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社会分层与结构优化
一、社会分层与中国社会阶层概览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三、民生问题、利益关系与社会建设四、十八大以来的未来改革方向2019/10/174•二、社会为什么分层•1、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层•不同的社会分工导致:•担负的社会职能的差别;•相应的收入的差别;•相应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些差别,也就是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重要标志。•2、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突出表现:•获取资源的机会不同;•获取资源的能力不同。•对资源占有的多寡,就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评价的依据,当然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社会资源分类物质资源关系资源文化资源财富权力声望知识教养2019/10/1751•华纳运用韦伯的分层理论,根据由财产、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指标组成综合标准,提出六个阶层划分方法:•上上层:世世代代富有,具有上流社会生活方式;•上下层:新富,财产并不逊色于上上层,但未完全学会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中上层:由医生、教授、律师和作为管理者的经理等组成,所谓高级白领阶级;•中下层:主要包括一些秘书、工厂职员等,所谓低级白领。•下上层:体力劳动者,如操作机器的工人、在装配线上的工人,所谓蓝领阶级;•下下层:主要指那些没有技术专长、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非熟练工作,和那些没有固定收入、领取救济金的人。2019/10/176我国目前主要社会阶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把中国现阶段新的社会阶层分为十个阶层。(中国社科院《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2019/10/177•十大社会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他们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整个阶层结构中占比例2.1%;•在城市中的比例为1-5%;在城乡•合一的县行政区域中比例大约为0.5%。2019/10/178`•(2)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是市场化改革的最积极的推进者和制度创新者。•¤支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与国家权力和海外资•本有着密切联系。•¤他们都有着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他们的地位较高,被称为老总。•¤在当前社会结构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比例约为1.5%,•在深圳市高达9%。2019/10/1791•(3)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之一,市场经济的主要实践者、重要组织者,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20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初主要来自乡村和城镇社会较低阶层,92年后,新的成份开开始大量加入这一阶层,使这一阶层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拥有的资本、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社会地位•和声望有很大差异。社会评价有争议。•¤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0.6%。•在私营经济发达地区占3%左右。2019/10/17101•(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份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之一,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及意识形态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5.1%,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中,占10-20%。2019/10/17111•(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其成员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工人和农民也可通过这一阶层实现•上升流动。•¤现代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大约为4.8%,在城市中,其•比例约为10-15%。2019/10/17121•(6)个体工商户阶层•¤是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是吸纳下岗工人、失业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的一个重要渠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很•活跃的力量。•¤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占4.2%。(这是根据国家工商部门登记,•实际数量可能比登记人数多得多。)2019/10/17131•(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指在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由于中国目前的商业服务业还不发达,产业层次低,这一阶层多数成员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产业工人较为类似。•¤在与国际较为接轨的商业服务业部门中,其经济•状况较接近办事人员阶层。•¤目前,这一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2%。2019/10/17141•(8)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产业工人阶层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农民工应是产业工人阶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受户口籍影响,实际上却成了这个阶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经济改革以来,产业工人队伍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批受过继续教育的人离开工人队伍,进入了社会阶层的较高层次。•¤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工矿企业改革,减员增效,相当一部分人由于铁饭碗被打破,处于就业无保障状态,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2.6%,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2019/10/17151•(9)农业劳动者阶层•¤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此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计划经济的真正突破者;农村经济体制的率先改革者;市场经济的最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的母体阶层。•¤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劳动阶层是改革和发展的受益者,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1997年以后,市场疲软,进城做工困难,各种税费并未减轻,这个阶层逐步成为利益受损的阶层。•¤纯农劳动者以及以农业为主业的农民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例,1999年为44%左右。2019/10/17161•(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长期处于待业状态;不少城市居民因残障或长期卧床的困扰而不能就业。•¤失业、半失业、无业构成一个阶层,是中国目前特殊过渡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也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的阶层。•¤其特点:数量庞大、有共同背景、相当•一部分人失业、半失业、无业持续数年之久。•¤目前,这个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3.1%。2019/10/1717`•以职业地位为标准分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地位最高;其次为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第三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四为商业从业人员;第五为军人;第六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第七为服务业人员;第八为农民。`(一)目前中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1、贫富悬殊的现状: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到90年代末为0.458。按照世界银行的看法,这一数据除了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情况还会继续恶化。Davi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财富分配最不公平的10个国家之一。在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第三十五届年会“中国日”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指出,按照国际通行的判定标准,中国已经跨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这是中国首次公开承认进入居民收入很不平等国家行列。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Best)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Normal),但超过0.4就算进入警戒状态(Warn),达到0.6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Danger)。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表现在收入上,同时也反映在财富的占有上。截至2000年底,我国社会资产性财产总量共有38万亿元。在这当中,国有资产占26%,国内居民个人拥有57%,另外,集体和港澳台商人及外商占有量都不到一成。在金融资产中,包括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等,政府、企业、住户拥有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别为18.6%、31.7%、49.7%。但这种财富的拥有是相当不均衡的。在20万亿元的国内金融资产中,80%为占总人口30%左右的城市居民所拥有,其中近一半又被只占城市人口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也就是说,占总人口6%的人占有了40%的金融资产2、中国贫富悬殊的特征:贫富悬殊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3.2倍4.5倍6倍缺少中间阶层发育的社会结构:丁字形结构丁字形结构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3、贫富差距的扩大出现失控的趋势:2004年的变化第一,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大量国民财富通过非规范的途径流入个人手中。2002年的国民收入分配第二,不合法的和不合理的财富转移,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三差”、三次圈地运动、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第三,税收无法实现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有效调控,有时甚至起相反的作用。在美国,仅累进所得税一项,就使最低收入者群体和最高收入者群体的收入差距,税后比税前缩小了好几倍。作为单身纳税人,最高收入者收入是最低收入者税前收入的11倍,在经过累进所得税的调节之后,下降为7.8倍。4、社会对贫富差距的认知在变化:首先,80年代的普遍不平衡感被部分群体的严重挫折感所取代。由于社会中各种资源日益集中到强势群体的手中,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经济社会地位发生绝对意义上的下降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其次,由贫富差距导致的对立和不满情绪在形成。在最近的几年中,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的议论反倒是比原来减少了。有人认为,这表明人们对贫富悬殊现象无奈地接受了。但事实上,无奈与不满往往是同时并存的。2000年7月,根据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城调队联合对6个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当前收入差距拉大不太能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的占被调查者的36.5%,认为一般的占40.8%,认为勉强可以接受和完全可以接受的只占19.7%。5、贫富悬殊形成的原因80年代:资源的扩散首先,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最早在改革中受益,社会中最贫困阶层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改善。1978—1985年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2%其次,是社会中的边缘地带出现了兴旺的气象和发展的生机。再次,随着放权让利式改革的推进,基层政府和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可供支配的资源。90年代以来:资源的重新积聚:首先,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改革初期得到一些利益的边缘和弱势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其次,是社会的边缘地带,出现明显的凋蔽。这特别是表现在农村和小城镇。再次,基层被掏空。乡镇基层债务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乡镇一级净负债超过2300亿元,村级预计达2500亿元(二)断裂与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1、分化与聚合两种趋势的交织: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两种表面上看来互相矛盾的趋势的交织。一个趋势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一个趋势则是细化的碎片不断聚合。几个概念的消失工人、农民、知识分子2、资源积聚背景下两极社会的形成:贫富悬殊开始固化为社会结构在上面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分层与结构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1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