟程(中石化南京化工厂,210038)摘要:介绍了国内外乙撑胺生产现状、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建议国内现有企业进行重组兼并,扩大装置规模,依靠规模和技术的提升与国外产品抗衡。关键词:乙撑胺生产市场发展乙撑胺是指乙二胺的无环多聚体类产品,如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五乙烯六胺等和环状胺类如哌嗪、氨乙基哌嗪、羟乙基哌嗪等。作为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有机合成、医药、染料、农药、化学助剂、橡胶塑料助剂、有机溶剂和环氧树脂固化剂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90%以上依赖进口,成为我国亟待发展的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之一[1]。1合成工艺按原料路线分乙撑胺生产路线主要有两条,即二氯乙烷法和乙醇胺法,经过这两种类型工艺变通成实际应用4条工艺路线,其中主要是二氯乙烷法和乙醇胺法路线,各占总生产能力的50%左右。1.1二氯乙烷法[1~5]氨水和二氯乙烷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乙撑胺系列产品,其中产品组成分布取决于以下因素:二氯乙烷和氨水的摩尔比;产品的再循环;pH值的大小及反应釜的几何尺寸等。当氨水与二氯乙烷的摩尔比为2:1.1时,典型组成分布为:乙二胺55%,二亚乙基二胺1.9%,二乙烯三胺23%,N-(2-氨乙基)哌嗪3.5%,三乙烯四胺9.9%,四乙烯五胺3.9%及分子量更高的多烯多胺2.3%。工艺条件:反应在液相下进行,无催化剂,氨水过量,氨与二氯乙烷的摩尔比可由2.6:1到3:1.1,氨一般以50%~60%(质量分数)的水溶液加入,反应温度在120~180℃,压力为2.0~2.5MPa,该反应进行迅速,强烈放热。可以通过改变氨和二氯乙烷原料比例,或者使部分产品循环来改变产品组成分布。较高的氨比,较高反应温度及较短的停留时间,有利于乙二胺的生产,而降低摩尔比时使得分子量较高的多烯多胺的比例有所提高;用二氯乙烷和乙二胺、二乙烯三胺、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反应同样可以得到分子量较高的多烯多胺,这些胺可以通过蒸发结晶、脱水,溶剂抽提或者联合工艺将它们从盐的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具体工艺流程为:氨与二氯乙烷反应后的产物用氢氧化钠中和,温度为120~180℃,产品胺与水一起蒸出,氯化钠则以淤浆析出,过滤后再进行蒸发,如此反复,将产品全部蒸出。蒸出的粗产品经分离精制得到乙二胺和其他单一的多烯多胺。随着技术进步目前国外主要采用溶剂萃取法来分离乙撑胺的混合物。该法最大特点是产品组成分布广,可以通过工艺参数的改变调整产品结构,灵活性较大,但是能耗大,并有大量氯化钠废水,工艺过程腐蚀严重。1.2乙醇胺法[1、6~9]乙醇胺法首先由BASF公司开发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根据工艺过程又分为氨化催化剂还原工艺和缩合工艺。1.2.1氨化还原工艺氨化还原工艺是在氢气存在下进行,以乙醇胺与氨为原料,采用Ni、Co、Cu等金属催化剂,反应温度150~230℃,反应压力20.0~30.0MPa,反应生成乙二胺、多乙烯多胺和哌嗪等,该法最大特点就是产品组成乙二胺含量比较高,通常乙二胺收率为70%~74%,产品组成分布也可以通过调节反应温度、氨与乙醇胺的摩尔比、氢气分压等来控制。例如氨与乙醇胺的摩尔比为9.3:1时,乙醇胺转化率为60%时,产品的典型组成分布为乙二胺71%、二乙烯三胺10.2%,(氨乙基)乙醇胺6.9%,二亚乙基二胺9.2%,氨乙基哌嗪1.4%,羟乙基哌嗪1.3%。该工艺过程基本没有三废排放,适应大规模、连续化生产的清洁工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欧美许多公司采用。氨化还原工艺用催化剂以Ni、Co、Cu或贵金属为主要组份,以Fe、Ce、Ru、Re等为改性组分,早期采用RaneyNi(Co)和改性的RaneyNi(Co)催化剂,后来发展为负载金属催化剂,载体采用Al2O3、SiO2、TiO2、ZrO2、MgO及硅铝酸盐等多孔材料,该催化剂可有效提高催化反应活性,降低反应压力。为了进一步改善工艺条件,提高主要产品乙二胺收率,国外研究人员一直着力研究氨化还原工艺用新型催化剂,并取得较好效果,如Ni-Cu-Cr-Fe催化剂作用下,在210℃,17.24MPa,液体空速2.7h-1,氨与乙醇胺比例为5.9条件下,乙醇胺的转化率可达到86%,乙二胺与哌嗪的选择性分别为42.3%和33%。Co-Ni-Cu/Al2O3催化剂,乙醇胺转化率为76.9%,乙二胺收率为49.7%。