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六章中枢神经系统脑组成:位于颅腔内。位于椎管内。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脑相连,成人脊髓下端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45cm;新生儿下端平对第3腰椎体。第一节脊髓脊髓圆锥:腰骶膨大向下急剧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丝,止于尾骨背面的骨膜。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与上、下肢出现有关。颈膨大:C4-T1腰骶膨大:T12-S3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分成左、右对称两半每一脊髓节的前根和后根的外侧端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经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根丝,含运动性神经纤维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背根)根丝,含感觉性神经纤维后中间沟: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条较浅的沟。脊神经节:后根上的膨大节,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C8节、T12节、L5节、S5节、CO1节。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状结构称之。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临床腰椎穿刺部位: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C1-4节段:C1-4椎体C5-8、T1-4节段:-1椎体T5-8节段:-2椎体T9-12节段:-3椎体L1-5节段:10-12胸椎体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三、内部结构前角: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后角: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中间带: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侧角: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㈠灰质纵贯脊髓全长,呈“H”形的垂直柱。网状结构: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由部分灰质、白质混杂交织而成。中央灰质: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灰质。㈠灰质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1.前角:α运动神经元:大型细胞,轴突占前根运动纤维2/3,分布到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传递随意运动冲动;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细胞,散在于α-运动神经元之间,其轴突占前根1/3,分布至骨骼肌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返回侧支,其轴突再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电生理证实,Renshaw细胞对α-运动神经元有反馈抑制作用。分群: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外侧群: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侧角:C8-L3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内有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2.中间带:前、后角之间。后角边缘核(边缘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胸核(背核或Clarke核(柱)):C8-L3节段。3.后角:尖部、基底部灰质周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㈡白质㈡白质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称之。紧贴灰质表面,分别位于三个索内,即前固有束、外侧固有束和后固有束。主要由后角细胞轴突构成,行程不超越脊髓。功能:联系脊髓不同节段,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节段或节段间的反射。1.固有束:2.上行纤维束⑴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是后根内侧部纤维在后索的直接延续。T5节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薄束T4节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楔束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功能:向脑传导本体感觉——来自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及振动觉和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纤维排列:内→外:骶、腰、胸、颈⑵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位于外侧索的边缘。L3以上同侧背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腰骶膨大节段的两侧中间内侧核→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功能: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侧:骶、腰、胸、颈。⑶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量同侧)→白质前连合交叉(同侧不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当。⑷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延脑后则合并成一束,称为脊髓丘脑束或脊髓丘系。⑴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脑干→延脑处交叉→→脊髓前角运动细胞3.下行纤维束对侧:皮质脊髓侧束同侧:皮质脊髓前束功能: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①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全长,位于外侧索后部、脊髓小脑后束内侧。纤维排列:外→内:骶、腰、胸、颈②皮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前索的前正中裂两旁,一般只下降至胸部,大多经白质前连合交叉,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胞(也有一部分止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主要是支配躯干肌的细胞。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人类此束较小,只达脊髓上部。中脑红核→交叉→脊髓外侧索→后角→中继后至前角运动神经元。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动和肌张力。⑵红核脊髓束:1.传导机能2.反射机能脊髓反射:通过脊髓装置所完成的反射躯体反射:是指一些骨骼肌的反射活动牵张反射:如膝反射屈曲反射:内脏反射:竖毛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四、脊髓的功能3.低级中枢排尿、排便、性功能活动、血管舒缩中枢瞳孔散大中枢——C8、T1侧角四、脊髓的功能Seeyounexttime!第二节脑干脑:端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桥脑(脑桥)、延脑(延髓)6个部分。脑干:中脑、桥脑、延脑的合称,向下连脊髓,向上与间脑相连,是大脑与小脑、脊髓之间联系的干道。㈠延脑:倒置圆锥体,下界平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连接,上面腹侧以延脑桥脑沟、背侧以髓纹和桥脑分界。