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体育场是指:具有可供体育比赛和其他表演用的宽敞的室外场地同时为大量观众提供座席的建筑物。*2.体育馆是指:配备有专门设备而提供能够进行球类、室内田径、冰上运动、体操(技巧)、武术、拳击、击剑、举重、摔跤、柔道等单项或多项室内竞技比赛和训练的体育建筑。主要由比赛和练习场地、看台和辅助用房及设施组成。*3.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是指:根据体育场馆自身的特征,在使用和设计过程中,将多种体育项目或者除体育项目外其他功能项目融入体育场馆的综合体中,形成新的建筑功能体系和相应的建筑整体。*4.体育中心指一组由体育建筑和附属配套的场地设施构成的综合体育设施,往往规模较大。*5供在校学生、居民、运动员等教学、锻炼或训练用的室内运动场地,又称训练房、练习馆。*6.体育场馆多功能化的内在制约因素是指由于多种项目之间的使用要求、功能特性等差异或者空间复合带来的各种矛盾,对场馆的多种能化设计和使用产生的不利影响。*服务能力*服务效能二、填空1.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①多功能化与灵活可变性②多功能化与功能可持续2.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宙斯神庙西北有一组室内场地3.1800年的德国人弗路雅思第一次倡导体操运动,于1811年建造了第一个欧洲风雨操场,后被称为第一座现代体育馆。4.1949年以前,我国的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数量寥寥无几,只有12个较正规的体育馆和13处体育场,多数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20世纪70年代,我国新建了40多个体育馆。我国为举办1990年第11届亚运会,新建了16个体育场馆,并在北京建立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5.世界体育场馆的建设、养护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国家建设国家养护,这是许多发达国家采取的方式;②国家建设,交给企业管理养护,如香港政府大球场、福冈5万人圆顶体育馆以及现在的新广州体育馆;③国家建设,交给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养护(我国大多数的场馆就是这种运作方式)。6.目前“以商养馆”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做法,如美国利用四大职业比赛即NBA职业篮球联赛、MLB职业棒球赛、NHL冰球联赛和NFL美式足球联赛来作为支撑场馆的主要收入。7.以竞技体育设施为例,可以根据竞技体育设施所承担的运动项目、室内与室外、有无看台等要素划分为各种类型。a)如以田径类运动项目划分,有体育场、运动场、田径房等类型;b)如以球类运动项目划分,则有体育馆、练习馆、灯光球场、篮排球场、手球场、网球场、场、棒球场、垒球场、曲棍球场、橄榄球场等类型;c)如以体操类运动项目划分,则有体操馆、健身房等类型;d)如以水上运动类项目划分,则有游泳池、游泳馆、游泳场、水上运动站、帆船运动场等类型;e)如以雪上运动类项目划分,则有速降滑雪场、越野滑雪场、跳台滑雪场、雪橇场等类型;f)如以赛车运动类项目划分,则有自行车赛场、摩托车赛场、F1赛车场等类型;按所有权划分: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单位体育运动场地和其他体育运动场地。按场地面层材质划分:草坪场地、人工合成材料(塑胶)场地、土质面层场地和木地板场地。8.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场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体育场(Maracanastadium),它建于1949年,可容纳观众15万人。*9.体育馆根据比赛场地的功能可分为综合体育馆和专项体育馆;不设观众看台及相应用房的体育馆也可称训练房。10.开展水上运动的建筑物和设施:水上竞技设施(进行游泳、跳水、水球和花样游泳等室内外比赛和练习的建筑和设施)、划船运动设施(作为赛艇、皮划艇、帆船等运动用)、划水竞技设施(作为水撬、滑水板、冲浪等运动用)。11.冰雪运动分为:冰上运动(设施是供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舞蹈、冰球、冰上曲棍球、冰壶等冰上运动之用的场地和附属建筑);雪上运动(设施则是供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花样滑雪、雪撬等)。*12.主要体育设施类型的内容: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健身房、球类场地设施、水上运动设施、冰雪运动设施、射击、射箭场、自行车赛车场、其他运动设施(武术馆、棋馆等)*13.第一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止到1974年底,我国的各类体育场地(馆)总数为25488个。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平方米,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14.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体育场馆本身具有有利于多功能使用的内在空间特征、使用方式和建设规模。15.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三、简答1、体育中心⑴按功能可分为四类:①以竞赛为主的体育中心;②以大众体育为主的体育中心或体育公园;③以学校体育为主的体育中心;④综合上述功能的体育中心或体育公园。⑵按体育项目可分为两类:①专项体育中心:如网球中心、田径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②综合体育中心。⑶按管理机构可分为两类:①事业型体育中心:如体委系统管理的、学校管理的、部队管理的体育中心等②企业型体育中心。*⑷按经营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分为两类:①非营利型体育中心:如体育公园、社区体育中心等。②营利型体育中心:如高尔夫俱乐部、网球中心等*2、体育场馆的空间特征?1、大空间2、余裕空间3、看台使用特点?1、间歇式2、人流量大建设规模?大体量也为小体量建筑体的复合提供了便利,附属的其它房间根据现实需要功能可以多种多样3、体育场馆发展的动因?⑴建筑功能综合化的发展趋势:①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②社会生活的多元化③经济效益的推动。