近年来相继开发出Ni-Re、Ni-Ti、Ni-Ru(或其他贵金属)改性的脱(加)氢氨化催化剂,以提高乙二胺的选择性;美国专利报道采用Cu-Ni催化剂在乙醇胺氨化中行为,发现低Cu/Ni比有利于生成乙二胺,高的Cu-Ni比有利于生成二乙烯三胺。日本专利报道在催化剂制备工艺上采用超细Ni沉积,以提高反应活性。产品精制方面采用共沸精馏,加入苯作为共沸溶剂并加入消泡剂,可以得到纯度高、色度低的产品;通过0.5%Ru/Al2O3催化剂加氢处理的反应液,精制可得到高纯度的产品。1.2.2缩合工艺缩合工艺采用乙醇胺和氨为原料,以沸石等固体酸作为缩合催化剂,在高温高压下气相反应合成乙撑胺,其中重要医药中间体哌嗪比例较高(约10%),使得该工艺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目前美国联合碳化、瑞典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采用该法生产。固体酸缩合催化剂的发展经历了卤化物、固体磷酸、钨酸、铌酸、杂多酸、分子筛的过程。近年来利用各种分子筛进行乙醇胺氨化反应的研究有所突破,据报道采用磷钨(钼)酸/Al2O3催化剂,在温度310℃、压力10.34MPa的条件下反应,乙醇胺转化率达70.3%;用稀土交换的脱铝丝光沸石为催化剂(Si/Al比为7.2:1),在温度300℃、压力33.51MPa,氨与乙醇胺比为3.9:1的条件下,反应4h,乙醇胺转化率为15%,乙二胺选择性为84.3%。在含有Fe、Ti的固体磷(钨)酸催化剂作用下,三乙烯二胺与乙醇胺发生重排反应可生成乙二胺,高分子产物在同一催化剂上裂解为低分子产品,从而有效的调节产物组成。采用固体酸催化剂的缩合工艺,反应温度和压力较高,但是无需加氢,催化剂可以再生,尤其是哌嗪比例较高,为此世界上主要乙撑胺生产工艺竞相开发研究此工艺用催化剂。1.3其他工艺[1]除上述介绍两种主要工艺外,环氧乙烷与氨反应生产乙撑胺是由乙醇胺路线衍变而来,在该工艺过程中环氧乙烷与氨反应生成乙醇胺,进一步与氨反应得到乙二胺和多烯多胺,该工艺乙二胺产率较高,美国联合碳化已建成由环氧乙烷和氨直接反应生成乙二胺和多烯多胺的装置。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国内环氧乙烷装置建设速度明显较快,因此靠近规模化环氧乙烷装置采用该工艺建设乙撑胺生产装置,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国外也对环氧乙烷与二氯乙烷结合工艺进行研究;国外还有报道甲醛和氢氰酸在水存在下生成乙醇腈,或者在氨存在下反应生成氨基乙腈及其缩合物,将这些产物加氢还原以后,可以得到乙撑胺系列产品,该工艺可以有效解决丙烯腈副产品剧毒的氢氰酸的出路。不过目前全球主要采用是二氯乙烷和乙醇胺法,且乙醇胺和环氧乙烷比例在不断增加。2生产现状[10~11]乙撑胺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2003年全球乙撑胺的生产能力约为447kt/a,产量约为350kt左右,开工率约为78.3%。表1为世界乙撑胺主要生产公司及生产能力。表1世界乙撑胺主要生产公司及生产能力kt/a生产厂家装置地址生产能力美国陶氏化学公司Freeport,TX80联合碳化公司Tccft,LA120西欧巴斯夫公司安特卫普,比利时35拜耳公司LeverKvscn,德国20DelamineBVDlfzuel,荷兰35阿克苏诺贝尔Stenungsund,瑞典45陶氏化学Tcneuzen,荷兰27东欧ChlorvinilProductSterliamak,俄罗斯10ChlorvinilProductKalush,乌克兰10日本Tosoh公司Yokoma,日本45其他20合计447乙撑胺生产发展呈现以下几大特点,一是世界乙撑胺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几家大公司,上述3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90%,而且产量约占93%,如美国陶氏化学、联合碳化、巴斯夫、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生产能力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69%,这些公司控制和主宰着世界乙撑胺工业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趋势;二是乙撑胺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与消费比较成熟的产品,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生产、消费变化幅度不大,相对其他产品来说市场比较平稳;三是生产工艺逐渐趋于乙醇胺或者环氧乙烷路线,,进行向上游原料或下游产品一体化的联合,尤其是与原料环氧乙烷装置建在一起,主要考虑原料供应和产品运输方便,保证原料供应与降低成本,增加装置的竞争力。