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的“优质稻米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
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的“优质稻米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发”,以“寒优湘晴”等优质杂粳组合为载体,重点研究栽培因子对米质的影响,制定寒优湘晴高产制种技术标准和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标准,对郊区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配套保优栽培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推广164.3万亩,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适应机械收获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通过品种(系)间杂交方法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适应机械收获的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7”。该品种含油量为42.6%,亩产达199.8公斤,比“沪油15”增产3.4%。2004-2006年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已示范试种1.2万亩,具有很好的增产潜力与推广应用前景。2006年,上海农业科技工作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在种质资源创新、农业生态技术、农业装备技术攻关、农业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为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对大量蔬菜品种进行资源评价或种质选育,获得了一批性状优良的蔬菜品系。“利用单倍体细胞工程创造耐热青花菜新种质”项目,获得2份耐热性比原始品种提高5℃的青花菜变异体材料,建立了青花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再生技术程序。这些技术在青花菜育种与夏天高温季节常规生产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姬松茸的生物评价和种质创新”对我国19个姬松茸菌株的亲缘状况和遗传关系进行试验研究,获得姬松茸遗传多态性分析图谱。通过系统选育后获得2号和3号姬松茸菌株,产量分别达到6.74千克/平方米和7.80千克/平方米,具有极好的栽培和推广应用前景。“塌菜和红青菜优良基因的改良与利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改良等选育手段,获得优良、耐寒、抗病毒病、品质好、风味浓郁、经霜雪后风味更佳的小八叶塌菜新品系12-8、新株系95-5,在本市及邻近省市推广种植达6500亩;选育获得优良、抗病、品质好的红青菜新品系18-3、抗病株系16-1。这些品种的培育成功对丰富上海市民“菜篮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方蔬菜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建立了用于上海地方蔬菜品种甘蓝、甜椒、扁豆、丝瓜、金丝芥等的两圃法和黄心芹、三白蚕豆、黄狼南瓜等三圃法提纯复壮的方法,繁殖了部分品种的原种。“野特蔬菜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筛选出绿茸菜、羊栖菜、迷你桔瓜等17个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在上海五厍等地示范基地累计推广3130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近80万元,为种植户增产增效起了较好示范作用。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的“上海四大名特优西瓜、甜瓜地方品种选优复壮及种质创新育种的研究”,利用自交方法对“十条筋黄金瓜”、“青皮绿肉”、“亭林雪瓜”和“三林浜瓜”等四大名特优西瓜、甜瓜地方品种进行6代选优复壮,提出了地方品种选优复壮技术规范。该项目选育了杂交一代新组合,其在品质、商品性和贮藏性等方面比原上海地方品种明显提高,已累计示范推广11.3万亩,实现利润3326.24万元。上海鲜花港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花卉种质创新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取得良好进展。在花卉种质创新方面,已收集我国百合野生种35个,占我国百合种的81%;收集到我国拥有的全部12个香石竹野生种,并发现2个新种。在体细胞杂交诱导育种方面,已获得香石竹和中国石竹杂种愈伤组织。在新品种选育方面,获得不同花色、花型,并在高温条件下花期长、开花率高的优质菊花如“奥运金城”等13个新品种。在花卉产业化开发方面,完成睡莲科花卉盆栽1.5万盆和生产种球30万头,累计生产凤梨种苗600万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崇明水仙创新育种”项目通过对崇明水仙鳞茎核辐射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确立了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多倍体诱导的技术方案,筛选出3份具有明显变异性状的多倍体材料,形成利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与田间管理有机结合的提纯复壮技术体系和栽培管理模式,为崇明水仙的重新绽放奠定了基础。上海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大量引种、收集绿化树种,筛选出一批具有经济价值、耐湿、耐盐碱地适栽树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绿化经济新树种的利用”,通过引进、试种国外7个绿化经济树种,筛选出光皮树、美国黑核桃、黄连木、接骨木等适宜上海地区生长和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绿化经济树种,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丰富了上海绿化和经济兼用的木本植物资源。“耐湿树种的筛选”从国内外收集引进树种38个,筛选出适宜高地下水位区域造林的树种21个,其中13个为耐季节性淹水的耐湿树种。通过籽播、扦插等繁育技术,已培育种苗29万株,建成示范林526亩,取得良好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上海市林业总站承担的“生态林带立地适应性树种选育与推广”,通过适应性栽培研究,筛选出桤木、复叶槭、良种刺槐等8个耐水湿、耐盐碱树种,已繁殖复叶槭、水紫树等苗木32.07万株,示范推广1862亩,初步掌握盐碱地、水湿地造林技术并提出造林技术方法。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优质黄鸡种质创新”,培育出矮脚黄鸡新品系(M系),筛选出以蛋肉兼用型配套系和安卡红为父系的肉用型配套系列,培育出的品系具有传统的“三黄”特征,肉质鲜美,适合林地、果园散养,开发与应用前景广阔。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珍稀白香猪的繁育开发应用研究”,培育出1个实验用巴马香猪专用品系,制定了白香猪微生物与寄生虫监测、饲养管理等方法和规程,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实验用小型猪地方标准,为我国实验用小型猪的标准化、规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海水产大学承担的“水产人工育苗中生物活饵料的规模生产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出上海地区系列生物活饵料规模化培养与强化技术和工艺规程、人工培养生物活饵料在虾类苗种生产中应用、虾类育苗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河口区室内虾类集约化健康养殖等技术,为水产人工育苗中大面积使用生物活饵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引进菲律宾吉富品系罗非鱼的基础上,上海水产大学经过连续9代选育培育出“新吉富”罗非鱼。