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元代服饰元代男子服饰冕服:•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元朝留辫束发•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元代妇女服饰•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元代质孙服•质孙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一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衣袖较紧、窄,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质孙”是蒙古语“yisen”的音译yisen以为九即为一到九品官员的官服.元代冠服制度于英宗时厘定,但因元代官制、三公不常设,丞相人数不定,官员因事而设,事完官职就告结束,所以衣制并不确定。一品服是右衽,戴舒脚幞头,紫罗服,上有大独科花(即大团花),直径五寸,束玉带;二品紫罗服,小独科花,径三寸,束花犀带;三品紫罗服,散答花(即写生散排花纹),径二寸,束荔枝金带;四、五品紫罗服,小杂花,径一寸半,束乌犀带;六、七品绯罗服,径一寸半小杂花,束乌犀带;八、九品明绿色无纹罗服,束乌犀带。元代平民百姓服饰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图为扎巾、穿短袖衫的男子(山西永乐宫纯阳殿壁画)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由于蒙古族的影响,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色彩也比较灰暗.图为扎巾、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本图为裹巾、穿袍衫的男子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蒙古男子,则戴瓦楞帽、棕帽及笠帽。元代平民男子服装,以长袍为主,元代汉族女子,仍穿襦裙或背子,男女服装的样式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本图为扎巾、穿左衽袍衫的男子及妇女
本文标题:元代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1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