我国乙撑胺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国内下游市场,尤其是医药、农药等领域的需求,国内建设多套中小型乙撑胺生产装置,最多时候达到30余家,年产量多为数百吨的小装置,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及能耗比较高,导致生产成本高,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因此多数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我国乙撑胺主要生产企业与产能见表2。表2我国主要乙撑胺生产企业及产能t/a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常州东南化工集团公司3000常州三峰化工有限公司3000湖南南天实业有限公司500湘潭精细化工厂500济南清河化工一厂300上海染化公司400江苏丹阳化肥厂200合计79002004年我国乙撑胺生产能力约为7900t/a,年产量约为5500t,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产品质量和成本无法同国外产品相抗衡,因此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乙撑胺系列产品中主要消费是乙二胺(其他多烯多胺产品进口较少,海关没有单独统计数据)表3为我国乙二胺进出口情况。表3近年来我国乙二胺进出口情况统计年份进口量/t进口额/万美元出口量/t出口额/万美元199911519.01593.46482.712.012200013636.21912.036203.421.702200113854.72032.81278.712.973200220902.02925.15568.42.559200324034.83677.569200.648.674200431776.05936.51394.117.905另外我国每年还进口一定数量的乙二胺盐和其他乙撑胺产品,2004年乙二胺盐进口量约为2877.5t,其他多烯多胺和哌嗪进口量约为5800t,因此2004年我国乙撑胺总进口量约为40000t,近年来进口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远远高于其他有机中间体产品,出口量极少。3市场分析3.1国际市场分析近年来美国、西欧和日本的乙撑胺的消费稳步上升,但是增长率不高,全球年均增长率约为3.5%左右,而且三大地区乙撑胺的消费结构也不尽相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乙撑胺消费国,2002年消费量约为127kt,其中以多烯多胺为主,而乙二胺的消费量仅占总消费量的约23%左右,美国乙二胺主要用于生产螯合剂、聚酰胺树脂,多烯多胺则主要用于润滑油添加剂、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纸张湿强增强剂等,美国是全球乙撑胺最主要的出口国,其中35%的产品用于出口,美国对乙撑胺的需求呈现缓慢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美国乙撑胺的消费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8%,预计2006年美国乙撑胺的消费量约为136kt。20世纪90年代西欧乙撑胺的需求增长速度较快,年均增长率约为4%,2002年消费量约为126kt,与美国不同的是西欧乙撑胺消费中主要为乙二胺,约占总消费量的65%,西欧乙二胺主要用于生产螯合剂、杀菌剂和四乙酰乙撑胺等,多烯多胺则与美国消费结构相似,随着发展中国家杀菌剂的快速发展,在洗涤剂新配方中将越来越减少四乙酰乙撑胺使用量,因此未来几年西欧乙二胺增长速度将变缓,但是多烯多胺的消费增长速度将保持一定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西欧乙撑胺的消费年均增长速度约为2.5%,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消费地区,2006年消费量将达到139kt左右。2002年日本乙撑胺消费量约为19kt,其中乙二胺占总消费量的47.4%左右,日本的消费结构与西欧消费结构相近,日本目前也有一定数量乙撑胺出口,去向主
本文标题:乙撑胺生产现状与市场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3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