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
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机制•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货币供给系统。第一层次是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等经济行为主体也会在不同的角度对货币供给机制产生影响。一、货币供给量的含义•货币供给量,即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在当代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主要包括现金和各种银行存款。•名义货币供给量(NominalMoneySupply)•实际货币供给量(RealMoneySupply)二、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一)基本概念•1.存款货币:是指存在商业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2.原始存款(PrimaryDeposit):能增加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存款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3.派生存款(DerivativeDeposit):指由商业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又叫衍生存款。•4.法定准备金(Rd)和超额准备金(E)(二)简单存款创造1.前提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2)非现金结算制度:存款创造模型假设•(1)超额准备金为零。•(2)现金漏损率c为。•(3)非支票存款为零: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期存款或储蓄存款的转化。•(4)二元银行体制:由中央银行和多家商业银行组成2.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假设为了增加货币供给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从某甲手中购进国库券100元,某甲将所得100元现金(或支票)存入A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为20%,存款创造过程为:第2步第3步3.存款创造乘数•公式推导:•令,称为简单存款乘数(SimpleDepositMultiplier)。dd1nd2dddr1*r111*]r1r1r11[*RRRD)()()()(ddr1k(三)多倍存款创造:更为现实的考察1.超额准备金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活期存款总会有一部分以现金形式被提走,流出银行体系•现金漏损率是指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er1kddcer1kdd3.新增支票存款向非交易存款的转化(t)对存款创造的限制–非交易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为t,以及非交易存款的准备金率为rt,则存款乘数进一步修正为:tddr*tcer1k三、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在前面的多倍存款创造模型中,我们找出了银行准备金变动额同支票存款变动额之间的关系:•其中为存款乘数。•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存款乘数和银行准备金来控制货币供应中最重要的部分——支票存款。RD*kdddk(一)基础货币1.基础货币•我们将流通中现金(C)与银行准备金(R)之和定义为基础货币(B)。•B=C+R•M=m*B•m为货币乘数,它代表的是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同时由于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具有存款创造功能,所以货币乘数一般都大于1,也就是说,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导致数倍的货币供给的增加。•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2.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2种主要方式:•①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s):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证券的业务。例:假定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买入来增加1000元的证券持有量,那么有以下几种可能:•A.证券出售者是一家银行。如果该银行将出售证券所得的中央银行支票存入中央银行,则中央银行和该银行的T型账户分别为:•如果中央银行支付的是现金,则T型账户为:B.证券出售者是一家非银行企业或个人,即非银行公众。如果中央银行会给证券出售者1000元支票,出售者将支票存入一家银行,该银行又将支票存入中央银行,则T型账户为:•如果证券出售者收到支票后,拿到一家银行去兑现,银行付出现金,并将收到的支票存入中央银行,则T型账户为:•上述几种情形中,基础货币的增加都为1000元。•结论:–中央银行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中央银行向银行或公众卖出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减少相应的金额。•贴现贷款的增加将直接表现为获得贷款的银行的准备金的增加。•假定某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了1000元的贴现贷款,这1000元贷款就成为该银行可以动用的准备金。从而整个经济中的基础货币就增加了1000元。用T型账户表示就是:•显然,当该银行将这1000元贴现贷款归还中央银行时,这新增的1000元基础货币将随之消失。②贴现贷款(DiscountLoans)•总的来说,中央银行对贴现贷款量的控制远不像对公开市场业务量的控制那样精确。•在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贴现贷款曾是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应的最主要政策工具。•目前它的位置已经为公开市场业务所取代。(2)政府财政赤字•政府要弥补其赤字,可以有三种选择:①增加税收。•基础货币不会增加也不减少。②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一般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会对基础货币产生间接的影响。③发行货币。•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3)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例如:在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升值过于迅速,以致有可能影响到本国的出口,中央银行可能被迫通过购买更多的外币来阻止这种趋势。(4)其他因素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负债资产流通中的通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贴现和放款外汇和黄金储备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基础货币1.货币乘数的推导•B=R+C•M=D+C•显然,总准备金R等于支票存款的法宝准备金r*Dd和定期存款的法宝准备金rt*Dt以及超额准备金e*Dd之和,即:(二)货币乘数dttd*e*r*rDDDR•又因为:Dt=t*Dd,所以有:•又因为:C=c*Dd,所以有:•只要(r+rt*t+e)1,货币乘数m就大于1,而这种条件一般是会满足的,因此基础货币的增减将导致数倍的货币供给增减。dtet*rrDR)(cet*rrc1cet*rr)c1(mtdtddDDCRCDBM)(•由于货币乘数大于1,我们可以通过图9.1来形象描述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三)货币供给量的决定•纪录片[BBC]1929大崩盘•基础货币增加20%,货币供应下滑25%•原因分析?1930-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银行业危机(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货币供应论: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外生货币供应论: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货币当局的政策和操作手段。