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1)
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市场供给基本平衡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状况从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规模与全行业的发展步调是一致的。1992年~1993年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峰时期,1994年以后随着全行业步入调整时期,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呈现出增速减缓的态势,1998年房地产逐步走向复苏后,房地产业的开发投资增长率也走向回升,200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额6245.5亿元,同比增长25.3%,至2002年前11月,全国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8.2%。从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1996年开始,我国房地产业投资结构开始向住宅转移,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逐渐上升,2001年住宅投资占房地产业的投资比例为68.5%,2002年1~11月,这一比例已上升为70.7%,办公楼投资稍有上升,商业用房投资的比重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投资结构的这种变化基本符合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分析2002年,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1年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都有较快增长,新开工面积比去年同期增长27.2%,施工面积增速21.5%。今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80730万平方米,增长22.6%,本年新开工面积3676万平方米,增长19.1%。考虑到新开工面积的较高增速,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施工面积还会出现较快的增长。从竣工面积来看,1998年以来,房地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开始回升,受工程建设工期较长的影响,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2002年1~11月,全国房地产竣工面积1627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8.3%。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分析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是房地产市场供给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住宅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商业用房市场次之,办公楼市场所占的比重最校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结构存在着以下特点:住宅供给平稳增长,住宅供给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别墅和高档公寓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安居工程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在5%~10%比较合适,因此近几年我国政府严格控制高档物业的投资,高档物业在房地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已降低到10%以下,普通住宅的投资比例开始上升,2002年1~11月,住宅投资占房地产行业总投资的比例已达70.7%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29.6%。办公楼市场供给有所增加2000年,办公楼投资完成额仅为293万平方米,与1999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12.9%。2001年投资额较上年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自今年以来,办公楼开发投资额呈现较快增长,可以预见,今年办公楼市场供给将出现较大增长。商业用房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在前几年经济发展过热时,商业用房比较畅销,各地商尝商铺纷纷涌现,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商业用房的销售率迅速下降,近两年消费疲软困扰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与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直接相关的商业用房的需求下降,但每年商业用房的竣工面积却不断增加,这就加剧了商业用房的供求矛盾。市场需求高速增长近几年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近两年来,在扩大内需和全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我国房地产销售摆脱了前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现高速增长态势。2002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达3536亿,同比增长37.1%。个人消费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购买商品房的绝对额高速增长,1987年,个人购买的商品房只有426.66万平方米,占当年商品房销售的17.9%;而到了1997年,个人购买的商品房达5233.72万平方米,占当年商品房销售的66.6%;1998年,虽然受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集团突击购房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个人购房也增长很快,1998年个人购房的比例比1997年上升了7个百分点,达到73.6%,市场消费主体的这种变化对开发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0年,随着房改的结束,个人购房的比例已达80%,2001年这一比例已达到87%,2002年1~11月,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比例为90%。1~3季度,北京市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重达到95.3%,显示出北京市住宅市场的即期需求旺盛。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活跃了房地产市常一年来,各地以培育市场为核心,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存量住房入市“门槛”,使二手房交易逐步活跃,丰富了市场供应,并有效地带动了商品房销售,房地产二三级市场联动的效果日益明显。2001年,上海市存量住房交易15.6万套,1031.48万平方米,成交金额274.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59%、99%;经登记备案的出租住房8.52万套,1036万平方米。到去年底,上海市已购公房累计上市14.4万套,占已出售公房总量的9.7%。此外,随着国家对住房租赁税率的调整,各地租赁市场日趋活跃。南京市去年房屋出租登记备案面积14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77%,租赁税收达1.1亿元。上海、广东、江苏、浙江、贵州等省市,越来越多的居民采取通过将自有住房出租,同时购置新房自住来改善家庭居住条件,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出租也在部分城市逐步兴起。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了住房消费大部分城市已在出台货币化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补贴资金筹集和管理、补贴标准、补贴方式、补贴申请、现住房认定、超标和未达标住房处理、补贴发放程序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少省市已陆续发放住房补贴,补贴的发放带动了大量个人存款和银行贷款进入住房市场,促进了居民住房消费。住房金融进一步发展,住房公积金管理逐步规范截至2001年底,全国商业性和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已达6398亿元,是1997年底的33倍,首次超过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占消费贷款余额的86%,基本实现了房地产信贷结构的调整。2001年住房公积金新增个人住房贷款395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住房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购房的支付能力,已经成为居民提前实现住房消费的重要手段。