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飞向太空港》精导精练
《飞向太空港》精导精练作者简介李鸣生,1956年生于四川,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三连冠得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首席纪实作家。李鸣生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创作,其数百万言的“航天七部曲”(《飞向太空港》《澳星风险发射》《走出地球村》《远征三万六》《中国长征号》《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继徐迟之后中国第二个写科技题材的佼佼者”。除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外,他还获得过其他20多项全国、全军文学奖,是中国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其多部作品收入《共和国作家文库》《中国报告文学精品文库》《中国60年报告文学精选》《21世纪中国最佳纪实文学选》等。作品概述《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序章本文参考消息序章以参考消息的形式,对1990年的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状况进行了介绍:欧洲空间局“阿里亚娜-4”运载火箭发射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失败,美国“亚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发射卫星失败,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6”失败。这三次航天发射的失败给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蒙上了阴影。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宣布将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的决定,为全世界所瞩目。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成为中国航天发射的理想之地,西昌卫星发射场保持着连续6次成功发射卫星的记录。在此情况下,西昌卫星发射场开始承揽外星发射业务,国内外来宾纷纷前来参观并对西昌寄予厚望。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西昌卫星发射场处于荒僻、原始落后之地,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居住条件极其简陋,物质生活极为艰苦,但在面对突发的泥石流灾害和“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准备工作时,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展现出崇高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牺牲精神。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作者对三位美国休斯公司的专家进行采访,以外国人的视角谈了对中国以及西昌的印象和感受,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的一些传言和负面的认识,并对中美第一次空间技术合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良好的祝愿。第二章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四、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回顾中美两国在20世纪的交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两国的关系陷入了泥淖;尼克松总统访华和邓小平访美后,两国间的政治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深入,为两国空间文明的交往做了铺垫。五、举起火箭的大旗在1984年,中国尚需向外国购买卫星并花钱请人发射,但同时我们也有了发射卫星的能力,等到了1988年,我国已经逐渐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上官世盘、乌可力、陈寿椿等人就是扛起这面大旗的旗手。六、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1985年6月,中国带着自己的同步通信卫星和“长征三号”火箭,参加了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并在随后的国际空间技术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了中国航天发射的价格和服务内容,中国迈开了打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步伐。七、天时·地利·人和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和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在发射时相继发生爆炸。美国和法国的这4次航天发射接连遭遇失败,迅速改变了世界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行情,为中国的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带来了契机。八、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中国抓住历史机遇,到美国进行游说,由于不了解美国的商业规则,也由于外国的偏见,我们既受到礼遇,也遭遇了数不清的不解、白眼甚至嘲弄。但经过中国专家的努力,最后还是获得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理解,和几家公司签订了一些订座协议和发射合同。九、轨道大转移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后,科技基础依然十分薄弱,我国的火箭发射也仅仅停留在科研试验阶段。面对大好的国际机遇,我们开拓国际市场任重道远,但又是必由之路。专家和领导高瞻远瞩,果断决定了要实现轨道大转移。十、面对世界的挑战初次涉足国际市场,我们遭遇了极大的兆战:与两家公司签订的板上钉钉的合同无疾而终,其他公司也对中国的火箭发射技术充满了狐疑。中国为自已的草率和不成熟交了学费。但是我们还是等来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合同。中国急需向世界证明自己。十一、外交场上的风云就卫星商业发射服务问题,中美之间进行了两轮会谈:第一轮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未能达成一致协议;第二轮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以孙家栋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面对美方的挑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双方签署协议文件,谈判最终取得成功。十二、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第一份真正的外星发射合同。但是,正值此时,北京天安门发生的政治风波,影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再次经过艰难的外交斡旋,布什总统终于批准了亚星的出口许可证,中国发射外星的条件成熟了。第三章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十三、起飞,波音747在美国休斯卫星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对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进行严格的评审检查后,“亚洲一号”卫星搭乘美国休斯公司包租的一架波音747飞机,享受着总统般的待遇,并在中国海关、边防及首都机场的密切配合下,顺利运抵中国北京。十四、护送升降平台为了把专门装卸卫星及设备的大型升降平台从北京运抵西昌飞机场,中国调动多方资源和力量,从中央到地方,铁路公路联运,沿途军民配合,筑路炸山,终于比原计划提前一天安全到达西昌。十五、健力宝与《上甘岭》中美双方的技术工作人员精诚合作,面对恶劣的环境气候条件,连续工作近5个小时,最终圆满完成了亚星的卸货工作。美方卫星专家熟练的叉车驾驶技术给中国驾驶员上了生动一课,而一听健力宝则见证了中美双方科技工作者的高尚品德。