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高考考点重点把握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2、真理和谬误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认识真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反作用决定性质谬误特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注意:意识与认识的关系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相对应。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相对应。③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人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实践认识世界主观世界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1、蜜蜂筑巢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提示】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二、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1)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2)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2、能动性(1)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电视、空调、网络)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3、社会历史性:(1)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2)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4、联系: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提醒(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特别提示: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对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误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提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即改造世界)。拓展深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的区分表现侧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吃一堑,长一智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以致用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下列句子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则会阻碍人的实践活动。2.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方法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真理谬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考点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2、真理的特征(1)真理的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①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②第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启示(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①任何真理是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③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误区: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世界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1.真理客观性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世界观〗〖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对立:真理——主观符合客观、正确反映谬误——主观背离客观、歪曲反映统一: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①真理超出范围。②真理超越或是落后于事物的发展。③把全面的真理内容彼此割裂(断章取义)。谬误向真理转化:①超出一定范围后回归。②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③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D三、认识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1)表现:(2)原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受到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等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认识的无限性(1)表现: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误区:“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特别提示:1、认识具有反复性不等于人们不能获得真理2、获得终极真理的观点违背了认识的无限性,永远达不到真理的观点则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3、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易错提示1、认识只有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2、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
本文标题: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4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