脊髓表面的纵行沟裂都延续到延脑。一、脑干外形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丝(前外侧沟)、舌咽、迷走、副神经根丝(橄榄后方)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㈡桥脑:较延脑膨大,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腹侧:延脑桥脑沟中自内→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桥脑臂/脑桥臂)、三叉神经根、桥脑小脑三角。背面:形成菱形窝上半部,与延脑上半部的背面共同构成第四脑室底。小脑上脚(结合臂)、前髓帆(上髓帆)。上外侧界——小脑上脚;下外侧界(内侧→外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外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㈢菱形窝:窝的境界:结构:髓纹、正中沟、界沟、前庭区、听结节、内侧隆起、面神经丘(面丘)、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最后区、蓝斑位于延脑、桥脑和小脑之间的脑室,顶朝小脑、底为菱形窝。㈣第四脑室顶:前部——小脑上脚、前髓帆;后部——后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底:菱形窝交通: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成对)腹侧面上界是间脑的视束、背侧面上界是上丘的上缘。㈤中脑腹侧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根、后穿质。背侧面:四叠体(顶盖):上丘(视觉反射神经)、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上丘臂(连间脑外侧膝状体)、下丘臂(连间脑内侧膝状体)、滑车神经根。中脑导水管上连第三脑室,下连第四脑室。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灰质形成的细胞核断续地存在于白质之间,但仍保持着有规律的节段性排列。二、脑干内部结构脑神经核:后10对脑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止核(感觉核)和传出纤维的起始核(运动核);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不相关的脑干中固有的核团,主要在上、下行通路中起中继站的作用,或与各级脑部、脊髓有广泛的联系(如薄束核、楔束核、红核等)。网状结构核:脑干网状结构中。灰质:白质:由脊髓与间脑、大脑、小脑间的上、下行纤维束组成。网状结构:纵横走行的纤维相互交织成网状,一部分神经元散在其中或聚集成核团而形成,脑干中的网状结构比较发达。脑神经核的配布:脊髓灰质:前角——躯体运动、侧角——内脏运动、后角——感觉,以腹背关系排列。脑干灰质:中央管逐渐背移并敞开过渡到第四脑室,与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相当的结构则铺于第四脑室底。运动性核团和感觉性核团的排列关系则由腹背方向变成内外方向,两者间以界沟分界。㈠脑神经核界沟以内:脑神经运动核,相当于脊髓灰质前角、侧角;界沟以外:脑神经感觉核,相当于脊髓灰质后角。内脏运动、内脏感觉核团:分别靠近界沟内、外侧。与躯体相关的机能柱则离界沟较远。脑神经核团在脊髓4种核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特殊躯体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特殊内脏运动3种核团,共有7种核团。但由于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是一个核团(孤束核),孤束核的颅侧接受味觉纤维,其余部分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因此脑干中实际存在6种核团的机能柱,内→外:6种脑神经核机能柱:1.一般躯体运动柱邻近正中线,支配由肌节演化的骨骼肌(眼球外肌、舌肌),由下而上有:⑴舌下神经核(Ⅻ):舌下神经三角深面,发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⑵展神经核(Ⅵ):桥脑中、下部的面神经丘深面,发出纤维组成展神经支配眼外直肌。⑶滑车神经核(Ⅳ):中脑下丘平面、中脑水管腹侧,发出的纤维围绕中央灰质先行向背外侧,再转向背侧,在前髓帆中左右完全交叉,出脑后支配上斜肌。⑷动眼神经核(Ⅲ):中脑上丘平面、中脑水管腹侧,发出的纤维经脚间窝外侧缘出脑,支配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其余眼球外肌和上睑提肌。2.特殊内脏运动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的腹外侧,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来的骨骼肌(咀嚼肌、面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由下→上:⑴副神经核:脊髓颈段上6个节段的前角外侧区,发出的纤维在上部颈髓前、后根之间出脊髓→椎管内上行→副神经脊髓根→枕骨大孔→颅腔。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⑵疑核:延脑的橄榄上部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的轴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经(Ⅸ)、迷走神经(Ⅹ)、副交感神经颅根(Ⅺ)。上端的神经元→舌咽神经→茎突咽肌;大部分神经元→迷走神经→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骨骼肌;下端的神经元→副神经颅根→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咽支、喉返神经→咽喉肌。⑶面神经核:桥脑下部、网状结构的腹外侧。发出的纤维行向背内侧,绕展神经核的背侧形成面神经膝,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在延脑桥脑沟外侧出脑→面神经运动根→表情肌。面神经核可分为上、下两群细胞。⑷三叉神经运动核:桥脑中部、三叉神经桥脑核的腹内侧,发出的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下颌神经→咀嚼肌等。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外侧,靠近界沟,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自下→上有:3.一般内脏运动柱⑴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三角深面,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迷走神经→器官旁节或壁内节换元→节后纤维→颈、胸、腹的脏器(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脏器除外)⑵下泌涎核:延脑橄榄上部,迷走神经背核头端附近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的节前纤维→舌咽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腮腺。⑶上泌涎核:桥脑下部、面神经核尾侧部附近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面神经(中间神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⑷动眼神经副核(Edinger-Westphal核):中脑上丘平面、动眼神经核的背内侧。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位于迷走神经背核的腹外侧,上端达桥脑下部、下端到内侧丘系交叉平面,孤束的周围。接受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一级感觉纤维。4.内脏感觉柱——孤束核舌、软腭、会厌味蕾→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后1/3、颈、胸、腹内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孤束核上端→孤束核大部→孤束→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自下→上:5.一般躯体感觉柱⑴三叉神经脊束核:尖端达脑桥中、下部,与三叉神经桥脑核相续,下端在脊髓
本文标题: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70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