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中职学生犯罪预防调研报告
关于中职学生犯罪预防问题的调研报告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类中职学校1得以迅猛发展,但频频发生的学生犯罪事件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学者统计,中职学校学生遭遇校园暴力事件的频率高达50%,其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校,情况也更为复杂和严重。中职学校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2015年11月—12月,团省委联合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赴武汉、孝感、随州、黄冈、荆门、鄂州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9份,实地走访中职学生60余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基本情况(一)中职学校及学生基本情况1、中职学校现状。对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不被公众所重视、认可;对学校而言,它是一个走向没落的群体,陷入生源紧张的困境;对父母而言,它是一个暂时的避风港,减少家长的烦恼;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迫于无奈的选择,普遍存在“破罐破摔”心态。2、中职学生现状。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陷入青春危机;心理上失落和自卑感强烈,惰性和厌学情绪普遍,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攀比和虚荣心理极强,法纪和是非观念1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属中专学历。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简称“技校”)、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高”)。淡薄。(二)中职学校学生的犯罪现状1、犯罪形势不容乐观。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同时我省中职学校中31%以上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学生犯罪人数呈现增长趋势。2、涉案罪名较为单一。调查问卷显示,63%的中职学生犯罪是盗窃、抢劫等侵财型案件,目的是为了获取钱财,满足享乐欲望。22%的中职学生犯罪是故意伤害等侵害型案件,此外还有少量强奸、故意杀人、贩毒等案件。3、激情暴力犯罪突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暴力犯罪时常发生。例如2015年孝感市某中职学校发生了一起致3人死亡的重大刑事案件,但是这些犯罪的发生,大多属于一时冲动、没有预备的激情犯罪。4、网络是犯罪重要诱因。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中职学生犯罪案件都与网络存在不同程度联系。这些学生或是因为缺钱上网而犯罪,或是犯罪场所发生在网络,或是因网络言语引发纷争,或是受网络不良文化影响而犯罪。5、涉毒犯罪开始蔓延。受社会治安环境影响,中职学生涉毒案件开始出现,快速蔓延,并从贩毒开始向以贩养吸转变。统计显示,近三年来,我省中职学生涉毒犯罪案件逐年增加且个案涉案人数众多。二、中职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一)社会总体环境层面的原因一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不良信息、暴力游戏使学生受到的危害较为严重,很多学生出于好奇、空虚、为寻求刺激等而沉迷网络,因网络因素导致的违法犯罪不计其数。统计显示,90%中职学生的犯罪行为都涉及网络因素,或是因网络游戏发生争执而打斗,或是因缺钱上网而盗窃或抢劫,或是因网络色情影响而强奸,或是直接在网吧实施犯罪行为。二是社区不良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区环境中,社区存在的不良因素容易在内部滋生蔓延。多数中职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或者老旧社区,社会治安环境较差,中职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容易盲目学习模仿,如果他们涉足其间,容易受到社区不良环境影响而诱发违法犯罪。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影响。目前我国在青少年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性,在司法实践中操作性不强。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尽管规定了未成年人应当受到正确的教育、保护,但是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暴力事件,因为主管部门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反而形成无人管的局面。(二)学校宏观管理层面的原因一是生源紧张导致学校管理的“两难”。近年来,许多中职学校生源紧张,甚至形成互相争抢学生的尴尬局面,学校管理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惟恐留不住学生,对违纪、违规的学生不敢处理,导致校园环境恶化;一方面为了便于学校管理,将“问题学生”直接开除,被开除的学生浪迹社会容易恶化校园周边环境。二是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管理缺位。与普通教育的充分保障相比,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学校在教学设施的配置、师资力量的配备、管理措施的采取都陷入被动局面。我省大部分中职学校因为受经费限制校园内存在很多没有监控的“空白区域”,为校园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埋下隐患。三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学校管理不善。很多中职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德育工作完全流于形式,甚至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和社会诱惑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等恶果,容易成为社会消极因素的俘虏。四是家校信息不对称导致学校管理不顺。60%以上的中职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或乡镇,而且大多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客观上因距离遥远与学校沟通不便,主观上因认识不足忽视与老师的联系。一些犯错误的中职学生对学校和家长上骗下瞒,对其违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制止。五是文化生活的缺失导致学校管理不力。部分中职学校的校园生活单调、贫乏,除了日常学习课程以外,很少开展文体类课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空余时间较多的中职学生来说,一些包含不良文化的文学作品、网络游戏成为学生课外文化首选,加之学校法制教育的不力,中职学生自然难以抵御不良文化的冲击。(三)家庭中观层面的原因一是家庭内部结构缺损的不良反应。家庭作为独立的社会单元,一旦其内部结构受到破坏,家庭教育职能就会随之减弱,孩子比较容易向反社会的违法方向转化。通过课题组走访调查发现,具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大多是生活在单亲、重组家庭内的青少年,他们容易产生偏执、冷漠、好斗心态,成为引发校园暴力行为的根源。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消极影响。“溺爱式”教育方式,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和欲望,放纵子女的不良习惯;“棍棒式”教育方式,孩子不能从父母身上获得安全感,极易被不良人员拉拢和引诱;“放任式”教育方式,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教育,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子女的各种错误,最终导致由小错而铸成大错。三是父母不良行为的负面效应。未成年人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和模仿性使得父母的行为对子女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如果父母经常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和发泄不满,就容易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攻击性人格”,一旦遇到问题和不满,动辄使用武力而导致违法犯罪。(四)个人微观层面的原因一是身心发展特点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导火索。