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杜甫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杜甫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诸葛亮,字孔明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主动笔梳理意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此句为设问,自问自答,“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肃穆的气氛。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对诸葛亮的崇敬。探究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探究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①不能,颔联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②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物是人非,先人已去,如今遭逢乱世,虽见满院碧草,呖呖黄鹂,却觉寂寞荒凉之境无限。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蜀相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和作者对他的敬仰。探究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探究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诸葛亮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杜甫草堂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周汝昌鉴赏《蜀相》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1.“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1.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本文标题:《蜀相》获奖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74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