十六、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为迎接“亚星”的到来,中方应美方要求,专门为“亚星”建造了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满足了对方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护送“亚星”到厂房的过程中,中美双方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彼此感染,让人动容。第四章火箭,另一个伟大的文明十七、欧亚大陆怪圈中国是火箭的故乡,直到16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火箭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在随后的400年里,中国关闭了大门。火箭技术在传入西方后被不断改进,最终成为19世纪最为先进的武器。西方用这个武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落后的中国开始反过来向西方学习新的火箭技术。十八、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现代意义上的火箭最早产生于一战后二战前的德国。希特勒政府研制的火箭技术,还没来得及形成战斗力,就在二战结束后分别被美国和苏联抢夺去了。美苏两国经过进一步研究,基本垄断了火箭和导弹技术。中国奋起直追,在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自力更生,火箭、卫星技术直追西方,振奋了国人。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长征三号”火箭是多用途大推力三级火箭,它的研制历经10年,任新民、谢光选、王之任等科学家呕心沥血,为“长征三号”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用聪明智慧和坚韧执着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二十、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由于技术壁垒,中国的火箭设计没有按照国际标准,箭星无法合体,中美双方的技术协调会先后进行了多次。这个过程,既是相互磨合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更是双方友谊逐渐加深的过程。双方经过反复的磋商和技术攻关,最终完美实现了箭星合一,为下一步的发射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二十一、同一世界,两种活法中美第一次合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合作,还有很多生活习惯上的协调。首先是饮食习惯的巨大差异,西昌的川菜不合美国人的胃口,其次宾馆因其服务习惯也不会为客人洗裤头这类私人物品。中美生活文化的差异带来了碰撞,也使得两国的技术人员更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二十二、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中国的工作人员下班后常见的生活方式或者是学习,或者是种地,安排好一家老小的生活;美国人则是娱乐。由于西昌没有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中方便组织了中国姑娘们陪美方工作人员跳舞,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再一次强烈冲击着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二十三、有车不坐要骑车美方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之一就是骑车旅游,尤其是在环境非常优美的大凉山中,因为这既可以娱乐健身,又可以欣赏沿途的风土人情。但是出于对对方安全的考虑,一开始中方没有答应美方骑车旅游的要求。后经协商,中方才同意了美方的请求。有车不坐要骑车,这再一次冲击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二十四、回归自然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周围是自然风光异常优美的地方,不仅仅开放旅游的地方让人着迷,未开发的地方更令人神往。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中方工作人员更加关心的是职称的晋级、转业等实际生活问题,而美方工作人员则渴望爬山,去和大自然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彝族百姓交流。在两种生活理念的碰撞中,美方人员终于理解了中方工作人员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并为之感动。二十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安装调试“亚洲一号”的过程中,中美双方密切合作,但是也互相进行技术防范。中方严格遵守安全协议备忘录,让美方放心,同时中方也十分注意防范自己的技术外泄。这样的合作关系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二十六、“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在合作过程中,美方一切按照国际标准,而由于中国与世界隔绝很久,很多方法都是土办法,但是我们还是按照美方的要求在卫星测试厂房的温度、湿度上予以保证,空调、供电等完全按照美方的要求予以配合。在运送危险物品时,中方工作人员的勇敢和能干也折服了美方人员。二十七、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由于两个国家长时间的隔绝,语言成了双方合作的最大障碍。中美双方互相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造成卫星发射基地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在生活中,即便是小到上厕所一类的事情,也会因为缺少翻译而造成很大的麻烦。二十八、从要走,到再来在中美双方的合作中,通信工作的落后使得美方大为不满。从生活通信到工作通信,中国落后的通信状况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美方在了解到中方遇到的困难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后,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积极想方设法予以协助解决。二十九、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在“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过程中,每天都要开两次协调会。一开始由于双方的意见相左,会议时间长,也常常吵嚷不清。随着合作的加深,协调会也越来越和谐。中方的工作人员在着装、称呼上跟国际接轨,也越来越习惯和外国人打交道了。三十、打赌:一只烤鸭中外7方的协调会是真诚的,也是友好的。随着合作的深入,中外工作人员加深了友谊。但是卫星发射受到天气的影响很大,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极高。面对中方对一个月之后的天气预报,美方的江·可达先生不相信,也不服气,与中方的胡世祥赌一只烤鸭。三十一、“老外”采访备忘录作者采访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主任江·可达、美国休斯公司首席科学家斯坦豪尔、美国国防部官员兰国思三位外国主要工作人员。他们由衷地赞美了中方的工作精神和技术上的严谨,也十分坦诚地谈了中国的问题,比如某些技术上的落后、交通不便以及法律制度不够严格等问题。第六章跨越国界的飞行三十二、人与上帝的较量卫星发射对天气条件的要求极高,世界上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发射事故很多。以美国为例,仅从1986年1月至1987年6月的5次发射失败来看,均与气象有关。“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日子选择在4月7日。吴传竹作为天气预报专家,内心极为煎熬。因为通过对17年的历史资料的统计计算,4月7日这天,17年中有11年都是坏天气!三十三、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在“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日的选择上,中方建议4月5日或6日,美方不相信中方在一个月之前的预测,以4月7日为发射日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亚星公司以4月5号是清明节等为借口而坚持4月7日,中方无奈接受。三十四、紧急气象会4月7日中午12点半,发射基地的主要领导
本文标题:《飞向太空港》精导精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2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