中职学生正处于“第二反抗期”,他们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往往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视为压迫和束缚,尤其当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稍有不当,就会激起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暴力模仿。二是不良人际关系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催化剂。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与同龄孩子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人际关系开始发生“质变”,具有相似年龄层次、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的学生自发结成伙伴群体。但由于中职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一旦交友不慎,可能被同化为犯罪的帮凶。三是自身素质偏低是诱发犯罪行为的助推器。中职学生大部分属于落后的“差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思想道德素质不济。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旷课、赌博、酗酒等恶习,或者还有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一旦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便容易自暴自弃,受到金钱诱惑而发生犯罪行为。三、中职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一)中职学生犯罪的社会预防1、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化需要所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实行综合治理,消除中职学生犯罪的各种消极因素,堵塞其犯罪的源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整顿娱乐场所,净化网络环境,遏制不良文化传播。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严格管理文化娱乐场所,净化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娱乐场所,强制推广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软件,重点清理宣扬色情、暴力的网络产品,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场所。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对洗浴场所等休闲娱乐场所限其至少远离学校500米,对学校周边人员杂乱的集贸市场等经营场所予以搬迁。二是各级政府要大力建设科技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青少年馆等适合青少年学生活动的教育科普基地,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安定、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一是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社区学校”等,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理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教育,使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多样化、趣味化,提高未成年人免疫力。二是重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工作,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纳入安全文明社区建设之中。5、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打造相对健全的法治环境。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制定从上到下的系统性的防治校园暴力的专项法规,比如可以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通过法律来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安全进行保护。(二)中职学生犯罪的学校预防1、普遍性预防措施。①优化校园环境,增强校园安全感。学校要全方位安装监控探头,及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建立严格的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时时、处处都有管理者的视线,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内的犯罪行为。②丰富课余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学校应鼓励学生成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既可以将学生吸附在校园内,又可以转移学生注意力,有效降低学生犯罪的几率。③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养。不仅法制课要成为必学科目进课堂,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法制教育活动,通过“少年法庭”、“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进校园”、参观监狱及法院等司法部门等形式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2、选择性预防措施。①把握关键教育节点。学校在新生入学后应严格组织军训,培养学生的纪律和规则意识;军训过后,及时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或邀请法官进行以案说法,巩固前期教育成果,保证进校打好预防针。②推行入学心理普查。学校在开学后应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筛查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群体,后期进行重点跟踪观察和有针对性辅导,做到防范于未然。③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室,安排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课,设立“情绪宣泄室”供学生发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校园犯罪的发生。④强化家校沟通渠道。班主任应针对一些有犯罪倾向的特殊学生做好家访工作,增进双方管教和辅导学生的方式、理念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共同防止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3、指向性预防措施。建立“问题学生”档案制度,一方面将“问题学生”列为重点辅导对象,着重开展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方面安排专人(如学生干部)以“一对一”形式密切关注其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老师,以便及时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三)中职学生犯罪的家庭预防1、建设和谐家庭,提供温馨环境。作为父母,为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是每一位家长应尽的责任。很多案例表明,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子女可能选择自暴自弃的生活方式,容易产生攻击性心理,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2、努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那么父母则是人生的第一导师。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自身行为,通过有形、无形的日常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行为准则,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感染和熏陶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志向,远离不良青年,远离违法犯罪。3、改变教育方式,改善家庭关系。父母要改变过去一厢情愿的“溺爱式”教育方式及简单粗暴的“棍棒式”教育方式,尊重子女的想法,建立对等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融洽的家庭关系。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等课堂,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配合学
本文标题:中职学生犯罪预防调研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67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