该新品种具有生长快、体型好、出肉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芳香植物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在成功引种20多种芳香植物种类基础上,重点对9种芳香植物进行适应性最佳栽培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提高精油含有率和营养成分,并在提取加工技术和干燥加工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填补了我国在芳香植物综合开发方面的不足,也丰富了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内涵。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防除恶性杂草早熟禾的新型除草剂的研究开发”,筛选出1个可安全用于油菜田并对早熟禾等杂草有优异防除效果的化合物——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苄氨基苯甲酰基哌啶胺(代号SIOC0289),现已完成小试。该化合物为国内外首创。“草坪专用除草剂的中试与开发”确定了2个复配剂组合作为中试开发产品,产品的成功开发对提升我国草坪养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对策研究”创建了适合水网平原特点的农业面源污染指数模型(NPSAI),标志着我国在大区域尺度的流域面源污染测算方面已获得实质性进展。完成的“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图集”和“上海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基础信息数据集”可直接为农业部门编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规划和研究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服务和支撑。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猪圆环病毒(PCV)流行病学与综合性防制措施研究”,确立了可以区分PCV1与PCV2的复合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达96%。研究成果经多个养殖场推广应用,养殖场断奶仔猪成活率平均达85%以上。“纳米芳香型中草药防治奶牛热应激综合症的研究”,筛选设计出2个高效中草药配方,研制出微、纳米中草药抗应激添加剂产品1个,有效率为100%,可提高热应激条件下奶产量20%左右。上海创博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水产生态养殖的系列生物制品研发与应用”,利用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解决传统水产养殖业中普遍出现的水质污染及日益严重的病害问题,为传统水产养殖业走向规范的有机生态养殖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式。“替代盐霉素的新型抗球虫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角度,提出在肉鸡养殖中防治球虫病的方式,并研制出新型系列生物制剂。通过生物制剂在肉鸡养殖中饲料、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不仅能有效预防球虫病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肉鸡品质。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的“上海地区水稻良种生产中螟害(二化螟、三化螟)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建立了水稻二化螟、三化螟一代、二代发生蛾峰的预测模型,为我市水稻种植科学布局提供技术支撑。上海理工大学发明了适用于农药快速检测的一次性使用固定化酶柱和配套生物传感器,提高了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特别适于农药残留的大面积初筛检测和一般人员操作。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完成近10万个关于上海蔬菜和水果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情况的检测数据,建立起蔬菜和水果安全卫生指标评价体系和管理系统,为上海蔬菜和水果安全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研发出“2BGKF-6油菜施肥播种机”。该机可将浅耕、灭茬、开沟、施肥等多道工序与播种联合作业,适用于油菜机械条播,兼用小麦、大豆等多种作物的条播或穴播,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一机多用功能,达到一体化作业要求,提高了油菜生产全程作业的机械化水平。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平菇栽培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研究”,验证了侵染平菇引起黄菇病的病原菌为假单孢杆菌,并针对平菇栽培特点开发出菇安消毒剂,其对黄菇病防治率达99%以上。同时,课题组根据上海栽培秀珍菇面积较大的特点,制定了针对秀珍菇的黄菇病综合防治措施。上海市林业总站完成的“检疫性害虫椰心叶甲的防范与控制”,通过开展椰心叶甲入侵途径、发生危害规律、防范扑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筛选出4种低毒环保、防效好的药剂,制订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为上海防控椰心叶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承担的“猪苓多糖发酵中试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成功筛选出适合液体发酵的猪苓菌种,建立了优化、稳定的猪苓多糖液体深层发酵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其中“发酵法生产猪苓的方法及培养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新工艺国内外尚无报道。“种子包衣技术研究”项目完善了甘蓝、花椰菜、番茄等蔬菜种子厚膜包衣技术,并形成一套蔬菜种子厚膜包衣加工工艺流程,可对蔬菜种子进行厚膜包衣批量加工,包衣后种子发芽率高,现已累计包衣2700公斤种子,种植面积达7万亩,为蔬菜工厂化育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蔬菜种子加工处理流水线,包括种子抛光、种子风力筛选、种子重力筛选、种子包衣、种子烘干等五套设备。集成了高速离心、信息动态监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配备了液晶显示和人机对话界面,可对蔬菜、花卉等种子进行除杂物、脱毛、自动称重、自动分类、均匀包衣和烘干处理。设备的研制成功将对上海智能化温室的蔬菜生产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农药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的研究”,在研制出具光催化活性的掺杂后纳米TiO2与溴虫腈微乳剂的基础上,成功组装出溴虫腈纳米功能化杀虫制剂。经毒性、药效及残留试验表明,该制剂的生物活性高于常规制剂,并能实现原位降解,有效降低溴虫腈残留,减少污染。此外,该课题组成功开发出溴虫腈纳米功能化制剂的制备技术,完成年产50吨5%制剂的中试研究,产品推广面积达100万亩,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农业科技人员将技术进行集成、并将集成的技术优化升级和系统化,突破一些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凸显了农业的科技优势,提升了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上海农工商集团(现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机所、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承担的“水稻高产、高新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工程”,对茬口和品种的优化组合、群体质量平衡、农机农艺配套、秸秆还田等8方面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在水稻生产技术领域全方位的示范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科技集成效应明显。经实地测产,上海农工商集团(现光明食品集团)所属跃进总公司(现跃进有限公司)和长江总公司3万亩基地
本文标题: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的“优质稻米高产保优栽培技术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2480 .html