⑵体育产业的发展: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大调整,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②体育产业促使体育由完全的公益性变为公益性与商业性并重,体育场馆的建设模式和经营模式也由“行政事业型”向“经营消费型”转变,考虑到利用率和场馆效益的问题,所以场馆朝着综合、多功能化。⑶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在国民体育方面掀起了被称作“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大众体育热潮。例如:西德发展体育建筑的“黄金计划”;1995年我国政府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⑷建筑技术的发展:①灵活可变设施②建筑设备技术。4、我国体育场馆发展现状?①比赛场地的多功能利用②辅助空间的多功能利用国外发展状况?①投资多元化②经营理念和多功能设计有机结合③与城市社会生活融为一体④可变设施的大量使用*5、体育场馆多功能化的内在制约因素?⑴场地选型的矛盾:①场地规模的矛盾②场地形状的矛盾。⑵看台视线的矛盾:①平面视线的矛盾②剖面视线的矛盾:a.体育项目之间的矛盾b.体育与文艺的矛盾c.竞技比赛与大众体育运动的矛盾。⑶功能组合的技术难题:①采光、通风:a.体育场馆下部空间的利用b.看台下部空间利用多种空间的组合②声学问题:a.体积庞大b.屋顶跨度大c.噪声大③消防疏散。⑷体育设施的加速老化和损害体育场馆多功能化的外部制约因素?⑴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①城市规划设计、交通的压力、远离交通要道的区域;②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很大,而利用率低下。⑵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①投资与效益的矛盾,②消费水平的限制,③技术条件的不成熟。⑶相应规范的不健全:设计时许多问题常常是没有规范可依。6设计的目标和原则?⑴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总体把握)、⑵单元适应性(多功能化的功能结构中包含着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功能单元)、⑶技术适宜性(充分考虑技术因素,适当应用新的技术措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场馆多功能化的使用,提高场馆的综合效益)。7.选址及总体布局?⑴融入城市、社区生活⑵与相关功能建筑形成规模群体⑶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8.整体功能布局?⑴功能结构的组成原则①兼容性②互补性③复合度控制。⑵多功能空间组织方式①聚合:a.核心式(主体空间突出,各功能房间之间的联系紧凑,空间利用率高)b.多元式(多元式聚合是空间组合时,其他功能房间不是围绕在主比赛厅周围,而是与主比赛厅并列布置,共同组合成一个功能整体)。②叠加:a.基座式(基座式叠加是将体育馆置于由其他功能组成的基座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功能空间组织方式。)b.多层式(多层式是体育馆分多层布置各种功能的空间组织形式。)③组合:a.并列(两个或多个大的空间并列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建筑整体)b.链接(多个空间按照一定的规律,成带状排列,从而形成韵律感很强的空间序列。)c.交叉(两个或多个大的空间交叉联系在一起,通过功能的共享可以大大节约建设成本,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强共享空间的活力。共用体的设计是空间交叉组合的关键。)*9.比赛大厅多功能化设计?⑴场地布局的优化:(①消除了无法利用或利用率不高的三角形空间,②空间集中、完整,充分发挥大空间可分可合、使用灵活的优势)。⑵小型比赛厅(①一般在3000座以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②举办比赛的规模小,级别低,一般为地方性、群众性的运动会,对各种比赛的配置要求比较低③观众数量较少,在防火疏散、视线干扰方面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在设计上有较强的灵活性。④在交通疏散方面,一般为下行式[人流交叉的麻烦,人流都汇集到一块]和上行式[出现楼梯拥堵,需要疏散楼梯]两种疏散方式)。⑶中型比赛厅:(①能举办省市级以上的比赛,通常是地区主要体育馆②y由于可以举办高级别的比赛,因此相应的配套辅助用房有较高的要求③是群众健身锻炼以及许多演出、展览等活动十分活跃的场所④观众的规模较大,容纳的比赛项目较多,在视线设计和消防疏散方面要求更高⑤容纳观众为3000~6000人,平面尺寸一般为(60m~75m)×(80m~95m))。⑷大型比赛厅(①容纳的观众为6000以上,一般设计在10000座左右②比赛的档次高、规模大,相应的配套设施、技术用房齐全,有严格的要求③由于体育设施的维护费用较高,通常不适于在比赛大厅开展群众健身运动,主要举行竞技比赛项目、举办大型的、经济回报率高的文艺演出、商业展览方面④比赛场地差异太大,互换需要很长的时间;空间高度较大,在举办文艺演出和商业展览时的声学、照明条件很难保证⑤容纳观众数量规模大,看台的排数多,在剖面视线,消防疏散方面设计的难度较大,观赏效果不如中小型场馆⑥场地面积大,比赛场地与观众席位距离较远,运动员与观众不易产生共鸣,运动员和观众互动性不好)*10.附属用房多功能化设计对策?⑴消除无效空间,增加使用面积:①提高首排高度,②设置楼座;⑵按空间可变性分类设计,增强可适应性:①不可变空间设计(空间相对固定的部分),②半可变空间设计(在设计和使用中可调节因素还很多,存在着一定的灵活性),③可变空间设计(集中布置服务用房加大柱网的间距),④概念设计(a.将不可变空间集中布置在场馆的两端,既可以方便使用,也利于可变空间的灵活使用;b.半可变空间在有特殊比赛要求是在进行分隔,作为配套用房使用;c.适合多种对外经营功能,设计将走廊与灵活空间整体考虑);⑶发挥看台下部空间潜力,提高使用效率:①选择合理的功能(利用)模式,可分为酒店模式、会展模式、商业模式、文化模式、娱乐模式、大众体育模式等。②预留设施,方便使用,③采光通风处理(使下部功能房间的维护结构与看台底部脱离,形成通风间隙,有时还可以设置中庭从而满足自然通风、采光,场馆主体结构和下部房间结构完全脱离);⑷交通流线组织:①同时使用的设施,可通过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方式,②从底层就通过电梯、疏散楼梯形成的竖向交通核作为入口的,这样就不会与观众人流形成交叉。11.场地的灵活转换?⑴活动地板⑵活动草坪①人工草皮收卷②天然草坪
本文标题:体育场馆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2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