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从基本公式出发:Ms=B×m–逻辑分析:货币供给口径的逐渐扩大货币供给量由外生货币乘数的日趋复杂变量向内生变量演变–深入分析:在影响货币供给的众多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关键性因素,其对货币供给的性质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弗里德曼的外生货币供应论•广义货币:“购买力暂栖所”构成:公众持有通货货币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弗里德曼的外生货币供应论•复杂的乘数模型CDRD)CD1(RDBCDRD)CD1(RDCR1CD1RCDCBM弗里德曼的外生货币供应论•研究方法:以货币供给基本公式为基础,借助数理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动90%左右由B的变动引起•结论:货币供给量是一个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外生变量政策意义•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没有可控性货币政策可能无效。•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具有可控性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讨论: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因素•从《中国金融年鉴》获取M1、M2数据•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获得基础货币数据•分析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计算货币乘数•分析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判断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西方货币供给理论经历了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对货币供给分析、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和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分析的主流沿革。•《西方经济学说史》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他认为,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和货币供给分析•新剑桥学派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理论。•他们认为,虽然从形式上看,现有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从中央银行渠道出去,但实质上这个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在货币供应的控制问题上,他们一方面赞同凯恩斯的观点,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和效果不像凯恩斯认为的那样绝对。•他们主张,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是有限度的。同时,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方面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总之,新剑桥学派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内生货币供应理论,但在论述中包含了这层含义,其理论分析也已经脱离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1.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是随着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传统的金融理论、金融体制受到冲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被扰乱这一背景而产生的。•新古典综合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内生货币供应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主要是内生的。二、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2.货币学派对凯恩斯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体现在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政策主张上。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研究的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他反对凯恩斯提出的需求管理,认为应当把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货币政策应该是一切经济政策中惟一重要的法宝,其他经济政策如果不通过货币政策或没有货币政策的配合,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由于德国中央银行在欧洲的核心地位及其成功的货币政策实践,德国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受到重视。•该理论认为,要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协调和稳定,必须首先稳定货币。•货币供应的总原则应该是保证币值稳定。综上所述:•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经济运行,而自身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实质上看货币供给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的结果。•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放在货币供应量上,反而应放在利率、对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和信用规模管理上。•货币学派也十分重视货币供给稳定,他们主张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弗里德曼主张把货币供应增长率固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合理预期学派基本赞同货币学派关于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观点。•西德学派的理论也和货币学派的观点相近,认为中央银行应控制货币供给,货币供应的增长应与社会生产能力的增长相一致。三、货币供给理论的比较一、中国货币供应量定义及其乘数•出于金融发育程度不同,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内涵不一致。目前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如下:•M0=流通中的现金•M1=C+D,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即M0,D为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及农村存款。•M2=M1+TD,TD为准货币,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与其他存款•B=C+R,其中B为基础货币,R为各类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第三节中国的货币供给问题•由此,可以定义M1和M2的乘数。•式中,m1、m2分别为M1和M2的乘数,cet
本文标题: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57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