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科学三年级《稻谷的观察》教案设计
6.1课题稻谷的观察(一课时)学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能力,对稻谷很熟悉。学习目标1、通过对稻谷、糙米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新的发现,培养观察事物细小部分的能力。2、培养观察研究事物变化过程的兴趣。3、通过认识稻谷、之间的关系,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变化,联系的观点。导学方法观察、比较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材重点:对稻谷、糙米的系列观察活动。米粒变成米饭的变化的观察活动。学生学习的难点:胚的有关知识。教学材料准备田中稻谷、家中的大米、粮食店里的大米、村中的粮食加工厂等。教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提问:大家天天都在吃米饭,你们知道米饭是从哪里来的?生:是农民伯伯种的大米。生:是稻田里长出来的。生:是稻谷加工成的米。生:是妈妈用电饭锅做的。2、谈话:看来,同学们对米饭的来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米饭是大米做成的,大米是哪来的呢?请看(出示稻谷),你们想不想研究稻谷?你打算研究稻谷的哪些事?生:我想研究稻谷是什么样的。生:我想研究稻谷是怎样变成米的。生:我想研究稻谷有多少种。(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1、分组观察,教师指导。(1)谈话:各小组都有几十粒稻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工具,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看哪个小组发现最多。(2)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认真观察稻谷的外形、颜色;用手摸、用尖尖扎脸;把稻谷粘在毛衣上;用舌头尝稻谷的味道;用鼻子闻稻谷的气味;用镊子或指甲剥开稻谷……2、讨论汇报,交流评价。(1)谈话:各小组交流观察结果,把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发现记下来在全班交流。各小组选一人发布本组的发现,其他小组认真听,可以提出不同看法。(2)全班交流:A组:我们发现稻谷是淡黄色,上面有很多细小的毛毛,一头尖,一头圆一些。B组:稻谷壳上有一些小毛毛,可以粘在毛衣上,摸起来有些粗糙的感觉,谷壳上还有一些横的条纹。C组:稻谷闻起来有股淡淡的米味,尝一尝没有味道,把稻谷壳剥开就是米。D组:稻谷尝一尝有些甜味,把稻谷皮剥开,里面的颜色黄一些,外面的颜色浅一些。E组:稻谷的皮和里面的米粒刚好一样大,剥开的米粒是浅黄色,上面有一层小皮皮,米上一些小的横条纹,米的一头有一个小黄点,咬开有一点甜。3、深入探究,比较糙米和精米的区别。(1)谈话:刚才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稻谷的很多事情,各小组不仅用到眼、耳、口、鼻、手这些感官,还用了放大镜、镊子等一些工具。A组发现了稻谷上的小毛毛,B组发现了稻谷壳上的细小横条壳,C组用鼻子、嘴巴这些感官去观察稻谷,D组还发现谷壳里外颜色不同,E组把谷壳剥开,仔细观察了里面的米。如果要把我们手中的稻谷变成米,你有什么办法。(2)学生讨论汇报。(3)提问:稻谷剥开的米我们叫它“糙米”,(出示一小塑料袋米)这是我们从米店里买来的米,也叫精米,各小组都拿一小袋,看一看糙米和精米有什么不同。(4)学生分组观察、比较。(5)交流汇报。A组:精米颜色白,糙米是淡黄色的。B组:精米有一个小口口,糙米没有小口口。C组:糙米有小条纹,精米没有。D组:精米有一些小的白印印,糙米没有。E组:糙米有一个小黄点,精米缺了一个小口口,可能是加工稻谷的时候打掉的。(6)谈话:糙米上有一个小黄点,谁知道这个小黄点是什么?生:是长秧苗的。(7)讲解:(出示稻谷构造图)剥开谷壳,里面带有一个小黄点的米粒,我们把它叫糙米,这个小黄点叫“胚芽”,它能长成小芽,再长成秧苗。(三)延伸应用1、谈话:这节课同学们观察了稻谷,还想办法把稻谷变成我们吃的大米,谁还知道有关稻谷的事情?2、提问:袁隆平是谁?他是做什么的?3、谁能说一说米饭是怎么来的?4、小结:(放米饭来历的录相、袁隆平获奖录相)我们吃的米饭每一粒都是来之不易的。我国科学家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稻,被联合国农业基金会誉为“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发?5、相关问题:①稻谷根据品种分类,也有多种稻谷,课余大家可以搜集不同品种的稻谷,研究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②不同的稻谷适合不同的地区生长,你可以调查一下我国南北各地生产的稻谷的品种。③同一个品种的稻子在不同的地区生长得不一样,你可以调查同一品种的稻子在不同地区生长品质、产量有什么不同。课后反思经验与体会: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三年级《稻谷的观察》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7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