从统计数据看,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不到0.5%,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24%,对于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空置总量仍然很大房地产市场空置总量仍然很大据统计,到2002年7月底,中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在1.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超过50%,占压资金超过2500亿元,居中国各行业不良资产之首。由于我国房地产开发商多以中小型规模企业为主,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较大的空置面积使得开发商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难以收回的预期收益,使得开发商难以进行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会使房地产的有效供给不易实现,出现恶性循环。与居民收入相比,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世界银行的研究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一套住房售价与家庭年收入之比为3:1至6:1时,居民才能负担得起。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年收入的3~6倍能买下一个中等水平住宅时,这个家庭便具备购房能力。2001年,我国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售价达到2226元,按此计算,一套70平方米的住宅大约需要15.6万元,而去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00元,按一家三口计算,房价与家庭年收入比达到7.6:1。而在房地产市场发达的北京,这个比例高达12.4:1,因此,房价过高是制约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桎梏。市场供求结构失衡楼市供应与购房人需求之间的差异造成供求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供需价格差异:低价位房供应不足,中高价位房供应过量。以北京市为例,调查显示,北京居民的购房需求主要集中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的房子。87.3%调查者期望值处于3000~5000元/平方米。但是,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价位分布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价位在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6000元、6000~8000元/平方米的比例基本都在20%左右,而价位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和高于8000元/平方米以上比例都相对较少。即市场上楼盘的供给,有一半左右的供需结构的矛盾。与商品房空置量日益增加的状况截然相反的是,经济适用房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充分暴露出我国房地产业存在着严重的供求错位。从目前看,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手段是大规模建设和推出经济适用房,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前不久宣布,今年将投资1700亿,计划建设2.25亿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这将更有效的满足普通市民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是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差异:尽管当前房地产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投资增幅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价格上涨过快、土地供应过量等有可能过热的“苗头”。投资的增幅与销售的增幅相比,应该要保证能够在发展中不断消化同期上市的商品房。今年1~9月份,天津、河北、江西、浙江、海南、吉林、江苏、河南、云南、陕西、山东和宁夏等地区,都出现了投资增幅高于销售增幅超过了20%的情况。住房市场体系不完整完整的住房体系包括住房一级市场和住房二级市场,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没有一级市场,当然不可能有二级市场,但二级市场又制约着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不发达,一级市场就低迷,只有在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的条件下,居民的住房资产才具有流动性,居民才能转让和卖掉旧房,购买新房。就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住房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以北京和上海为例,2001年,上海二手房交易量(成交登记)达到1031万平方米,新房销售(成交登记)突破2020万平方米,可见存量市场兴旺对增量市场的巨大促进作用。与上海相比,北京的住房市场体系完善度较差,住房一二级市场之间过大的价差,导致居民“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难度较大。2001年北京的二手房交易量仅5400套。随着快速推进的危改拆迁释放的巨大需求,二手房的需求将有增无减。旺盛需求将继续保持潜在的市场需求成为住宅业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市场潜力来看,到2001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20.8平方米,虽然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许多,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几倍。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3~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旺盛的住房需求。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住宅的巨大需求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城市化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世界银行对世界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人均GDP低于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仅为20%;当人均GDP从700美元提高到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而当经济高度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将趋缓;198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9.4%,1995年上升至29%,2001年进一步提高到36.2%,城镇人口达到4.5亿。如果在未来十几年中,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保持在9.6‰左右,城市化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46%,城市人口将达到6.4亿,净增加1.9亿人,每年新增人口1852万。新增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无疑会对住房建设带来更多需求。其次,流动人口增长对住宅的巨大需求城市化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出现大量的流动人口。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对租赁房屋产生了巨大需求。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三大城市为例,各城市的外来人口多达300万到400万,其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分别是21:100、10:100和6:100。如此大量的流动人口,成为这些城市房屋租赁市场的消费主体,为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从目前的8000万人增加到1.5亿人,按人均居住最低标准(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建筑面积4平方米)计算,需要为新增的流动人口建造约3亿平方米的租赁房屋,每年需开发建设3000万平方米以上的租赁房屋。再次,居民消费结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发展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汪丽娜指出,“居民消费结构的调整带动住房消费的升级换代,是今后5至10年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首要原因”。1978~200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6%,人均GDP增长也高达8
本文标题: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6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